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19-7-8 16:47 编辑
常德江西会馆事略
江西人与常德渊源深厚。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官方组织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的移民就达二百一十余万人。其中迁江西移民21.9万人到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常德府就有2.6万人。此后,民间自行前来投亲靠友者经年不绝。现在常德许多人慎远追思时,多见其宗源于江西。 这些移民的到来,或从事农耕,或务工经商,参与常德百业营生。尤以善于经商著称,充分展现了“厚德实干,义利天下”的“赣商精神”。就古城常德而言,江西人经商者之多、操业之广,享有“无赣商不成市” 之誉。药材烟草、大米油盐、茶叶瓷器、纸张书店、金银首饰、典当钟表、夏布衣庄、钱庄牙行等,无行不有。曾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的常德吉春堂药店,创业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1930年,原业主以两万两千银元转让给江西药商胡祥阶,改称吉春堂药号,该店以诚信为本,乐善好施,在民众中信誉极高,成为执常德乃至湘西北药业经营之牛耳者,老板胡祥阶也获得名冠一方的“硃砂大王”称号,是常德“赣商”的典范,也是常德解放时全省拥有资金最多的药企之一。他们的创业,为常德历史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 “赣商”们在事业有成时,便会慷慨出资兴建标志江西人创业精神的江西会馆,以宋真宗所赐江西人崇拜本省道教宗师“许真君”之“玉隆万寿宫”题名 ,把馆名书为“万寿宫”。常德“万寿宫”始建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原址在常德大河街东段(今排云阁附近)。 会馆门墙高耸壮阔,图腾雕饰雄奇,“万寿宫”三个大字笔力伟健。馆内建筑雕梁画栋,融赣文化与常德地方文化风格为一体,蔚为壮观。馆内供奉有许真君塑像,建有戏台,设有议事堂。备有留宿房,还在偏处设有停厝处,以便于同乡亲人前来扶柩归葬。同时,还在德山购有义冢墓地,凡客逝在常德的江西人均可归葬此义冢。 会馆推举德高望重,业有大成者为馆首,日常馆务则由驻馆管事(又称师爷)署理,上世纪二十年代我的叔祖父傅平山(清末秀才)从江西樟树老家受聘来常担任此职,直至终老归葬德山江西义冢,清明时也曾去墓前祭奠。 江西会馆的功能主要是维护赣商的合法权益,扶贫助弱,广施善举,促成江西人的团结。其具体作为大致可归纳为:一、调解、裁决纷争;二、举办公益慈善事业;三、组织朝拜、祭祀活动,如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许真君诞辰日朝拜祭祀等;四、进行商业中介活动;五、为江西老家信客来往传递信件、钱物、陪护妇孺探亲提供服务。 在1943年的常德抗日战争中,常德江西会馆遭到战火的严重损毁,除门墙百孔千疮尚存外,馆内建筑基本无存,会馆功能及作用亦大为丧失。战后,江西同仁只得在旧址上兴办了一所“豫章小学”,供江西人和周边民众子弟就读,解放后,人民政府进行了扩建,改为“大河街玩小”。随着防洪需要而折除河街,江西会馆的历史便终结了。所幸的是,市委、市政府决定易地复建河街时,又重建了江西会馆,给人们尤其是江西人以莫大的慰藉。我相信江西的后昆们,一定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恢复昔日江西会馆的荣光,为常德社会经济建设做出比先祖更大的贡献! 写于2019年7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