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700年前的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降服西南少数民族,上演的一段惊心动魄的“七擒孟获”故事,可谓耳熟能详,妇孺皆晓。然而,里面有个乌戈国,倒成为亘古以来的一个谜团。
原来,他们深藏那古老的森林中,群山环绕,人迹罕至,谁都不知。但,人数之众,穿藤甲衣,戴藤甲盔,持藤甲盾……他们训练有素,英勇善战,威武雄壮,刀枪不入。因而,在七擒七纵的最后战役中,孟获请来了乌戈国的这支藤甲兵,才将蜀军打得溃不成军,顿时使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时焦头烂额,一筹莫展。不过,最终,还是被诸葛亮施展熊熊大火的计策,把乌戈国的藤甲兵烧死掉3000多人,才将其彻底击溃。后来,那些残余者,鸟兽散一般,逃往各地,隐匿深藏起来。
直到今朝,已经重现华夏大舞台。
2018年5月,由《华夏散文》组织的“跟着散文出旅行,一梦醒來是贵州”采风活动,在黔贵大地,我们走进贵州贵安新区的藤甲部落。这,就是昔日乌戈国人,几经辗转到此,便繁衍生息下来。
据一些学者专家们研究发现,那个歪寨村里的韦姓布依族人,乃主要由当年乌戈国残余后裔发展而来。此为中国少数民族中唯一的一个藤甲部落。
那天,迎接我们一行的是两排藤甲兵士,手持武器,鸣枪示意,威武整齐,排列有序。大家次第进入,展现眼前的是一幅别开生面的画图。林木掩映,鸟语花香,仿佛来到一处别致的花园里。茅舍簇拥,道路蜿蜒,斗折蛇行,铺着鹅卵石。每一关卡处,即见牛头,悬挂树木,或者茅舍墙壁上。据导游讲,此民族以牛为图腾,牛头代表吉祥、平安和财富,寓意美好。每位游客,可以手触摸,即表祝福,会有福气赐予,灵炼极了。林中村子,布局有别,木质房子,茅草为顶,简单淳朴,结实牢固。藤甲兵穿的藤甲,均为自制,用山间青藤做成,先以油浸泡,半年之后,取出暴晒,晾干以后,再浸油中,周而复始,经十余遍,方成铠甲,坚固耐用。穿在身上,游江不沉,经水不湿,刀枪不入。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难免虎豹出入,既可防身,又可御敌。但在今朝,只有做表演之功用。
踏入寨门,男女兵士,将游客夹击中间,嘴里喊着咿呀嘿,却用屁股触碰你的身子,有意挑逗,起兴逗乐。你会不由自主,迎合着一起撞屁股。由此起兴,毫无羞涩,让游客们沉浸在宾至如归之中。
藤甲部落人,十分信奉神灵和祖先。导游要我们双手并拢,拇指上翘,嘴里不停咿呀嘿,脚下却始终如一缓步向前,走向供奉神灵和祖先的神秘殿堂,低头祷告,许愿祈福,据说极为灵炼。这是走向寨子的每一位游客,必须的礼节,但不准许随意拍照。
古时,他们的婚姻方式较为独特。那女孩子独坐在一棵大树上面的小木棚里唱着歌,男孩子却在对面树底下的棚子中对歌,你来我往,相互若有意,男孩便上树出与女孩一起唱情歌,以此就表示为二人定情成功,接着就可以准备与其结婚。那么,这桩婚事就如此简单,基本便大功告成了。
沿着弯曲小道,来至极为简陋的村寨广场,藤甲人与我们共同活跃在这里,为我们充分表演一番技艺。历来骁勇善战的藤甲人,首先由男人展示火的技艺。几位男子壮汉,将火贴近皮肤上下翻滚,却不会被火烧伤,嘴里喷出阵阵几尺高的火舌,令人眼花缭乱;脚踏那火红的铁板,身上背着一个大人行走,转圈,若无其事,安然无恙,这,不能不算是一种绝技活儿。大家无不目瞪口呆,心惊胆颤,而表演者根本毫发无损。
尤其上刀山,又是一门绝技。首先,藤甲人先让人试过刀锋,赤脚男子便双脚踩着刀片,一步步,如履清云般,爬上高高的木杆之上,数丈高许,并作出一个个极为惊险的动作,大家无不叫绝,但又十分揪心,不忍往下看。表演者却丝毫不在乎,若无其事。接着,这些藤甲人,拉着我们一边转圈,一边唱歌、跳藤甲舞。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友,有的能歌善舞,有的生平不会动身子,只会笨手笨脚,跟着手舞足蹈。我们手拿着一个簸箕,一起跳竹竿舞,嘴里不停的咿呀嘿,不时有人被竹竿夹住了,引来阵阵哄堂大笑。主持人如若发现谁不喊咿呀嘿,就要你走出来,罚酒一杯,或者独唱一支歌,或者朗读一首诗,或者讲一个故事,任君选择才肯罢休,否则,你是下不了台的。那场面,简直是一场民族融合的大合唱,歌声,笑声,喝彩声,叫喊声,无处不在,恍似中央舞台上春晚节目里极为精湛的一个章节一般。大家好像一个个十分听话的孩子,忘乎所有,乖乖的,客随主便,欢快的唱呀,尽情的跳呀,那不算宽阔的广场里,顿时沸腾起来,热闹非凡,宛如欢乐的海洋。他们不时的会拉我们拍照,事后,才知道此为一种收费项目,然而,那热闹的场景里,欢乐的歌声,纯朴的笑脸,此刻,谁都会沉浸在激情和欢乐中,不在乎几个小钱,甘心情愿留下张张一张张难忘的倩影和靓照。我发现80多岁的云南楚雄的陈朝晖老师,宛如一个小顽童,也在那里尽情的欢蹦乱跳,雀跃在人群中。我这向来不爱好跳舞的人,也被阿妹们请进队伍里,像一个蹩脚的小丑,东倒西歪,在人群中无节拍的舞动,摇摆着。广场上,那欢快的击鼓声,歌声,笑闹声,久久的,震荡在寰宇里,难以忘掉。
藤甲人,热情好客。他们的长桌宴,为一种特意款待远道客人的特殊形式。中午时分,我们60多人,济济一堂,分列成两行道,恍似一条长蛇阵。接着,丰盛可口的菜蔬,喷香的米饭,虽说没有美酒佳肴,但融融的民族盛情,浓浓的乡情香味,已经胜过人间的一切。我们吃得十分香甜,肚子塞得饱饱的。饭毕,藤甲部落的朋友们,临别时,又端来美酒一杯杯,直灌得有的朋友醉醉的。姑娘、小伙们热情之极,一边灌酒,一边唱着《喝酒歌》。那歌声缭绕,动心酣情,大家不得不喝呀!你听吧!“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喜欢,也要喝;不喜欢,更要喝……”多热情之至呢!
步出藤甲部落,远啦!我还时时回头遥望。
难以忘怀!中国唯一的藤甲部落,那是少数民族中的一朵灿烂浪漫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