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188|回复: 56

人文会萃 景色俱佳 王运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9 11: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方鹰a 于 2019-8-9 11:16 编辑

    人文会萃  景色俱佳
      ——喜读义芳的两副对联
                文/王运用


    魏义芳(笔名东方鹰)的又一力作《山河壮丽》(楹联集)即将出版,本想又要我为其作序(我已为其长篇小说《铁拐瘸王》作序),但考虑到我老年白内障,不宜长时间看书,便只要我为集中的两副对联点评,亦如当老师时给学生作文写评语一样。当然不能推辞。
    义芳要我点评的两副对联,系写历史悠久的常德古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第一副对联,侧重写人文。联云:

墨笔添香,篱菊携诗同饮月;
丹青写韵,竹琴抚曲共消闲。

    常德地处洞庭湖滨,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文人墨客,一般多愁善感,“不平则鸣”。故常常留下不朽之作。
    如屈原被贬流放于“江湘”所写的《涉江》。叙述渡江而南,浮沅水而上,独处深山的情景,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而坚持正道的决心与立场。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家,“躬耕自资”,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身在生活,写出了描绘其社会理想的名篇《桃花源记》。
    李白在长安因不守“本分”,被唐王“发金还山”,后因“李璘”事,以“附逆”得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返回时,在洞庭湖与被贬官岭南的族叔李晔相遇,并一同游湖,写下了《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四云:“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叙述他们均因愁绪满怀而借酒浇愁,却“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以至酒醋兴起,高唱起吴地的“白苎歌”,以表达及时行乐,人生几何之感。实则,是对社会不公的无情鞭挞与抗争。
    杜甫安史乱后,携家小逃往成都,在好友严武的资助下,于浣花溪修一茅屋,借以棲身。后严武死,杜甫没了依靠,只好离开成都,沿江而下,至江湘,登上岳阳楼,写下了他忧国忧民的著名篇章《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你看,他自己已是穷困潦倒了,但他所关心的仍然是战乱中的国家和人民。
    范仲淹虽未在常德做官,但年幼时随做官的父亲到过常德安乡,所以当好友滕子京求他为新修的岳阳楼作序时,便能写出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名篇《岳阳楼记》。
    秋瑾曾于1892年随母赴常德,与时任常德厘金局总监的父亲秋寿南同住在一起。1895年随家离去。后于1907年春夏之交秘密到常德进行革命活动,因受到朋友的拒绝和冷遇,旋即离去。在船上写下了《去常德舟中感赋》:“一去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诗中不免有些孤寂之感,但字里行间仍然流露出诗人为挽救国家命运而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至于其他人文景观,有德山老龙沄、东郊春申君墓,更有丝瓜井和善卷村的传说,刘海砍樵的故事,等等,不一而足。好了,不必一一举例了。
    仅从上述,足见历史悠久的古城常德,人文景观是何等的丰富感人,足可以写成大部头著作。然而,义芳却只用寥寥二十二字,便将其概括得淋漓尽致,真可谓“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沈德潜《唐诗别裁》。)没有大心胸,大手笔,万万不能如此。

    第二副联,侧重写自然。联云:

地连山水,路贯东西,牵情最是柳城月;
云遇古今,湖通上下,入梦还宜乡楚风。

    如前所述,古城常德地处洞庭湖滨,湘资沅澧四水相连,并经洞庭湖与长江相通。流经常德的沅江发源于贵州省都云市苗岭山脉斗篷山。这里有常长319国道、常长高速公路、常长铁路,且公路、铁路均远伸省外,与全国各地的公路、铁路相接。桃花源机场已有不少国内航线,高铁亦即将开通。古城常德真可谓“地连山水,路贯东西”、“湖通上下”,确确实实是赏“柳城月”,迎“乡楚风”,梦回千里的好地方。
    两副对联,虽各有侧重,但内里是一脉相通,相辅相承的。人文景观因自然景观而有所依托,自然景观因人文景观而更具深刻内涵。比如,享誉中外的桃花源就既是人文景观又是自然景观,是二者高度融合的光辉典范,这是毫无疑义的。
    另外,两副对联,不仅符合仄起平收的总体要求,而且其他语句也都基本符合平仄要求。当然,对联的格律,不像格律诗那样要求严格。但能做到既不以词害意,又格律工整,则更是上乘之作了。
                                     戊戌夏月八旬老翁于耕耘斋


    作者简介:王运用,字一心,湖南文理学院教授。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湖南省古典研究会会员、武陵诗社、武陵诗词学会理事;湖南文理学院老年诗词书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有诗集《耕耘斋 诗歌选》2018.4(团结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1: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魏义芳(笔名东方鹰)的又一力作《山河壮丽》(楹联集)即将出版,本想又要我为其作序(我已为其长篇小说《铁拐瘸王》作序),但考虑到我老年白内障,不宜长时间看书,便只要我为集中的两副对联点评,亦如当老师时给学生作文写评语一样。当然不能推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1: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墨笔添香,篱菊携诗同饮月;
丹青写韵,竹琴抚曲共消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1: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德地处洞庭湖滨,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文人墨客,一般多愁善感,“不平则鸣”。故常常留下不朽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1: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屈原被贬流放于“江湘”所写的《涉江》。叙述渡江而南,浮沅水而上,独处深山的情景,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而坚持正道的决心与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1: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家,“躬耕自资”,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身在生活,写出了描绘其社会理想的名篇《桃花源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1: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在长安因不守“本分”,被唐王“发金还山”,后因“李璘”事,以“附逆”得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返回时,在洞庭湖与被贬官岭南的族叔李晔相遇,并一同游湖,写下了《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四云:“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叙述他们均因愁绪满怀而借酒浇愁,却“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以至酒醋兴起,高唱起吴地的“白苎歌”,以表达及时行乐,人生几何之感。实则,是对社会不公的无情鞭挞与抗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1: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安史乱后,携家小逃往成都,在好友严武的资助下,于浣花溪修一茅屋,借以棲身。后严武死,杜甫没了依靠,只好离开成都,沿江而下,至江湘,登上岳阳楼,写下了他忧国忧民的著名篇章《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你看,他自己已是穷困潦倒了,但他所关心的仍然是战乱中的国家和人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1: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范仲淹虽未在常德做官,但年幼时随做官的父亲到过常德安乡,所以当好友滕子京求他为新修的岳阳楼作序时,便能写出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名篇《岳阳楼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1: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秋瑾曾于1892年随母赴常德,与时任常德厘金局总监的父亲秋寿南同住在一起。1895年随家离去。后于1907年春夏之交秘密到常德进行革命活动,因受到朋友的拒绝和冷遇,旋即离去。在船上写下了《去常德舟中感赋》:“一去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诗中不免有些孤寂之感,但字里行间仍然流露出诗人为挽救国家命运而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4-19 12:39 , Processed in 0.0322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