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西畔的常德市,主产粮棉油鱼。”湖广熟、天下足”,常德是主角。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德人民在为国家的卓越贡献中,涌现出了不少著名劳动模范。安乡县唐纯银,澧县毕承松、桃源县李光庆都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1年7月、1959年元旦,毛主席接见唐纯银
1950年唐纯银互助组的棉花产量达到解放前生产量的10倍,他给毛主席写信报喜,毛主席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致函:”唐纯银同志,祝贺你移栽棉花获得成功!希望你继续努力,不断实践,搞好研究,在棉花栽培上取得更大成绩,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大贡献。”1951年被评为湖南省植棉特等劳模。1958年唐春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植棉劳模。皮棉亩产1972年达262斤,1997年突破300斤大关,他培育出一株结硬桃1161颗的“棉花王”,被收入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
唐纯银这样回顾毛主席两次接见他的幸福时刻——
1951年农历7月,我和中南区的劳模一道到各地参观,9月初抵达北京。农历初三这天,我们接到通知:明天毛主席要接见我们。夜里,我们兴奋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我和山西的劳模李顺达同住一房,我俩干脆坐起来讲话,讲呀讲,一直讲到大天亮,二人横下一条心:要为毛主席争光!第二天上午11点,在怀仁堂会议室,毛主席来看望我们来了!大家高兴地站了起来,热烈鼓掌欢迎。毛主席红光满面,精神饱满,身穿灰色中山装,宽裤脚,大头皮鞋,十分朴素。我们并立一排,恭候毛主席。毛主席微笑可亲地向我们走来。从第一名开始,由一位领导人逐个向毛主席介绍劳模的名字。我排第四。当念到‘唐纯银’时,毛主席厚实的大手已经握住了我的手,并稍微停了停,我激动得浑身发抖,热泪盈眶。
第二次见到毛主席是1959年1月1日。这天中午,我们参加全国先进代表大会的6000多名代表在北京友谊宾馆就餐,餐厅内挂有特别告示:各位代表,请不要喝醉酒,下午还有重要事!代表们纷纷猜测,我心里已明白了几分。下午3点,毛主席和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他身穿灰色大衣,着大头皮鞋,从入口处朝会场中间缓步前行,每走一步都要仰头朝楼上、俯身朝楼下的代表挥手致意。会议持续了4个小时,我高兴得不得了,一秒钟也不停地盯着毛主席。因推迟散会,临时发给的一小袋五香牛肉干也忘记了吃,只知道用力鼓掌,内衣都湿透了。
唐纯银还6次受到周恩来接见,21次受到邓小平的接见。
1962年10月2日,周总理与毕承松促膝而谈,并转送金日成赠送的营养钵
毕承松1958年开始进行棉花育苗移栽试验。1962年试验田亩产皮棉200斤。1978年达237斤。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经常回忆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同他促膝交流的那一个小时,
1962年的一天,已被评为全国劳模的毕承松正在地里干活,县里来人通知他前往北京参加棉花生产会议。10月2日,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在京举行,会后,在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同毕承松促膝而谈。
周总理问毕承松是哪里人,毕说:“澧县澧澹公社拥宪大队。”
周总理听了,兴奋地说:“澧县后面有个桃花滩吧?1938年冬,我和郭老(郭沫若)到过澧县,还过了一夜。”又顺口问:“怎么不叫幸福、胜利,为什么叫拥宪大队?”
毕承松连忙把“拥宪”的来历告诉了他:“1954年国家公布宪法,县里办农业社,为了表达贫下中农坚决拥护宪法,坚决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就取名为拥宪农业社,现在叫拥宪大队。”
周总理听了,很高兴地说:“这是个有历史意义的名称。”
一个小时以后步出会议室时,周总理诚恳地嘱咐他:“我出访朝鲜时,金日成元帅赠送给我们的‘营养钵’,本来是一百多年前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劳模哇,营养钵这回回了老家,我们就要做好它,摸索育苗带土移栽的经验,多种棉花,种好棉花,你可要做出个榜样呀!”
毕承松从北京回来后,为了不辜负总理的嘱托,毕承松日夜苦干,对“营养钵”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经验理论:“二份土,一份肥,一捏成跎,一摔成末,腐熟的人畜肥,不干不湿好做钵。”毕劳模总结的经验不胫而走,全国各地除黑龙江、西藏、广东省外,其他各省都有党政负责人、技术专家、植棉能手及广大棉农前往拥宪大队参观。那时候毕承松妻子的主要任务就是烧茶招待客人,据说每天烧茶三水缸。后来,人越来越多,最多时一天超过1万人。为此,澧县专门在拥宪设立了接待站。
《谦虚谦逊常德人》说:”澧县农民毕承松,全国著名的植棉模范,曾两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的全国劳模,各级发给他的奖状、证书装满一大箱。可这位劳模在他百岁生日时的日记里写道:人老了,不能倚老卖老!一位老劳模在百岁高龄时,头脑还如此清醒地提示自己低调做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李光庆劳模
李光庆劳模
1966年李光庆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李光庆,湖南省桃源县人,维吾尔族,1905年9月27日生于桃源县枫树乡庄家桥村。未满周岁丧父,家贫未能上学。他7岁放牛,13岁打短工、做长工,受尽欺凌盘剥之苦。新中国建立后,才从苦海中脱离出来。李光庆1952年试种双季稻获得成功,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种稻劳动模范。1961年试验田亩产稻谷635公斤,比上年增产150多公斤,改造低产田获得成功。1966年全大队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当年他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亲切接见。1969年4月作为省劳模、大队支部书记当选为中共九大代表。历任桃源县委常委、常德地委常委、湖南省委委员、省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1973年,稻—麦—稻三熟亩产达1664公斤,并在解决了减少空壳率的问题。 1975年2月,《湖南日报》、《人民日报》相继刊登新华社电讯《人满七十,粮过三千》,报道了他的科学试验事迹。197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成员。1977年8月,当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1977年10月当选为中共湖南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9次评为湖南省农业劳动模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