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19-4-24 08:44 编辑
文/刘小明
自主创业发扬光大
2007年早春,温馨的春风吹拂着沅江两岸,河畔杨柳依依,无数树枝发出了新芽,不知名的小虫吱呀吱呀地叫唤着,唤醒人们春天已经来临。 张多君有晨练的习惯。他沿着沅江河堤,迎着初升的太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路小跑着。他边跑边思考着一个问题: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自己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长大后一定发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我也在这个行业上打拚了十余年,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乘自己年富力强时,何不“独闯天下”干一番自己的事业。他把这个想法写成了辞职报告并交给了衡阳公司老总,公司董事会虽然欣赏他的才华和能力,也想挽留,但关键时刻却是毫不犹豫地大胆支持他。 自主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张多君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目标,只有在自己的目标中前进、奋斗,才能体会到达到目标时一路上的辛酸滋味,也才能感受到奋斗后达到目标的快乐”。此后,他就踌躇满志,扎扎实实地行动了起来。 首先要选择一个理想的场地。他经过多方实地考察,选中了县城沿江路尧河段一块53亩的地皮。这里前临沿江大道,后靠沅江,常长、常张高速公路近在咫尺,桃花源机场也就二十分钟车程,水陆空交通十分方便,是一个理想的创业基地。 其次要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当时请相关专家核算下来,启动资金不能少于800万元。向银行贷款,但很有限,根本不能满足需求。怎么办?就只能向亲朋好友借了。他是个面子观念很重的人,以前家中那样困难也没开口向别人借东西,现在却开口借钱,确是不好意思。但既然迈开了步伐,也只能义无反顾,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了。那一段时间,张多君开着一辆五成新的深蓝色“桑塔纳”,经常往来于常德市、衡阳市、衡南县、三塘镇等几个地方,从不红脸的他整天像个“关公”。跑遍了他所认识稍有成就的朋友,也借遍了所有亲戚,加上贷款和自己的积蓄,七拚八凑也才六百多万元。 借钱的滋味不好受啊!虽然陪人笑脸,给人高利息,但还是要看人家的脸色。张多君发誓,一定要办好自己的企业,混出个人样,使自己的梦想能够实现。 此后,张多君便加快了厂区建设的步伐。请来最好设计人员,加上自己对厂区的构想,很快一个现代化的厂区蓝图迅速绘制成功。在建设厂区的日日夜夜,张多君吃住在工地,睡觉在工地,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劳,亲眼见证公司厂房诞生。不到一年时间,两栋车间3580平方米的厂房建成,此时此该刻,他给自己的公司起了一个即现代又传统的名称—“津山口福”,意味给广大老百姓餐饮上带来无限的口福。 在桃源工作十余年间,张多君多次深入乡村走访考察,认为桃源农村乡下的腌制菜,具有千余年的腌制传统,味道又好,是广大群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其制作方法也相对简单,如果能得到制作方法的真传,在关键程序上把好关,用现代化机器生产、腌制、包装,一定能走出一条独特的“阳光大道”。 为达此目的,张多君多方打听,寻访到牛车河镇唐家坪村枣树湾组杜大姐。她是本地妇女,时年59岁,是此地远近闻名的家用坛子菜“腌制大师”,其色泽、香气、味道在当地十里八湾首屈一指,吃过她坛子干菜的周围百姓,没有一个不对她的出色手艺竖大姆指的。为把杜大姐的腌制手艺学到手,张多君颇费了一番心思。他在本公司员工中,找到了一个户籍属牛车河镇的员工鲁桂枝,通过她认识了唐家坪村支村两委干部。这年立秋后的一个清晨,晨曦的光辉把东方天际染得虚幻迷离,异常美丽。张多君带着一个公司技术骨干,乘早开车直奔唐家坪。在当地干部的引导下,走小路来到杜大姐家。村干部把杜大姐叫到堂屋内,对彼此双方作了介绍,也把张多君“学经”的用意进行了说明。听村干部介绍了张多君的来意后,杜大姐开始并没有爽快地答应,但内心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的老家是本镇灰旗河村五组人,她的父母终生就只生她一个女孩,母亲是当地农家巧妇,有一手做农家坛子菜的绝活,做出来的干菜芳香扑鼻,非常爽口,但其配方从不与第二人知道。其女儿要嫁人后,她也七十挂零了。为了让祖传腌菜秘方不失传,才把这个“绝活”手把手地传与女儿,并反复叮咛她再也不能传与外人。此时此刻,面对张多君一脸期盼的神色,杜大姐显得十分矛盾。张多君也知道杜大姐的尴尬与烦恼,也从该村其他人那里打听到杜大姐腌制秘方不外传的家训,所以显得十分沉着和冷静。他叫随从工作人员到瓦儿岗集镇上买了一些米、油、面条、猪肉之类的家用生活用品,自己则挽起袖子给杜大姐家搞起了卫生,把房子扫得一尘不染,随后又把堂屋前地坪上长的小草拨个一干二净。杜大姐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心想:我家腌制菜秘方不外传,那是老规矩,也惠及不了多少人,老娘出世20多年了,也不知道现在的社会发展形势。如果自己把这些“家传绝活”传给眼前人,就能惠及更多的百姓大众,何乐而不为呢?她传授祖传技艺的天平开始向张多君倾斜。 张多君在杜大姐家呆了两天,家中、自留地里所有的家务活和农活都干了一遍,杜大姐觉得怪不好意思,心想再不传授就对不住人家了。于是,她把张多君和同来的那个工作人员叫到后屋,指着排列整齐的12个盖钵坛,一一指出腌制菜的名称,原材料名称,制作程序,凉晒火候,配方秘诀,腌制发酵时间,又从坛中各拿出一小碟菜要张多君品尝。张多君观察和品尝后觉得杜大姐腌制的菜色泽青嫩,味道淳厚脆香,和自己前面呆的公司生产的产品味道大不一样。如果把这项技艺学到手,今后本公司的腌制产品一定会销路大开。于是张多君拿起笔记本记得非常认真和详细,特别是对剁椒和榨菜、青菜腌制的方法问得非常详细,生怕漏掉一个极小的细节。 回桃源后张多君觉得此趟深山拜访很有收获,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他把在杜大姐家记的笔记又重新抄写了一遍,并在日记中写道:“自己马上就要单独干一番事业了,别人不会在意你的一切,只有自己成就自己,才能在别人面前抬得起头,也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张多君不仅苦学钻研本地传统的腌制菜特色技艺,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国内及国外同行业的领军品牌。2011年至2017年间,他先后四次到四川、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参加当地农博会,也到当地著名公司学习腌制技艺和管理方法,从中学习到很多先进的腌制技巧和管理方法。与此同时,他先后三次到日本、韩国观摩他们的工业化生产设备,体验、学习他们在腌制行业的严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高效率的生产过程。由此启发他要大胆改革创新,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争做国内腌制行业著名品牌的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