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33|回复: 1

关羽与常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7 05: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20-10-9 11:12 编辑

关羽与常德

t01cf85ea0f0bbc0e6b.jpg

        关羽在常德先民中享有很高的名气,并为他建庙当神奉敬。之所以如此,略有如下缘由。
      一是他的食邑受封于汉寿。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陷徐州,刘备败逃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擒获而投降,并被拜为偏将军(杂号将军,主征伐),又因斩杀袁绍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曹操上表汉献帝请封他为汉寿亭侯。对此封号虽有争议,但<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和不少现代史家研究认为,“汉寿亭侯”系指今汉寿县境。当时的“亭侯” ,指乡侯,也就是说食邑仅乡境而已(当时乡非今日乡的范围) ,属最低列侯之列。而且此时的汉寿县归割据荆湘的刘表管辖,关羽根本食不到其邑奉,更多的是皇帝赐予的象征性荣誉。关羽以“解良一介武夫”获侯爵赏赐,自然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殊荣 。而汉寿有这样一位人物封在此地,故很出名。   <清嘉庆常德府志>
      二是关羽为刘备保住了武陵郡的地盘。刘备借荆州久拖不还,孙权很恼火。于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派吕蒙领兵二万夺取原属刘备的长沙、零陵、桂阳三 郡,得手后又派鲁肃领兵一万屯驻益阳,进逼武陵郡。刘备闻讯大为震惊,自成都亲赴公安 ,督关羽率兵三万来武陵御吴并复夺三郡,陈兵于汉寿和武陵县一带,一场大战迫在眉捷。 鲁肃出于维系孙刘联盟共拒曹操的政治大局,作了一次外交努力,邀请关羽赴益阳谈判,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单刀赴会”,只不过拔高了关羽,贬低了鲁肃,而历史事实恰好相反。双方经过外交谈判,达成妥协,保住了武陵郡,避免了刀兵之祸。因而,关羽在常德先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三是封建统治者神化关羽在常德影响很大。陈寿著《三国志&#8226;关羽传》虽评说他有“万人敌 ”之勇,但并未记立有什么战功于刘备,倒是记有由于关羽所为而使刘备的处境艰危。一次是关羽降曹后以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报效曹公”,受封汉寿亭侯。若非袁绍失察,刘备在袁绍面前便下不了台;另一次是违背刘备“联吴拒曹”的战略方针,骄横傲物,屡辱东吴, 冒然向曹操发起襄樊战役,酿成丢失荆州的大祸,不仅自己被孙权擒杀,更使刘备元气大伤 ,不得不偏隅巴蜀,恢复汉室成为梦想。故陈寿说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若非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抬举,虚构了诸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情节,使其虚名远播,实也平淡无奇。可是,就是这样一位骄横败将,竟然成了庙堂遍神州,被人膜拜的“圣人”,这完全是封建统治者欲借关羽离曹归刘的“忠义”以巩固自己权位而神化的结果。据《清嘉庆常德府志》、《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宋以前对关羽无特祀。自元朝始,关羽逐渐走红起来,元封他为“义勇武安王”,自然是意在“武安”,极具元朝统治特征。至明洪武二十九年始为建庙,奉称为前将军汉寿亭侯。万历四十二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 神威远镇天尊”。自此,“始奉有定号,海内遵行,塑像皆以冕旒”。清朝戴在关羽头上的光环多达20个字(其它地方字数更多):“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关圣大帝”,并且制订了统一的祭祀《祝文》,神化褒扬无以复加。关羽就是如此被封建统治者抬进庙堂神而化之的。以致“京师、直省、巨镇、穷村无不庙之。”可见,关庙之多香火之盛了。常德城内的关庙在原武陵区公安局附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被火毁,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重建,至新中国成立时已破旧不堪,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消逝。
    注:汉寿县属武陵郡,曾称索县.汉顺帝阳嘉年间(公元132至135年)改名汉寿县.关羽受封时在公元200年,四川葭萌县也曾改称汉寿县,是刘备入川于公元221年称帝以后的事.故<辞源>在"汉寿"辞目中称:"汉末关羽封汉寿亭侯,即此地."提供这些历史资料,以便网友自行判断"汉寿亭侯"何指.<辞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4 09: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羽在常德先民中享有很高的名气,并为他建庙当神奉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4:22 , Processed in 0.0360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