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者按:今天,我们迎来了立夏节气。立夏是夏天的开始,从这以后气温会明显升高,炎暑将近,很多夏天会有的身心困扰也将随之而来,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此帖就来和大家聊聊立夏养生的那些事儿。 立夏:养心神护脾胃 还可多吃点“苦”
养生篇】 立夏,养心神护脾胃 立夏后,气温明显升高且稳定,天气越来越热,这种气候会让人出现躁动情绪,脏腑也会跟着不安。因此,立夏后,更应注重清心、养神、护脾胃。 清心。中医认为,心通于夏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也最强。由于夏季炎热,人的身体也会出现头晕乏力、坐立不安、心情烦躁等问题,因此,立夏后要注重清心除烦。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款食疗方——浮小麦百合粥。浮小麦10克、百合10克,煮粥食用。浮小麦养心、安神、益气,百合可清心解烦躁,两者搭配效果很好。需要注意,浮小麦性偏凉,虚寒体质及经期女性尽量少用。 养神。立夏后,天气闷热干燥,中医认为,“热可生火”, 容易导致心神不安、失眠多梦。从中医理论看,每天的11点~13点为心经活跃时段,建议上班族或老年人应在此时间注意养神,可通过午休为身体储备能量。午休时,即使睡不着也要闭目养神。长期坚持午休可生发心气、温煦脏腑、养神护体。 护脾胃。夏季雨水增多,很多地区暑热潮湿,加上天气炎热,人们喜欢吃冷饮,令“喜燥恶湿”的脾胃很容易受伤,出现腹胀、食欲减退、容易困倦等症状。因此,立夏后建议人们切勿贪一时之快而吃过多寒凉食物,可以新鲜果蔬代替,比如西瓜、桃子、草莓、黄瓜、绿豆等都是很好的清热利湿食物。还可在饮食中加入山药、薏苡仁、莲藕、山楂,煮粥煲汤皆宜。【详细】 立夏驾到!增静减怒 早睡早起 养心神——增静减怒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主任王东旭: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相互通应。夏与心相通,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立夏后的高温容易引起情绪焦躁,导致心火过旺,引发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受情绪起伏及气候外感因素的影响,发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立夏后养心是第一要务。养心要做到“戒躁戒怒”,静养身心,保持内心安静、情志开怀,以降心火。 改作息——早睡早起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立夏之后,昼长夜短,天亮得早而黑得晚。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说,在自然界阳盛阴虚的气候变化下,人们可较春天稍晚点睡觉,但不建议在子时(即晚上11点)之后睡觉,以顺应阴气的不足;早上应早点起床,以适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 巧运动——多去户外 立夏到来,顺应自然阳气的发散状态,人应该适当增加活动,运动有助于激发阳气,外达气血,适当的排汗是人体排出不慎所受之寒邪的有效途径。因此,夏天保健要多增加室外活动,要适当晒晒太阳,不要怕出汗。当然,如果稍动则大汗的人,则要防止剧烈运动而大汗导致的伤津耗气,所以多汗的人可选择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练八段锦、打太极拳或做瑜伽拉伸。 勿贪凉——防伤阳气 民间有“没过五月五,不要收被褥”之说,意思是没有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里的棉被不要随便收藏起来。这是因为在端午节前,天气没有规律,有时白天十分炎热,到了晚上却气温突然下降,被冻醒,这些情况下稍不留意就容易受凉。【详细】 【注意事项】 春夏之交谨防暑湿感冒 大青叶、板蓝根等可预防感冒 《黄帝内经》认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换成白话文就是想要不生病,就得关注天气,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调整自身的起居饮食,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下雨打伞,刮风戴口罩,降温多穿点,升温少穿些,雷天少出门,我们要主动去适应天气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金涛教授说,这段时间最常见的健康问题,莫过于暑湿感冒了。 气候的多变,人体容易感受暑湿时邪,倘若还有点冷饮纳凉的爱好,那么体内的暑湿就容易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患者往往身热不扬(即身体感觉发热,可体表皮肤按上去并不热),头身困重,倦怠乏力,脾胃不和,还有的人会出现咳嗽、痰粘、流浓鼻涕的症状出现。 金涛教授强调,预防暑湿感冒的有效方法是勤洗手,尽量少用手摸眼睛、鼻子。平时饮食要清淡,避免生冷辛辣的食物,同时保持良好心态,增强自身抵抗力。 “针对体质较差的人,可服用大青叶、板蓝根等中药预防感冒。日常食物中,大蒜、姜、葱、食醋也有防治暑湿感冒的奇特功效。常见的中成药有暑湿感冒冲剂、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