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954|回复: 39

夏应运(旧作)竹枝词与其它相似诗体的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3 08: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方鹰a 于 2019-4-13 19:46 编辑

        竹枝词与其它相似诗体的比较
                              文/夏应运

    竹枝词是唐朝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期间创新的一种民歌体诗。刘禹锡受惠于屈原,屈原流放沅湘时,为楚湘百姓迎神写作了民歌体《九歌》,刘禹锡仿效屈原,为民间歌舞创作民歌体《竹枝词》九首。继而许多文人相继效仿,竹枝词便成了一种喜闻乐见的新诗体。
    与竹枝词相似的诗体有绝句,柳枝词,浪淘沙等。要想掌握竹枝词的特点,必须弄清这几种诗体的联系和区别。
    一、竹枝词与绝句的联系与区别
    竹枝词是绝句形式与民歌风格的结晶体。竹枝词形成之前的民歌竹枝调现在无从查考,但从宋朝孙光宪所作的竹枝词还可依稀看      
    到远古竹枝词的原貌。其中一首是:
门前春水竹枝白频花女儿,
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撒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竹枝词的原型在每句第四字后衬以“竹枝”,每句句末衬以“女儿”。至于这两个词的确切意义运用现代汉语无法解释,有学者认为是歌唱竹枝词时群相随和之声,其汉字记音已经遗失,但估计与竹枝时使用的道具和动作有关。竹枝词的得名就源于第一个衬词。
    远古竹枝词起初是巴东、湘、汉一带竹林中劳动男女的抒情歌。如: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
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
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由此可见当时每一个七言句都分两段唱,每段之后都有和声,唱的是一人,和的可以是许多人。这就是“一人唱,千人和”。白居易《何满子》词云“一曲四词歌八叠”,“四词”即四句,“八叠”即八段。四句诗分八段唱可知是唐竹枝词的谱式。
    但皇甫松的六首竹枝词形式与其基本谱式又不同,他的每首只有两句。例如: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莲女儿,
花侵橘子竹枝眼应穿女儿。
    而且有一首是用仄韵的: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
两花窈窕竹枝遥相应女儿。

    例如《水经注》所载巴东渔人的民歌也只有两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不论四句还是两句,它们的和声都用同样的“竹枝”和“女儿”,这可看出不是文人的随意制作,而是民歌的原来样式。看来竹枝歌之所以用“竹枝”作歌名是有其理由的。
    和声是两个字韵,但在韵谱中也是协韵的,“枝”和“儿”是韵。皇甫松另一首《采莲子》:

    菡萏香连十顷波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轰鸭儿年少。

    此诗中“举棹”和“年少”作和声,“棹”和“少”也是协韵。
    综上所述,远古竹枝调格式没有统一规格。从句数看每首或两句,或四句不等;从每句字数来看或七言,或十一言多少不等。刘禹锡用绝句的形式将竹枝词的格式规范化。因此竹枝词与绝句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但竹枝词与绝句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风雅差别,二是韵律差别。
    首先是风雅差别,绝句要求讲究文雅,一般忌讳俗语入诗。而竹枝词恰恰相反,则要求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以俚语和俗语入诗取胜。下面举刘禹锡的两首诗来比较。

    其一
    阿姣怨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其二
    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侬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首先比较这两首诗的风格:
    其一《阿姣怨》是一首绝句,它以精炼含蓄著称。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年为胶东王时,就非常喜欢陈阿姣,曾有“金屋藏姣”的典故。武帝称帝后,阿姣尽管仍然得宠,但十年无子,平阳公主进歌伎卫子夫得幸生子,阿姣见疏,恚愤欲死,刘禹锡追寻前事摹写当年阿姣望幸不至的哀怨情状,并寄予深切同情。尽管刘禹锡是诗歌的改革家,提倡雅俗共赏,但这首诗仍然以文雅取胜。其一是用典精当,其次是用词精炼,“葳蕤”、“举”、“翠华”、“试开”、“须臾”、“言幸”无一不是书面语言。“开”、“扫”二字用得极其精妙。可以使人想象到誓贮阿姣的金屋之门虽设而常关以及满庭落花堆积的情景。一个“言”字充分突出了宫女的随机应变和善于圆转,而言女这样做,正说明了阿姣的怨怅和恚愤已经到了不堪承受的地步。如果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并读愈能见出本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
    其二是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的第二首。全诗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与上首绝句风格恰恰相反,用语以俗取胜。“满上头”,“似侬意”、“似侬愁”,俗语、俚语入诗。诗中刻划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第一二句托物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一幅山恋水依的自然图画。第三、四句“花红易衰”,“水流无限”作比与上面图画形成较大的落差。巧妙刻画了少女既快乐又忧愁的矛盾心理。
    再比较这两首诗的韵律:
    其一严格按照七绝的平仄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其二竹枝词的平仄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从上两首可看出,它们都讲究押平韵,但竹枝词用律比绝句就宽松多了,其二第一句四个平声连用,这是绝句格律不容许的。在绝句中用字也很讲究,一般在一首二十多字的诗中不能重复出现相同的字,但竹枝词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讲究了,如其二“山”“水”“花”“红”“似”“侬”都出现了两次,短短二十八字的诗竟有六个字反复出现两次。而这些字的两次出现,不仅没有给人重复累赘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妙笔生花的感觉,如第一句用“红花”与第三句的“花红”就用得很精当,第一句突出山桃花很红,第三句则有花红了。“红花”、“花红”两词的感情色彩也完全不同,前者表喜乐,后者表忧愁。
    二、“竹枝词九首”与“杨柳词九首”“浪淘沙九首”的比较
    《竹枝词九首》与《杨柳词九首》《浪淘沙九首》都是刘禹锡学习民歌的表现手法,又加以翻新而创作的新诗体。它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形式,竹枝词和柳枝词、浪淘沙词不仅合乐歌唱,而且有表演性和舞蹈性。是一种融诗乐歌舞的综合艺术。这就是三者的相同特点。但三者比较,不难发现《竹枝词九首》与《杨柳词九首》《浪淘沙九首》无论从表现题材,艺术手法,还是艺术风格,都有明显的不同。现就将三者进行比较阐述。
    1、三者取材上比较
    《竹枝词九首》可分为三大类题材:一类是描写爱情的,如第二首“山桃红花满上头”,描写了一位纯真而深情的女郎在爱情受到挫折时的忿怨。第六首“城西门前滟滪堆”,这首诗既写了对人生的感慨,又抒发了恋情的无奈。第二类歌唱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生活的,如第三首“江上春来新雨晴”,歌唱了当地土俗民风;第九首“山上层层桃李花”赞美了自然,赞美了生活,赞美了劳动,这在当时文人诗中是少见的。第三类是慨叹世情,如第六首中“懊恼人心不如石”;第七首中“长恨人心不如水”,这两句是对世情淡薄的鞭挞。
    总之,竹枝词或描摹景物,或抒写风土人情,或感慨世事之艰辛,题材很广。正如黄庭坚曾云:“梦锡《竹枝词九首》辞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立,道风俗而不俚,通古惜而不愧,比子美《蘷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
    竹枝词九首每首随意取材,而《杨柳枝词九首》皆咏杨柳,《浪淘沙九首》专以“大浪淘沙”作为象征,题材专一,所以从题材比较,前者取材范围宽广而多样,后者取材范围窄而单一。
    2、三者艺术手法的比较
    A、竹枝词主要表现手法
    第一、“竹枝词九首”常用“比、兴”手法。这是刘禹锡学习《诗经》,学习民歌的结果。如“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侬意,水流无限似侬侬愁。”这首诗合用比兴的手法。开头两句“兴”,后两句是“比”。以山桃花红满山头,蜀江春水流不息起兴引出所咏之词;用“花红易衰”喻男子负心,用“水流无限”比女子痴情。这首诗“比”义和“兴”义紧密相连。上文下文相互映衬。女郎炽烈深沉的思想感情同明媚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意境鲜明如画,韵味不绝如缕。
    第二、运用重叠回复的手法。不仅使音调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而且使诗的意境更加优美,更加动人。如第三首中的“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桥东桥西”、“人来人去”不觉重复,反而感觉清新之息扑面而来。
    第三、以口语入诗,极富感情色彩。如第四首“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以口语入诗,少妇对蜀客的叮咛交代可见可闻。维妙维肖的刻划出少妇对蜀客又爱又怨的情态,极有生活气息。
第四、用白描手法勾勒生活画面。如“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训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简单几句就勾画出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图。
    B、《杨柳枝词九首》则主要运用了如下表现手法:
    第一、 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突出所要赞美的事物。如第二首中的“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先发挥。”第四首中的“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这两首诗中诗人为了赞颂杨柳,用桃李作为对比,来衬托杨柳,使杨柳形象更加突出,对比鲜明,烘托有力。
    第二、  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如第五首“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第三、  如果说竹枝词多用白描的手法,让景物清自然,那么杨柳枝词则多用工笔刻画,描写杨柳之风姿。如第三首“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麹尘丝。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描写细致,用词华丽,比喻得当。
    C、浪淘沙九首的表现手法:
    第一、演绎神话故事片,让诗充满浪漫色彩。如第一首“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而竹枝词无论描写、叙事和抒情都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准确的刻画事物。如“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首诗真实地刻画了一幅农民劳作图,赞美劳动者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第二、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如第三首“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第九首“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处,回唱迎神三两声。”诗一般以淘沙作为象征物,让诗富有哲理性。
第三、 诗中常常是议论入诗。如第八首“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渡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使诗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说理入木三分。
    综上所述,三者表现手法各有千秋,艺术风格各有不同。
    三、竹枝词与绝句、杨柳枝词、浪淘沙词综合比较
    前面我们分别对竹枝词与绝句,竹枝词与杨柳枝词浪淘沙词进行了比较,它们的特点已经区别清楚了。那么,竹枝词与绝句、杨柳枝词、浪淘沙词四者有何同异呢?下面将它们综合比较一下。
    A、 相同点:
    1、基本形式相同,每首一般是四句,大多五言和七言。
    2、都讲究押韵,一般押平声韵。
    B、 不同点:
    1、雅俗不同,绝句大多文人主张忌俗。如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忌俗体,二忌俗意,三忌俗句,四忌俗字,五忌俗韵”。这种看法虽然片面,但大多数文人却摆脱不了这一枷锁。而竹枝词以容俗为特色,历代许多优秀竹枝词恰恰是淡语中有味,浅语中有情,俗语中含雅。能收到雅俗共赏,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而杨柳枝词和浪淘沙词因文人受律诗的影响,逐渐雅化。杨柳枝词浪淘沙词虽然仍带民歌风味,但那种民歌风味也逐渐淡化。
    2、格律要求不同,绝句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一要讲究平仄,二要讲究押韵,三要要遵循一定的避讳,如三平尾,三仄尾,孤平,同字等。而竹枝词格律要求宽松,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讲押韵就行了。而杨柳枝词和浪淘沙词也逐渐律化,如刘禹锡的《杨柳枝词九首》和《浪淘沙九首》没有一首不合律的。
    C、 竹枝词、绝句、杨柳枝词、浪淘沙词四者的文学影响。
    杨柳枝词和浪淘沙词因受题材单一,逐渐雅化和律化这些弱点,不断被人们淡化。而竹枝词它产生于民间歌舞。是人民生活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真情流露,具有鲜明地人民性和地方性特征,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再加上它雅俗共赏,格律宽松等优势,因而深受创作者和读者的青睐。所以,它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绝句像两匹骏马并驾齐驱。尤其是人民当家作主,提倡新文学的今天,它远远超过绝句的生命力。
    总之,刘禹锡创新的竹枝词,较其相似的诗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产生于民间,歌颂劳动人民生活,具有人民性;它借助民歌,具有可歌性;它摆脱了格律的枷锁,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它雅俗兼容,具有可读性;它题材多样,具有广泛性;它比兴得当,具有生动性。不仅刘禹锡创新的竹枝词十一首,千古传唱,已成为中华诗词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而且他创新的竹枝词诗歌体式,为中国诗歌这条大江开凿了一条分流的河渎,它一直波澜不息,滚滚奔流。虽然没有人说它是诗歌运动,但它实际却形成了一场千年的诗歌运动,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学运动。与其相近或相似诗体都生于民间而死于庙堂,但竹枝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正是因为它永远紧贴劳动人民和社会生活这一诗歌土壤的结果。

       原载《常德市刘禹锡研究会竹枝词研究文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3 08: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佳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3 08: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3 11: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3 11: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3 13: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史老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3 13: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史老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3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3 19: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竹枝词是唐朝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期间创新的一种民歌体诗。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3 19: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12 15:44 , Processed in 0.0395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