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月 于 2019-4-25 10:53 编辑
--和园劳模“敬老之星”向华新的优秀事迹 乍进厨房,你会觉得一股热浪迎面扑来,各种蔬菜的清香夹杂着油烟的混合气味,初闻厨房的味道你也许会觉得很香,但如果让你连续呆上两三个小时,你还有这样的感觉吗?如果让你围绕三尺灶台十年之久,你又会怎样呢?也许你会说,端勺久了会感到胳膊疼,站的久了会觉得腰疼,味闻久了会觉得嗓子疼。当我们坐在舒适的餐厅享受着美味佳肴时,可曾想过我们的炊事员是怎样辛苦劳作而为你奉上了一顿丰盛大餐? 向华新,1958年11月16日出生,常德市和生源养老公寓炊事班长,他十年如一日坚守三尺灶台,用真情奏响了一曲锅碗瓢盆的动人乐章。 苦练功夫为做饭 每年“八一”,单位都会组织退伍老兵(入住老人和职工)聚在一起举行座谈会、卡拉欧克、聚餐等活动,我听说向师傅曾在新疆当过兵,以为他是做“火头军”,做过炊事员,不料他却告诉我说,他没做过炊事员,当过三年哨卡班长。退伍后分配在老家桃源县供销系统工作,2003年买断下岗后,到广东打工也没做过炊事员。2009年9月应聘到和生源养老公寓才做起炊事员工作。从一个从没做过饭的大老爷们,到现在人人称赞的好厨师,有几个知道其中的艰辛呢? 向师傅回忆,初拿菜刀时,总是担心会切到手,每次越是害怕就越容易受伤。一个月下来,他的左手被自己生生切了好几个大刀口,几个指头都贴上了创可贴。不过,他的刀功大有长进,渐渐地,从慢切到快切,越练胆子越大。几个月后,即使闭着眼,他也能切得又快又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炊事员,刀功只是最基本的技能。3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利用休息时间,坚持学习烹饪知识,提高烹饪技能,反复研究、更新菜谱,不断适应和满足来自四面八方的长者和同事们的饮食需求。每天要做好100多人,最多时达到200人,(入住老人140几,职工50几人)的三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体能首先受到考验。老向中等个头、身材偏瘦,全身上下没有几两肉,可大锅炒菜要有力气才行。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开始了艰辛的自我磨炼。为练臂力,老向每天坚持做俯卧撑,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他的臂力猛增。“胳膊上的劲儿足了,翻炒的火候才能到位,做出的菜才好吃。”老向乐呵呵地跟大家分享着经验。 吃苦耐劳众人夸 “工作环境苦、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少”是炊事员工作的真实写照。冬天洗菜刷碗,双手被冻得又红又肿,冰水像刀子一样,一刀一刀割在冻伤的皮肤上;夏天厨房就像一个大烤箱,温度有四十以上,害怕油烟气味传到饭堂,又必须把门关上,每次做完饭对炊事员来说不亚于跑完一次五公里。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少,向师傅集采购员、炊事员、保洁员于一身,他就像一部上满发条的钟表,永远不知疲倦地运转着。每天早上4:30起床自己踩着三轮车到甘露寺菜市场买菜,往返4公里,无论寒暑、不管晴雨,除有一年公寓食堂原材料是由一家公司集中供给外,9年多3200多天,都是由向华新亲自采买。买菜之后就做饭,搞卫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他从没有怨言,从没有索取。“公寓就像一个家庭,入住长者就是我的长辈,同事就是我的兄弟姐妹,我虽然苦点儿累点儿,但看着家人们有滋有味地品尝着我的手艺,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我就感到特别快乐、特别值得”。有人问及他的感受时老向如是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真正含义。 92岁的易引珍奶奶,2010年下半年入住和生源养老公寓,一住就是7年多。2018年3月,儿子把她转入常德市一家新开的养老机构,而易奶奶只在这家养老机构入住半年,就吵着儿女们要转回和生源,易奶奶说:“这里的菜我吃不习惯,我喜欢吃向师傅做的菜,咸淡辣味适宜,最合我的口味。” 作为一名民办养老公寓的炊事员,只要按照“老板满意、长者满意、职工满意、家属满意”的标准把本职工作做好就很不简单了。而向华新却不这么认为,他说“饮食生活、后勤服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养老公寓的名声。”为了解除长者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寂寞与孤独,向华新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记满了入住长者的生日信息。每到有长者过生日,他就亲自将一碗热腾腾的长寿面送到长者手中。这哪里是一碗普通的面呀!他送给长者的是一颗滚烫的心、一份孝子般的情!许多长者在端上长寿面时,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向华新从2009年9月入职和生源,10年了,他就是这样立足本职、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坚持着、奉献着,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员工”,这次又高票当选“和园劳模”。记得曾经有人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向华新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用执著,完成了三尺灶台的跨越!他用真情,谱写出一曲锅碗瓢盆的美丽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