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程忠艺 于 2019-6-29 15:23 编辑
重走边关路 往事涌心头 向立波
今年,是对越自卫还击战40周年。为了纪念"生死二十八天“难忘的参战经历, 4月中旬,我们营按照“自愿参加,统一行动"的原则,组织了一次“126师378团一等功臣营边关游和祭奠烈士活动"。活动全程由当地旅行社组织实施。 4月17日,当均已退役的官兵们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的赶往广西南宁集中时,昔日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子都已是满头白发。40年未见的同壕战友重聚后的激动场景令路人们为之动容。 为了活动时着装统一,事先各个连队的筹备人员为我们每人订购了一套65式军装和一顶军帽。当我们这些花甲老人再次穿上崭新的军装和佩戴鲜艳的领章、帽徽时,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军旅时代,偶有一种“再上战场,杀敌报国"的冲动。 4月18日,我们乘坐旅游大巴前往友谊关游玩。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道和国家一类口岸。友谊关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早在汉朝这里就已经设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友谊关最初叫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明朝设镇南关。1953年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当时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向毛泽东主席提议更名,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友谊关",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题写关名。解放后,友谊关成为中国与越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 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越南遭到我方的猛烈攻击,防御体系崩溃。不过,越军也瞅准时机向凉山方面调来由苏制130毫米加农炮装备的一个大口径炮兵旅,向中国友谊关打了几百发炮弹,当时给我军造成了一些麻烦。战后我国政府对友谊关城楼进行了修复,并特意留下一段保持原状,用以记住那段不愉快地历史,现在城墙上弹痕犹存。 我们离开友谊关驱车前往当年待击出发点——龙州水口关布局隘。随着汽车在山间公路上进驶,把我的萦思引入40年前的场景…… 1979年2月14日,中央军委下达《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命令》。这天下午,我们离开集结地龙州县武德公社科甲大队乘坐装载有武器弹药的军用汽车一路高唱战歌:“雄赳赳,气昂昂,奔向最前方,为和平,反侵略,就是保家乡……" 通过一夜急行,我们到达布局隘。2月15日,老天不作美。倾盆大雨下个不停,使部队行军十分不便。泥泞路滑的简易公路上很多军车翻倒在路旁。我们在待击出发点约两三里远的地方下车步行。当时人如潮涌(参战人员),大家冒着暴雨争先恐后的向前推进,雨水从头上往下趟致使全身湿透,就连用塑料包裹好的背包也因雨水从夹缝中浸入而不见半点干处。我们随身携带着武器、弹药、干粮和行装艰难的前行。当我们进入玉米地,地面喝足雨水又经大军过境,稀泥越来越深,尽管没有红军过草地时被陷进的危险,但行军极其艰难。特别是炮兵们推着深陷稀泥中的大炮,比我们步兵更加辛苦。 布局隘离越境仅300米左右。这里群山起伏,不见人烟。整个山弯除了片片玉米地,就是乱坟岗。我们到达后立即动手在山坡上劈荆棘,除杂草,搭帐篷,"安营扎寨",等待出击。 1979年2月17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天凌晨,营部通讯员通知我们连队连长和指导员去营指挥所。我们预感到战斗佷快就要打响。在副班长韦如堆的提议下,我们从依坟而卧的坟堆上一跃而起,迅速打开一个猪肉罐头和一个蔬菜罐头(白菜、胡萝卜加黄豆),每人盛了一盒先天晚上准备的饭,全班蹲在地上围在一起吃这可能是人生最后一餐的"全班战前团圆饭"。尽管饭菜都是冰凉的,大家仍然吃得很痛快。副班长边吃边风趣地说:"伙计们,吃饱点,就要干起来了,吃了这顿还不知道能不能捞到下顿哩,不吃太亏了"。我们嘻嘻哈哈情绪高昂地狼吞虎咽,不到3分钟吃完了饭。这时,我们看到营部碰头会议已经结束,营、连首长们互致祝福。紧接着听到连长翁公明高喊一声"全连集合"!我们急忙把未洗的餐具塞进挎包,提起武器,戴上防空圈,跑步赶去集合。6点40分,3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宣告对越自卫还击战正式开始。顿时,早已各就各位的各类大炮一起开炮,万炮齐鸣,炮弹像雨点般飞向越境,火光映红了祖国西南边疆,使当时尚未天明的大地映照得如同白昼。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连长高喊一声:"同志们,冲啊——!我们随着连长枪指的方向,冲向杀敌的战场……。 旅游大巴满载着我们一颗激动的心到达目的地。当大家下车走进布局隘山弯时,呈现在我们眼看的是幢幢高楼、平坦的水泥广场和钢制大棚。原来这里已建成中越边境贸易口岸。据导游介绍,2016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广西凭祥重点开发试验区,试验区覆盖龙州。批复同意水口口岸升格为国际性常年开放口岸,为坚果、冰鲜水产品、粮食、水果进境指定口岸。 大家分别来到中越边境界碑前拍照留念。我看到前方不远的地方飘扬着越南国旗和越南边境检查站的工作人员,试图前往与他打招呼,被我方执勤人员劝阻。 4月19日上午,全营官兵前往龙州烈士陵园祭奠我部牺牲的战友。我和同行的战友陈松柏、陈友安找到同乡战友罗纯清的墓碑前,深情地三鞠躬,献上鲜花,点燃香、蜡和焚烧纸钱,以表达对同乡战友的追怀。 祭奠烈士的活动,由年过七旬的老教导员江剑松主持。他自始至终都是怀着悲痛的心情,深沉地主持各项仪式。营长王小南在讲话中潸然泪下。这感人的一幕使得许多在场的官兵泪流满面。多年来,我从未见过营长如此悲伤的表情。他本是一个性格特别开朗,整天嘻嘻哈哈的山东汉子。墓前落泪,进一步说明他一向爱兵如子的情怀。事后,营长在微信群里说:"看到他们心里难受,想说的没说。他们在天上会理解的"。有战友回应:“营长不用自责。换成我们谁也说不出来,心情确实难受。烈士们在天之灵会理解的。愿烈士保佑我们尊敬的老营长和战友们"。我在微信群里说:"营长,您有情有义,铮铮铁汉潸然泪下,先烈们也会感动的“。 离开烈士陵园,我们驱车前往战前部队集结地——龙州县武德公社科甲地域。这里是战前部队扩编、接收新兵入伍和开展战前动员以及进行战前适应性训练的地方,在这里驻扎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到达目的地后,各连队分头到各自集结地走访。我们连队来到当年集结地塘必屯。经过40年的变化,昔日的塘必屯面貌已焕然一新,从前的壮家楼已不见踪影,民宅全是两至四层的楼房。村内风景林枝繁叶茂,环境优美。除了山体依旧,一切均变。战友们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当年的水塘和训练所场,纷纷拍照留念。 我问当地村民原有一山洞在什么位置?经村民指点,我和我妻穿过一片甘蔗地来到洞前,拨开杂草,钻进树林来到洞口,只见原可吸纳数十人的山洞现在已被泥沙淤积30多公分深。当我站在洞口触情生情,想起了牺牲的同乡战友罗纯清……。 那是40年前的2月12日中午,当时我正在午休。罗纯清同志兴高采烈地来到我们排喊我:“向立波,向立波,快起来,副连长喊你,是好事"。我急忙起床和他有说有笑地来到山洞,见姚海泉副连长和连队几名非党战士在此。待人到齐后姚副连长说:"根据大家的申请和平时的表现,连队党支部决定吸纳你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将对你们在战场上再次进行考验。希望你们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用实际行动填写《入党志愿书》"。这次会议后的第三天部队向水口关布局隘开进,之后上了战场。在战场上,虽然我与罗纯清同在一个连队,但整天各自冲杀不停,直到他2月27日在一次搜剿遣入之敌的战斗中与敌人短兵相接,不幸中弹牺牲时再也没有与他说上话。战前我与他受托通知我入党时的交谈竟成了我俩的诀别之言。如今洞犹存,友离去的悲凉,不禁使我暗然泪下。 在塘必屯逗留期间,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情接待。已年过八旬、当年引领我们进村的老队长陪同连队首长指认当年连部旧址、炊事班伙房遗址等地;我们纷纷与老队长合影留念。 当大嫂们拿出花生、柑桔、黄瓜等土产品招待我们时,我又想起了40年前的3月16日,我们从越南撤军凯旋回国途经科甲塘必屯时的情景。那天,早已等侯在国境线上的边民们老远就向我们招手致意。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塘必屯的老乡们后,连长指挥全连官兵列队向他们致敬时,他们全哭了。那些年过花甲、古稀、耄耋老人伸出粗糙、颤抖而温暖的手紧紧抓住我们的手泣不成声地说:"孩子们,吃苦了!吃苦了,孩子们!"随后一个劲地把揣在怀里的鸡、鸭、蛋往我们手里塞。当年的老大娘老大爷均已仙逝,但边民对人民解放军的深情厚谊代代相传。 在走访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因为塘必屯与越南仅一山之隔,又同族同祖,所以历来有通婚习俗。不过,现在只有越南女子嫁过来,而无中国女子嫁过去。问其原由,一致回答是:由于他们屯中女子均到内地大城市打工,与内地打工仔相识相爱远嫁他乡,而当地男子因父母在家需要照顾,不得不从打工城市回老家结婚生子,照顾老人。又因边境经济相对要比内地落后一些,本地女子不愿回乡,内地女子更不愿嫁入。而越南边民看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所以越南边民女子纷纷嫁给我国边民男子。我们还了解到,现在中越两国交好,两国边民持边境证均可自由来往,但双方均不得在对方过夜。 走访完当年部队集结地塘必屯之后,我们又驱车前往打仗回国后的部队驻扎地——广西大新县共和村。当年在此驻扎期间部队进行了休整和战评。当我们到达共和村停车走访时,整个环境变化太大,以致全营无一人找到当年的驻地,也没有见到一个认识的当地村民,车队仅停留几分钟,营首长就指示我们豋车离去。 4月20日,我们前往德天跨国大瀑布景区游玩。德天跨国大瀑布位于广西大新县硕龙镇德天村,中国与越南边境处的归春河上游。与紧邻的越南板约瀑布相连,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距中越边境53号界碑约50米。清澈的归春河是中越边境的国界河。抬头眺望,越南的山峰、森林、公路、房屋、人群尽收眼底。瀑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水从高达50余米的山崖上跌宕而下,撞击在坚石上水花四溅,水雾迷朦,瀑布三级跌落,最大宽度200多米,纵深60多米,落差70余米,是东南亚最大的天然瀑布。越南边民每天划着竹筏来对岸我国瀑布下游进行边贸活动,向中国游客逗售香烟、药材等商品。优美的景区环境,雄壮的瀑布气势,清澈的归春河水和友好的边民交往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4月21日,我们的活动行程全部完毕,大家在依依不舍和相互祝福中再次分别,各自返回家中。 在这次活动期间,向参加活动的官兵赠送了由营长个人出资,营长亲自发动并亲自撰写,全靠我营自身力量自写自编自己设计,从发动到出书仅用58天时间的回忆我营及各连参战经历的《血染的风采》一书,受到大家的普遍喜爱,视为珍品。
(作者系武陵区政协退休干部)
与当年集结地生产队长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