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19-7-11 10:27 编辑
石门县县长郭碧勋在万里茶道“呼和浩特”高峰论坛上的 讲 话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在这芳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草原之夏,在这风光迷人、律动着古今茶韵的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万里茶道高峰论坛”隆重开幕。我代表万里茶道西线重要节点——湖南省石门县向论坛表示热烈祝贺!向致力于古茶道文化研究工作的领导、专家、学者、朋友致以诚挚问候! 茶叶连同丝绸、瓷器,是古代中国奉献给全球的吉祥三宝,是古代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三驾车,是产业全球化的前奏曲。而在中国近代茶产业史上写下辉煌一页的宜红茶,亦可谓是这一前奏曲的华彩乐章。位于湘鄂西边陲的石门县,既是宜红茶的主产地之一,也是宜红古茶道的源头之一。宜红古茶道占天时、地利、人和之便,逶迤出山,播一路温馨,走向蒙古大草原,穿越朔北漫漫大漠,走向西北利亚茫茫雪原。弹指一挥百年,尽管斗转星移,换了人间,但悠悠茶香依在,声声驼铃仿佛还在耳边。今天,我们正是循着古茶道的辙印,带着石门18万亩茶山、年产2.1万吨干茶的阵阵清香,带着68万茶乡人民的瓣瓣心香来到呼城。 石门自古产茶。据考古发现:远在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曾煮茶于壶瓶山涧;魏晋时期,即有产“好茶”的文字记载;唐宋年间,夹山牛牴脱颖而出,跻身于贡品之列。而与饮茶史、产茶史同步而生的石门茶文化,自是飘香于历史时空。石门境里的夹山寺,不仅是三朝御修的楚南名刹,还是中国茶禅祖庭。夹山开山祖善会,首创“茶禅一味”这一中国茶饮最高审美理念。其镇寺之宝《碧岩录》,则为宋代夹山寺住持圆悟克勤著述,被誉为禅宗“宗门第一书”。宋元交替之际,“茶禅一味”的理念与《碧岩录》联袂东渡,演绎出日本茶道“墨迹开山”的经典史话。同时,《碧岩录》亦西进北上,流播四方。早在上世纪初,俄学者科兹洛夫率考察队于黑水城,即今天的内蒙额济纳旗一带,发现了西夏时期的《碧岩录》残页。由此可证文化无疆,石门不仅茶香万里,亦书香万里。 无疑,茶叶走向世界,由国饮升级为球饮,纵横于茶乡的古茶道自是功不可没。茶岭千秋秀,马蹄一路香。以骡马为主要运输工具的深山古茶道,辗转为水路,经江汉逶迤北上,谱就骡铃声声——船工号子声声——驼铃声声三部曲。正是这条跨越千山万水、延伸万里的南北古茶道,将地处湘西北一隅的石门与外面的大世界紧紧连在一起。尽管宜红茶的黄金时代已过去,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无论岁月尘封还是荒草丛生,都掩盖不了古茶道那胜似黄金的历史人文之光。宜红古茶道及其衍生出的茶馆、茶楼、茶亭、茶歌,尤其是泰和合茶号旧址,得到前往石门考察、指导工作的中外专家学者的肯定和赞许。这些文化遗存将随着万里茶道申遗的开展,延伸其保值期,为促进石门与国际文化、旅游、经贸交流,推动茶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古为今用的效能。此时此刻,万里茶道的历史魅力,让天南地北的茶文化传人荟萃一堂,坐而论茶且论道,将会使彼此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联系更为紧密。茶乡石门,将以厚古而不薄今的情怀与智慧,努力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指示,积极参与万里茶道的相关活动。君子之交淡如水,赤子之情浓似茶。我们相信:古茶道沿线南北携手,共举盛事,定能弘扬万里茶道昔日荣光,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添加新能量!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与会人员身心愉快,祝论坛学术研讨腾蛟起凤、成果光前裕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