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汉风 于 2019-5-15 11:37 编辑
六、地名普查
地名普查本来是民政局的工作。1981年4月,常德地区开展地名普查却通知各县(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参加。我参加了三天会,回来给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长李干忠汇报。
地名普查,省里早有文件,要求各地成立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我县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早已成立,只是没有行动。为什么地名要普查呢?因为文革中把地名搞乱了,当时人们好以“红”字开头取名。如红星队、红心垸、红旗场等,一个县同名的多。其次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变动,将老地名称丢掉了,取新名,赶时髦,什么跃进、前进、先富、春风、五一等。久别故里的人回来,根本不知其所,一片茫然。
那时改革开放,从台湾回家探亲的人很难找到老地方。地名乱取,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上级要求县、社、大队、生产队尽量恢复老地名,还历史原貎。但是如果文革中取的新名符合实际,则尽量保留。还要求在一个地区内不得有同名公社,在县内不得有同名大队,在公社内不得有同名的生产队。
面对如此复杂的工程,的确有些棘手。李副县长说,民政局干部少,忙不过来,就政府办负责,反正都是县政府的工作。我一想,民政局就两局长、两干部,也就不便推脱了。就这样,我们政府办担起了全县地名普查的担子。首先是抽调人员,经组织部同意,前后抽调50多人。其次由管财政的李副县长给开办费。再者是决定办公地点设县招待所内。
人员组成,从县委办抽调汪维富,他书法工整,文章也写得好;从水利局抽调胡英,他擅长绘图;从其他各部门抽调有姚月娥、李昌华、贺明安、梅其林、周光璀、刘子英、王新云和吴尚元等很多专门人才。各公社还确定了一名专职干部。
这么多人,得要组织领导,于是将组织能力较强的卫生局副局长萧广义调来任地名普查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地名普查不是简单地改一下名字。公社要写出概况,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地貎、面积、人口、沿革、现状、特色和古迹及其他自然实体(或湖或地片)。公社和大队要分别注明户数、人口和驻地,绝大多数生产队也在普查之中。每一地名还要用普通话注音,并尽力说明地名缘由。 工作复杂,人员参差不齐,有的资料不合格,几上几下也没有弄好。萧副局长心急火燎,累得没日没夜,发牢骚说:“悔不该答应这差事的!”他那疲惫苦恼的样子,至今想起来还很难过,总觉得亏待了他。经过4个月的紧锣密鼓,总算将资料收齐了。大批人员解散,只留下县委办秘书汪维富等,做后续工作。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汉太、石板滩、护城3个公社分别更名为太子庙、月明潭、西竺山公社。经地区行署同意对103个大队更名。同时 经县政府决定将大南湖、围堤湖两个农工商企业公司更名为大南湖农场和围堤湖农场。1983年10月,由汉寿县人民政府编纂的《汉寿县地名志》出版发行,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共九节,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