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应运 于 2019-7-2 07:33 编辑
文/夏应运 重阳山下小英雄 ——陈二民兵营战士江正兴青山二三事
1969年3月,战斗在重阳山下的陈二营工地上,有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从他的眉宇间透出一股虎气。他是陈二营一连炮班的新战士,今年刚刚十八岁,他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闻名全师的小英雄江正兴。 三月连续不断的春雨,给爆破班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十五米以下的岩渠,地下冒水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高,不要一分钟就涌满了炮眼,炸药很快被水浸湿。火炮都变成了哑炮。不搬掉这只“拦路虎”,就严重影响师部提出的“打通重阳隧道迎五一”的战斗计划。营、连干部和战士们反复研究实践,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爆破方案,就是筑炮、点火、炮响必须控制在一分三十五秒钟内完成。抢在地下水涌入炮眼的前面。这样,要将七公寸长的导火线缩短三分之一,点火后一分钟要跑过十五米多的泥烂路滑陡坡才进入安全地带,担任这项爆破点火任务是多么的危险啊!“谁能上?”连长向全连发出了召战。年轻的新战士江正兴挺身而出“我来上”。他和营连干部一起勇敢的挑起了爆破点火这副艰难而危险的重担。接着聪明的江正兴在实践中反复探索,他创造发明了使用牲猪小肠和竹筒装药的方法,将导火线用防水薄膜包着。通过这些技术革新,减小了危险程度,大大的减少了哑炮,省时,省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岩渠爆破任务在三月二十五日就胜利完成,为打通重阳山隧道创造了先决条件。 四月十日,大雨滂沱。无数股山洪,冲破了防水堤,涌进了隧道洞。营党委决定全营民兵一面迅速疏通排水沟,加固洞口防水堤,把积水排出去;一面在过腰深的水里再筑一座石坝,实行分段排渍。正在各连进行战前动员的时候,突然一个光着背膀,穿着短裤的年轻小伙子第一个跃身跳入水中,接过同志们传来的又大又沉重的石头,他一次又一次的汆入水里堆叠石头。一个小时过去了,半个小时又过去了,石坝终于露出水面。指导员胡海堂最先发现第一个跳入水中的战士就是小英雄江正兴同志,老胡又气又急又心痛,大声的命令着“江正兴,快上来,你病还没好,谁叫你来工地的”。小江微笑着说:“隧道没打通,我不能躺在工棚里呢”。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石坝磊好了。当战士们把他扶上来时,他才觉得身体极度的疲乏和虚弱。身子摇摇晃晃。在战斗中谁也无法看出江正兴同志是一个患重感冒的病号呢。 小江同志不仅智勇双全,具有敢打敢拼的英雄气慨,还具有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精神。 一天上午,雨后初晴,阳光灿烂。战士们正光着膀子,挥动大锤打炮眼。突然,一块断岩从斜坡上飞滚下来,眼看就会砸在一个战士身上,全场的战士大声呼喊,可那位王聋子怎么也听不见,还在埋头上土,大家急得没办法。江正兴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能眼看战友负伤吗?不能,为了保护战友,就是上刀山,入火海也要在所不辞。就在这千均一发的时刻,江正兴同志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身子护着战友,用钢钎顶住滚石。只见滚石“锵”的一声偏向一边。战友得救了,避免了一场大事故。全场战士无不敬佩小江的英勇行动。 伴随着一阵阵隆隆的炮声,一缕缕迷漫的硝烟,隧洞飞速的向前延伸。四月十日,岩层突然起了变化,一块块大岩石不时从上面往下掉,严重威胁着安全施工。营党委决定每班派一名安全观察员,掌握塌方的动向,保证战士们的施工安全。小江主动的承担起这项任务。这天下午刚放过几炮,战士们正干得起劲,小江在密切的观察上面岩层的情况。突然从岩穴的顶上塌下大块大块的岩石,小江急呼同志们撤退,可是自己却来不及跑开,他被一大堆碎石压倒了。同志非常着急,十分担心着他的生命安全,迅速冲过去抢救。只见他昏迷不醒,连忙把他送到卫生所。当他从昏迷惊醒过来,看着旁边守护的指导员,第一句问的便是“战友们受伤没有?”围在他身边的战友们齐声说:“没有”。他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江正兴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了他人安全的献身精神;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豪迈气慨,极大地鼓舞着每一位青山战士的斗志。大大地加快了重阳隧道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