记得念中学时,就曾激情昂扬,琅琅上口,一次次吟诵过毛主席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那时,我仿佛沉浸在红军攻克娄山关的激战中。腥风血雨,旌旗猎猎,马蹄声声,喇叭声咽……历历在目,令人敬仰、垂羡。多次从梦里相见娄山关。
啊! 娄山关,原亦名太平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与桐梓交界处。她,是川渝至贵州交通要道,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2018年5月,正逢杜鹃花盛开之时,我们一行50多人,瞻仰了这一神圣之地,重温昔日场景,了却一桩心愿。名副其实。乃天险关隘,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北距巴蜀,南扼黔桂,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插苍穹,不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蜿蜒崎岖的山间公路,如同逶迤的白色银蛇,盘旋上下,环绕沟壑间,令人头晕目眩。
那天非假日,游人之众,来来去去,比肩而过,中心点,人造天桥和山头的掩体坑道。
立于山头,遥望四周,如此壮丽的山景,谁会想到80年前,如此险峻之地的娄山关,会有严酷而激烈的一场战役在此发生呢?据参战的彭雪枫与杨尚昆等老一辈亲自回忆(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所见),那场壮怀激烈战役,十分猛烈而快捷。
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侯之担闻讯,急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为保中共中央在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的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四团,率部追歼北窜的黔军王家烈部、侯之担部,攻占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红军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即刻出发,直扑娄山关。兵分两路,一路正面强攻,一路绕小路抄袭。时值隆冬的娄山关,雨雪纷飞,寒气袭人。红军迅速截断敌后路,正面强攻,以排山倒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上娄山关,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与敌肉搏,吓坏了敌人,四处逃窜。战斗仅两个多小时,就攻占娄山关。红军向黑神庙又发起猛烈攻击,在点灯山急调部队,从东侧迂回,歼灭敌4个团,随后又乘胜追击,击败敌两个师,此战歼灭敌600余人,红军伤亡仅100余人,取得红军长征以来首次大捷,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出重要贡献。
据红三军团团长彭德怀的记述,也为我们真切的再现当时场景:“现在(当时)部队比较疲劳,特别是打娄山关那一天,很疲劳。王家烈所部,是上午八、九时从遵义出发,想先占领娄山关(该关离桐梓和遵义各四十五里)。我们十一时许才接到军委告诉上述情况和要我们相继占领遵义的命令,即刻跑步前进……我先头部队到娄山关分水线(制高点)时,王家烈部队只隔两三百米,如果它先占领,我处仰攻态势,就会增加伤亡和困难。那天因为我军居高临下,王家烈部战斗力也不强,我们伤亡不大,只有百人,就把敌人五个团打败了……”(摘自“遵义会议纪念馆”)
千钧一发啊!
常言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这极其易守难攻之地,红军不畏难不怕死,撼天动地的精神,实在可歌可点,可钦可佩啊!鲜明的实例,透彻的理解了先人孟子的至理名言的含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地利、人和。天堑般的娄山关之战,红军却以极少的代价,换来巨大胜利。因此,当天傍晚时分,如雪残阳挥洒在娄山关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策马登山,无比振奋。顿时,毛主席激情满怀,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遥望绵延万顷的娄山关上,四处群山峦岗,如同笑逐颜开的娃娃们,咧着着张张笑脸,火红火红,欣喜若狂,漫山遍野,那盛开的杜鹃花儿(又名映山红),热情奔放,风情万种,随风摇曳呢!那,不正是长眠于斯的红军将士们用他们宝贵的的生命与鲜血浸染透每一道山岗,浇灌得杜鹃花如此茁壮、肥硕、娇艳、瑰丽吗?
屹立在烈士纪念碑前,我们肃立默哀,虔诚三鞠躬,向可爱可敬的烈士们深深致意。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书写的“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战士永垂不朽”15个大字耀眼生辉,熠熠闪光,道出我们亿万人民的心声。
展望洒满烈士热血的热土,那山岗之下,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看吧!宽阔的柏油马路、高速路,山底的电气化铁路、高铁路,四通八达,风驰电测的高铁直向远方飞奔;当地各族民族,正紧跟习主席大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道,为实现中国梦奋勇向前,迈向小康大道,将乡村振兴建设如火如荼的创造出更新的佳绩。
红军英烈们,安息吧!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明天将会更加富饶、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