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273|回复: 51

伤感而苦涩的《遗落的辛夷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6 13: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超球 于 2024-1-29 09:47 编辑

             伤感而苦涩的《遗落的辛夷花》

              
     韩溪的又一短篇,即《遗落的辛夷花》,让人伤感苦涩。
     因此,我在读这小说时,除了伤悲,便是苦涩。为何?请先看如下情节或情景吧——
    暮色中,青山深处,一队队收工民工,都显现出了他们那“微驼的身影”;
    民工方大伟,一推开“扑鼻霉潮味”的宿舍,便迫不及待地读十岁儿子的来信;
    儿子说:很想念又两年没回家的爸爸妈妈;屋漏窗破之家,奶奶又患病了;
    方不忍卒读,眼前便浮现出早慧儿子的模样,没人照管的他又会是脏兮兮的了;
    儿子又来信:支教的谢老师,似辛夷花般漂亮,给他们带来了青春又美好的希望;
    原来,他们那十分简陋的学校里,山村老师已显得太老呆板了;
    年关又到,方约异地打工的妻子回家。可雪地排队四天,仍没买到火车票;
    这春运,仅靠排队能买到车票么?这狠心的包工头,还卡他们,不是在克扣工资么;
    想到孩子失望、老母病倒、小屋透风,年过四十的夫妇俩,就沧桑满脸,相顾无言了;
    方从脚手架上摔下,疼痛难忍。辛夷花老师陪孩子来医院探望。方竟好了许多;
    孩子再来信,悲诉:清溪涨水,辛夷花送同学回家,从那烂桥上摔下,走了!
    如花一样的女老师,是孩子的阳光与希望呀!他的伤痛又严重起来了;
    他怨恨:那破烂小桥,几代人了,怎不重修,害得辛夷花,就因它遗落了呢!
     …………
    读着上面凄婉的文字,我只感觉到,这些情节、事情,处处令人伤感、苦涩,让人久久地沉浸在这沉重、压抑的悲情中。
    于是,我硬着心,坚持一遍又一遍地,仔仔细细地读了这《遗落的辛夷花》。  
    之后,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在文后评论栏中,连连叹气 ——
    感叹一:
    看到这贫困山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孤苦与无奈,外去打工之人的思亲与艰辛,漂亮辛夷花的热情与不幸,顿时满嘴的苦涩滋味,一齐涌向脑门,令人不忍卒读!
    不过,在这浓重的悲情中,为探究作品的意义,我还是强忍着,将其断断续续地,一连读了五遍!
    这,个中滋味,实在令人难以下咽!
    我感觉到,这篇作品,又是韩溪的一篇发人深省的好小说!

    感叹二:
    这个短篇,篇短意长,题材重大,充满悲情,一篇典型的社会问题小说!
    它明明白白地告诉着人们,在紧张劳累的建筑工地,在底层劳作的打工者身上,在偏僻的山村,在留守儿童生活与读书上,他们的处境,该是怎样地令人担忧、挂念!
    在这些偏僻山村,阳光不足,几近被遗忘的角落!那座摇摇晃晃、破烂小桥的存在,历经几代人还没重修!护送小学生过这洪水之上的破旧小桥,再美丽的辛夷花,也避免不了凋落的悲剧呀!

    感叹三:
    这,简直就是一篇偏僻山村人的悲剧小说!
    不过,也好,它有意义!因为,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让人感到恐惧、警醒!
    这,只有在辛夷花老师和她护送的小学生跌落桥下,被滚滚洪水冲走后,才能警醒当地领导和社会的重视,从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支持,加重对打工者及其家庭的关注,加进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加强对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智力支持!

    虽然,作者选用这一悲剧例子,未免太残忍了。可现实就是如此地残酷!虽然,作品已高于生活,可它源于生活!
    我想,这,并不是作者创作本小说时,故意独撰的!因为,前天,作者给我回贴时,就讲过:她曾随单位去类似这些地方,看望慰问小学生和老师们时,就耳闻目睹过上述之事!

    还好,我在发了上述议论后,在这评论栏中的几十条跟帖中,发现了作者回复一博友问题时,有如下的两段回话,读来令人心酸、沉重——
    世间花有万种,在我心中,家乡的辛夷花最美。长在南召山区的辛夷花,花期不长,临水而开,婉约寂静,幽香芬芳。在《遗落的辛夷花》中,我把关注的目光和微薄的爱心投给了那些艰难生存着的留守儿童、底层民工、乡村教师,歌颂了可歌颂的,同时也影射了社会的一角那座最终葬送了谢老师和孩子的陈年老桥,不是故事的偶然。
那座年久破旧的危桥别有含义。影射了山区条件的恶劣,各级政府投资的不力、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关注的缺失。悲剧,不是偶然。关于贫困地区危桥的事,焦点访谈早有呼吁。
读这两段回帖,不可能不引起读者泛起五味杂陈之感。
    人们都清楚,造成中西部这偏远山村如此状况的,既有历史的旧账,也有现实的原因——
    这历史的旧账,是指那战乱频仍的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你看,美国等西方国家,他们发达了几百年,至今仍问题多多、示威不断。而我们国家呢?建国历程还很短,至今还属发展中国家!六十多年前,新中国成立时,大陆上还没结束战火,而抗美援朝又消耗了我国巨额的人力物力;五十年前,中国还没医治好甲午战败和八国联军蹂躏的创伤,也没走出日寇侵略、旧政权作恶的阴影,接着遭受了三年特大自然灾害,人民还过着饥肠辘辘的苦日子;四十年前,共和国既处“文革”内乱,又防备着前苏联百万大军的闪击;三十年前,国家正处拨乱反正时期,改革开放刚起步,人民才处半饱生活阶段;二十年前,祖国大地踏上工业化之路,人们才破天荒地过上了温饱日子;十年前,农民才有机会批量进城打工,开始了过城里人一样生活的梦想;如今,农民才结束了交农业税和交提留的历史,初步解除了治病养老的后顾之忧。看来,偏远山村农民的幸福日子,虽然也将慢慢到来,可还有一段艰难之路要走呀。因为,这历史遗留下来的旧账包袱,太积重难返,太杂乱无章,太大太沉重了,不是一下就能被甩掉的!
    这现实的原因,是指在还历史旧账,在给国人解决吃穿用基本保障的过程中,改革还无法一步到位,特别是中西部那些尚待“被开垦的处女地”,即偏僻山村,还是尚处被“爱”情遗忘的地方!加上某些地方一些官员无作为、不作为,或贪污腐化等原因,所以,导致小说中那走了几代人的破烂小桥,那简陋学校,还有那水平不高的山村老教师,都还没有得到重修,或被替换下来!这小学生要经过的小桥,要上的学校,要接受的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为何就完全“山河依旧”,没有首先得到改变呢?这不能不追究这些地方领导者的责任!
    好在这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又典型化的《遗落的辛夷花》,能用艺术的手法,向社会展示了偏远山村,包括农民工,包括吃住在“屋漏窗破”的留守儿童和老人,那目不忍睹的辛酸现实。尽管这故事,读来伤感苦涩,可它让人很是忧虑不安,从而促使地方上的领导们,心中有这最大的“民生”,尽早改变它!虽然,现实生活中,把悲剧变成喜剧,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重视、并设法改变它,那么,这些地方,太阳每天都将是新的!
    虽然,小说几乎通篇充满悲情,令人伤感苦涩,但作者并没有在篇末忘记给人们燃起希望,还在悲情中注进了怀念美好的亮色:(方大伟)“从小,他就在三月里看辛夷花开,粉白的、紫色的,漫山遍野,绚烂芬芳;在六月里看辛夷花落,清溪河畔,落英如雨,纷纷扬扬,凄美果决……”实际上,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类似这偏僻山村所发生的一些令人伤感与苦涩之事,也只能是其中稍纵即逝的一点暇疵而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小说,之所以成功、感人,并且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方大伟所历、所睹、所感的内心活动,人物性格比较饱满,这除了选材得当、小中见大外,还通过作者那认真探究之心,运用纯正的文学语言 、清丽的表达等手法所实现的。因此,我欣喜作者的良苦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6 13: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6 14:00: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6 14: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工为弄钱,钱难到手边。包头心肠黑,日子年复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6 14: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6 14: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6 14: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蔡荣芝 发表于 2019-5-6 14:00
欣赏佳作!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新泉 发表于 2019-5-6 14:00
打工为弄钱,钱难到手边。包头心肠黑,日子年复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5:43 , Processed in 0.03925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