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19-9-6 09:44 编辑
谱匠是如何消失的
也许现在的人很少听到过谱匠这个名词,也不知道曾经有过谱匠这门职业,但他却实实在在的存在过。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这是中华民族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也正是有着典藏丰富的史、志、谱这样的历史典籍,才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含。
族谱产生于奴隶制时代的王室,是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人物事迹的一种史籍。到魏晋南北朝时,豪门贵族偏修族谱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风俗,隋唐五代以后,私家修谱盛行起来,遍及各家各族,尤其是清代,达到顶峰。延至民国,修谱之风盛行,举国上下,无族不修谱。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修谱无疑是一件头等大事,每逢修谱都要组建班子,除了主修、纂修、编修、协修外,还要聘请谱匠,完成谱牒的排版、雕刻、印刷、装订等技术性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很长时间没人修谱,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有谱匠这门职业。我从小到长大也从未听到长辈们和乡亲们提到过谱匠这一名词,完全是一次偶然的机见到了一位老谱匠。
(谱匠正在用木质活字排版,图片来自网络) 1988年,我编修《汉寿县人口志》,为了弄清汉寿人口的来源,在县内深入探访,费尽口舌,查阅了数十桶族谱。因为大量族谱都毁于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而保留下来的都是一些有识老人冒着风险秘密保存的,轻易不让外人翻阅。 在毓德铺时,打探到陈云甫老先生家藏有谱牒。此人早已认识,又是同姓,应该好说话,便登门拜访,讲明来意,不费周折,他就热情的把他们家的族谱拿了出来。一边讲一边翻给我看,他的祖先陈程奋、陈积奋兄弟俩都是带兵的,清康熙七年(1668年),二人统领一支军队驻扎在汉寿县龙潭桥,后来与一些部下就落籍龙潭桥了。
在交谈中,他无意说出解放前他曾是个谱匠,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谱匠这门职业。于是,一些查阅族谱中遇到的问题一下浮出脑海,希望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我说,查了很多族谱,发现几乎所有姓氏的祖先都是帝王将相、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等地位显赫之人,极少见到平民百姓,这是什么原因?再是所有族谱的来龙去脉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时候从哪里来,迁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出现了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一目了然。我就想,中国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是兵荒马乱,逃荒讨饭、躲避兵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不可能背着谱牒到处走,一旦走到哪个合适的地方便停歇下来,落地生根,繁衍后代,人丁兴旺后也会修谱,怎么将历史衔接起来?
(民国二十年编修的谱牒) 他说,这样的事还不少,基本上是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和别人绑在一起。那时讲宗族势力,人越多势力越大,修谱时投到别人门下,就说以前修谱时漏了这一支人,这次修谱理所当然要补进去,这样大家都乐意。
二是偷谱头子。所谓“谱头子”,故名思意,就是族谱的卷首。一箱(桶)谱少则十多卷,多则几十卷,上百卷。卷首简单的一两卷,复杂的好几卷。姓氏的来龙去脉、迁徙脉络、序言、凡例、人物传记等重要内容都在卷首。当一支人发展到数百丁口时,见别的姓氏都在修谱,自己也跟着修,但苦于找不到祖先,怎么办?总不能没有祖先吧!于是只好偷同姓人的谱头子,或者套用谱匠私藏的谱头子,然后通过谱匠们的精心对接,就跟老“祖宗”接上关系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难怪所有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原本就是一家人。这种追宗认祖的方式,虽然都是主观为之,但客观上更有利于宗族同化,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民族团结,谱匠真是功不可没!
解放后,很长时间没人修谱,老谱匠只好改行刻章。那时,一方面文盲半文盲较多,另一方面,生产队发放什么物资,要领取什么票证,都需要盖章,因此,刻章的人多,让他忙了很多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号召盛世修志,省志、市志、县志编修工作全面兴起,强烈激发了民间修谱的热情,各姓各族纷纷续修族谱。但是,由于印刷技术的改进,还有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没发现再有人请谱匠了。
(上世纪90年代编修的谱牒) 后来,盖章被签名取代,找老谱匠刻章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老先生又改行刻碑。不管职业怎么改,但他雕板刻字的老本行始终未变。
老谱匠为人和善,心胸豁达,身体健康,九十多岁还能刻碑,活到近百岁才过世。我想,他在我们附近几个乡镇中,一定是活到最后的一位谱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