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秦精兵 于 2019-11-30 13:09 编辑
澧水中游,铜山南麓,有一个气韵灵秀的村子叫凉水井。坐落在这个村子的林家大屋,自清朝道光年间就闻名遐迩。到了近代更是风流华厦,最令人瞩目的传奇人物,应数近代中国革命先驱,新中国开国大典主持人林伯渠。 凉水井走出的伟人林伯渠,无数传奇故事,都是他光辉历程的真实写照。少年时代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林老的父亲林鸿仪,是知识渊博的教书先生,林老从小就是一个非常乖巧的孩子。6岁那年,他同堂哥在山上筢枞毛,路过乐二庵,当地供奉菩萨的庙庵,兄弟两来到观音菩萨前,他们发现菩萨一动不动地在坐,觉得没什么神力,许多来烧香的,还是讨米叫化受苦受难。堂哥拿筢杆一戳,表面金泥,里面蔑皮架子露了出来,不能让它再骗人了,兄弟两将菩萨一推,轰然一倒下,待灰尘散去,一不做二不休,用枞毛和这个骗人的东西,一把火化为灰烬。 这件事闯下大祸,晚上族长上门找麻烦,林父百般周旋,因年纪太小,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伯渠他从小受到了父母进步思想和正直人格的良好熏陶,学习刻苦,睿智聪慧,1902年春,才16岁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南西路师范学院,从小立志,学得满腹经文。为日后革命事业的打下了坚实基础。 1903年春,一个不好消息传来,他父亲病倒了,林老非常孝顺,急忙回家看扶。父亲见到了久违的儿子,病也好了几分。母亲便张罗了丰盛团圆饭,喜悦场面不知有多温馨。 中国古代文人在一起,喜欢说四言八句,对对联,只有才华横溢的人,方能对答如流。身为教书先生的父亲,想试试儿子的功底,作些对联考考伯渠,活跃气氛,伯渠应许。 父亲便开始出题,腊肉炖竹笋是道名菜,父亲夹起竹笋边吃边说:“筷子夹笋,笋夹笋,老笋夹嫩笋”。伯渠便说好对,他夹了一块肉,边吃边对道:“嘴巴吃肉,肉吃肉,活肉吃死肉。” 父亲一听,对得又快又工整,笑得合不拢嘴。然后夹了一块干鱼,奉到伯渠碗里,说了上联:“一片黄鱼慈母心”。伯渠连忙拿起酒敬父亲,边对道:“两杯白酒敬憨父”。他父亲又喝了口鸡蛋汤,又有了上联:“鸡蛋少盐真淡蛋”。伯渠夹了一块未切断的肠子对道:“猪肠未断好长肠”。他父亲看到炖菜炉子说:“小炉生火,炉小火少”。伯渠连忙给父亲盛饭,对道“大碗盛饭,碗大饭多”。 考了这么多,就没有伯渠对不上的,父亲决定增加难度,来点狠的。正在这时母亲抓了一把红枣放入火锅中,父亲便说:“七枣浮水,数数数,三双一支。”伯渠应声对道:“尺肠卧盘,量量量,九寸十分。”父亲说对得太好了,再来一个,他见炉子里的柴火燃放,便考拆字联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要求前两字合成第四字,第五.六字合成第七字。要伯渠对,伯渠思考了一会,便对道:“因火生烟夕夕多”。饭也吃好了,考也考不倒他,父亲下令外边休息。 林家老宅前有一棵大松柏树,坐在树下纳凉吊下一棵松子,父亲又有了上联:“松下纳凉,松子常落坐椅旁。”伯渠见池塘钓鱼人,便脱口而出:“柳下钓鱼,柳丝常缠钓杆边。”伯渠的才学,拆服惊喜的父亲,又指着门前的大树,要他作诗,伯渠等一会儿,对父母亲说:“门前一古松,高耸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伯渠的文采,竟然让父亲忘记了自己是位病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父对旧中国的腐败统冶,深恶痛绝。教育伯渠要勇敢,有责任担当。两人对联正酣,父亲又说上联:“马关奇耻恨民贼,”伯渠对道:“黄海战云遮日昏。”父亲再说上联:“聚义龙潭谋救国,”伯渠对道:“挥戈虎口敢头悬。”林父十分欣慰,相信儿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这一年是个多事之秋,凉水井大旱无雨,村民吃水都成问题,只有刘篾匠家后院,有一口井,当时蒋窑匠代表村民找他商量,要求他把井捐献让大伙吃水。可乍说刘篾匠就是不愿意,万般无奈之下,刘篾匠对蒋窑匠说,只要对上本人对联,就把井捐献,明天为期限,若对不上就别怪。上联是:“蒋窑匠烧的夜壶,装不得油,盛不得盐,只作卵用。”蒋窑对了半天都没结果,只好向伯渠求助,伯渠知道刘篾匠是扎灵屋的,便对蒋窑匠说,明天见了刘篾匠你就说:“刘篾匠扎的灵屋,经不得风,受不得雨,没有鬼住。”刘篾匠听了心服口服,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让村民取水。 就在当年,40岁的林父不幸病故。伯渠非常悲痛,安葬了父亲,便远赴日本求学,寻求救国之道,他胸怀大志,正如他诗中写道:“白首豪情训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在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谱写了光辉的一生。他站在中国革命的最前列,为党的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有说不完的故事,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