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汉风 于 2019-5-15 11:52 编辑
八、接待龙灯
1982年元月31日,即农历壬戌年正月初七,县委大院锣鼓声响,突然来了一条龙灯。 当时,国家还没有节假日休息制度,县直机关正月初四都上了班。农村在改革前,生产队出集体工。一般正月初四开工,叫做“开门红”。现在机关正月开门红,由单位发个小红包。那时,农民的开门红,就是在那一天早点儿收工,以示奖赏。
1981年,农村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的责任制正在形成。生产力解放,稻棉丰收,农民有了空闲,传统的春节娱乐活动也开展起来了。这条旷日已久的龙灯从乡下舞到了县委大院,也算是一种乐事。汉寿县庆祝解放、庆祝人民公社成立时舞过龙灯。以后实行集体生产,严格管制劳动力,为防止劳动力浪费就很少舞过龙灯了。
龙灯再现,是农村改革成功的标志,是农民发自内心的喜悦。那天,县委常委、县长正在楼上开会。他们听得锣鼓声,得知龙灯到来也很高兴。解县长马上吩咐列席会议的我去接待。
我下楼一看,龙灯舞得正起劲。院内干部围拢来,看得津津有味。第一个是玩红珠的,作为引路。红珠是用红布蒙成像篮球大小的红球,中间有铁轴可以自由转动。红球用两米长的木棒举着,上下左右舞动。后面一人高擎张开血盆大口的龙头,紧紧跟着红珠追赶,好像要把红珠吞进肚里去。龙灯除头、尾两仝(也称节),还有11仝。仝是用木棒顶着的一个竹篾红纸灯笼,用白布团它作龙脊和绿布条幅作鳞甲,将仝仝连接着。如果晚上,每仝灯笼里点上腊烛,便连成了一条长长的红灯,故称为“龙灯”。点上腊烛的龙灯只能游,不能舞。儿时,我看到过晚上的龙灯在村里游动,红艳艳,光闪闪,十分威武壮观。
舞龙,舞第二仝的力气大,带动后面各仝起舞。除了跑圆场、左右穿花,还要扑地滾龙。
龙尾没有连着龙身,分开独立。只见那玩龙尾的小个子男士,头戴破草帽,上身着女人装,脸涂粉黛,扮为辣妞婆。他一手摇破葵扇,一手举龙尾,随着龙身上下左右跳动,动作十分协调。
我马上请办公室张作刚到大门口买来鞭炮和香烟。正在此时,滾龙开始。舞者两腿蹲下马步。红珠、龙头舞动。龙身由第二仝牵动其他各仝,从左扑地、举起,到右扑地,再举起,再到左扑地,如此反复,越舞越快,直舞得绿浪翻腾,平地生风。此时鞭炮响起,人们欢呼雀跃,那激奋的场面,简直无法形容。连楼上开会的领导也伸出头来看热闹。那时的鞭炮,音声和谐悦耳。后来,鞭炮越做越响,反而成了被禁止的扰民噪音和污染物。
这是汉寿县改革开放时第一条进城的龙灯。他来自毓德铺公社乔家湾大队,距县60华里。我见他们返程困难,又没给红包,当时还没有红包一说,就安排在招待所食宿。
后来几年的春节,也有来县舞龙灯的,但都不及乔家湾的好。有的龙灯装饰得丑陋不堪,舞得也没精打采。有的没舞就伸手要红包、要香烟,干拢机关工作秩序,失去了艺术性和娱乐性。所以,后来春节期间,县城各机关单位都大张告示:“谢绝舞龙”。 加上电视、手机的繁荣,歌厅、酒店的兴起,龙灯就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