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448|回复: 50

一斤粮食指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8 15: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阳汉风 于 2019-3-8 15:50 编辑


                      152858tw31e714epexo43p.jpg

                                一斤粮食指标
                                                       周世盈
     
      民为食为天。在粮食短缺时,哪怕一市斤粮食也是十分金贵的。故事发生在1960年冬。那年,我24岁,在汉寿县阳南塘公社(现属蒋家嘴镇)完全小学当教员。
      
      那年,国家正处于三年(1959—1961)困难时期最严重的一年,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不许社员家庭做饭。一个生产队几十百把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拥到大棚式的公共食堂里,由炊事员分发用多格木甑蒸煮的小钵子饭,每钵二两、三两、四两的,按老幼分发。稀稀软软的,佐以少许萝卜、青菜,根本吃不饱,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
干部、教师、医生和其他城镇人口用粮由国家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大米指标为30市斤,老人、小孩相应减少。如果出差,就将指标换成粮票。粮票有省内用的,也有全国通用的。

      解放初期,干部到农户搭餐,一餐交半市斤大米的条子,三餐一斤半,一个月45市斤。这是正常的用粮标准。由于城镇人口增长,粮食供应形势日益严峻。从1954年起年实行粮食定量供应(1993年取消),比正常年景用粮減少了三分之一。1959年初,甚至还降了一斤,由30市斤改为29市斤了。

      这29市斤的大米,如果拿到现在也差不多够吃。因为改革开放后,肉多、鱼多,蔬菜水果及其他副食品也应有尽有,大米当然就吃得少了。可是,在那物资严重匮乏的年代,根本见不到鱼、肉、也没有什么副食品。买块饼干也要花粮票,吃了饼干就吃不了饭。说来也奇怪,连地里的蔬菜也长不起来。

      当时,阳南塘完小17位教职员工都是青壮年,实在饿得不行,晚上就煮萝卜汤充饥。那种饥馑的情况还记忆犹新。
      
      记得1960年冬的一个晚上,刘梅甫校长将我们召集到小会议室,传达公社党委的决定。说是将每人每月的粮食指标再降一斤,由29市斤降到28市斤。还说党委号召在28市斤的基础上,同志之间相互调剂。可想而知,如果调剂,势必有人连28市斤也吃不上了。

      一月30天,一日三餐,平均一餐只有三两米,就是一碗饭。正常人是吃三碗。现在党委号召,还要从一餐一碗的米饭中调济出来,这实在太难了。刘校长动员后,大家围着条桌上昏暗的玻璃罩煤油灯,正襟危坐,勾着头,一声不吭。心想,降也降了,还调剂么得?一贯忠厚老实的刘校长见大家沉默不语,十分尴尬,不知所措。调剂是党委的号召。如果毫无响应,怎么行呢?于是二次动员。

      一分钟后,比我大12岁的李石麟老师(1924——2008)发言了。李老师个子不高,面容清瘦,举止文雅,性情爽直。只听他慢慢地说道:“我愿意调出一斤。”

      刘校长听了李老师的发言,很高兴,也很感激。高兴的是学校老师中终于出现了积极分子,感激的是李老师解除了他的窘迫,让党委的号召有了回音。他一面感谢李老师,一面又犯了难:这一斤指标如何分配呢?当时,除3名女教师外,还有13人,人人都是食量“高手”。咋办呢?心里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此时,又听得李老师继续说道:“我调出的这一斤指标,只给周老师,否则我就不调了。”李老师憨厚耿直,平时说话,也是一口唾沫一颗钉。

      刘校长欣慰地望着他,因为又解除了他的“分配”之难。而我可紧张了。李老师指名道姓给我,虽然让我非常感动,但将我推到了众人之上。人最怕“孤立”。酸甜苦辣突然涌上心头,一时如坐针毡。我立即推辞说:“感谢李老师的美意,但是我不要。您突然连降两斤,一餐还不足三两米了,那不行!”

      李老师说:“我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的水。周老师,你还客气么得?调济是党委的号召。”其他老师既不想调出去,也不想调进来,都顺水推舟地劝我收下李老师的盛情。

      刘校长表扬李老师响应号召的积极态度和助人为乐的精神,要我别推辞了。

      我只得以沉黙收下了这份难却的盛情,但是心中一直惴惴不安。幸好,这调剂只实行得一个月,到第二月,仍然恢复到了29市斤。于是,我心里也就恢复了平静。

      其实我和李老也没有特殊交往。当时他教低年级,我教高年级。我并不以教高年级自诩,而是经常请教于他,尊重他。尤其是他的字写得特别好,让我赞叹不已。

      1963年,一个偶然的机遇,我被调入县政府工作,后来又到县委工作。20多年后的1990年,记得是收割早稻的一天,我乘坐机关公用吉普车沿着40公里的简易公路去阳南塘乡李家嘴村,特意拜访了已退休的李石麟在家老师。那天,年高66岁的李老师正忙着晒谷,见了我,笑嘻嘻的,感到非常意外,不知说什么好。只见他精神矍铄,而身体还是那么瘦,汗衫、短裤,像挂在树枝上一样。我连忙关切地说:“李老师,您别太累了。”

      他笑着说:“不累,不累。家属分的一点责任田,请了几个人,只一天就割完了。”
      
      常言道,大恩不言谢。我没有提到一斤粮食指标的事,他也可能把这事抛到了九霄云外。不过,近六十年来,我一直惦记着李老师,努力学习李老师的古道热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8 15: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小见大,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8 16: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6: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涵 发表于 2019-3-8 15:56
以小见大,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谢谢鼓励、精典点评,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6: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毛会长认可、加章,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6: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鼓励,敬请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8 19: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美帖!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8 19: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美帖!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8 20: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佳作点赞!祝楼主万事顺意!快乐每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8 20: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赏佳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8 07:26 , Processed in 0.0385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