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61|回复: 60

快要消失殆尽的篾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6 10: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0-1-15 12:55 编辑

快要消失殆尽的篾匠


       篾匠最早起于何时?不知是否有人考证过,我想她一定是中国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中国南方,到处都生长着丰富多样的竹子,古人不可能不对它们进行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篾匠。
       可是,从事这一古老职业的人,就在最近二三十年间越来越少,几乎消失殆尽。
       曾几何时,在汉寿县南靠桃江、益阳一线,村村都有篾匠,有的地方甚至家家都有篾匠。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点不假。汉寿靠南一线,竹林遍布,真是“刀斧砍不尽,春天满山生“,成为当地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财富。


126075339523886015.jpg
(老篾匠的一双手像树根一样,伤痕累累 )
       我有位姨姐住在三和黄廖,紧靠桃江县,这里楠竹丰茂,田土责任到户后,山林也分到了户。走亲戚到她家,见到、听到他们那条大冲,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与竹子打交道。男劳力上山砍竹子背回家,老人破篾,妇女、小孩打晒垫,或者编制各种竹制品。后来,家家户户打了水泥晒场,用不着晒垫晒谷了,修了楼房,也用不着晒垫装饰顶棚了,加上很多竹制品都有了塑料替代品,晒垫和竹制品的销路日益萧条。大家只好改做竹桥板,头几年竹桥板生意很好,一车车往外拉,但好景不长,收竹桥板的人少了,车也少了。再往后,人们只得出卖楠竹,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老年人上山即使砍倒竹子也背不到收购点,请人吧,工价高,不合算。随着满山竹子没人用,没人要,当地成群的篾匠丢掉手艺,另谋出路。只有个别老篾匠不死心,还编制些小东西放在三和集镇上店子里便宜出卖,或赶集时自己挑着卖。
       我家居住的那条山冲,据我所知就出过五位篾匠。有位未出五服的兄长,手艺很好,常年做上门工夫,东家未做完,西家就来请。从山区做到湖区,有时快过春节了,还回不了家。有一年腊月二十八,在鸭子港做上门工夫,赶上抓壮丁,保长见他是外地人,动了歪脑筋,带人把他抓走了,抵了当地人头。虽然篾匠生涯从此结束,但新的生活从此开始,当兵不久,在淮海战役中随部队起义投诚,入朝作战英勇,升为连长,回国转业到山东一个电磁厂当厂长。
       另四位篾匠都姓游,游培初长期住在冲里,都叫他培篾匠。这是我最熟悉的篾匠,也是见他做工夫做多的一位,因为小时候对手艺人比较好奇,打交道也多,总喜欢观看匠人师傅做手艺,特别是请匠人师傅到家里做工夫时,总是跟他们在一起。


832410953003931877.jpg
(这些大大小小的盆、筛都很漂亮,现在很多人把它们作装饰品用)      
      篾匠最花时间花精力的也许是编织竹凉席,首先,凉席的篾就非常讲究,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是夏天贴着肉皮睡觉的,需要非常光滑。通常都是以楠竹为材料,楠竹肉心厚,手艺好的篾匠可以剖出8层篾,青皮篾最好,越往里越差,凉席当然是使用最好的篾。但是,上等的凉席都用水竹,水竹性凉,睡着凉爽、舒服。但水竹小而薄,剖篾的难度更高。
       凉席篾剖好后,篾匠先把两片小刀钉在条凳上,将每一片篾都从两小刀之间拉过,以确保每一篾片都是相同的宽度。再将一特制工具固定在凳子上,将每片篾都在工具上反复拉过,就像木匠的刨子一样,篾片的厚度、光滑度完全由篾匠的手指掌控。刨花比白纸薄得多,这种卷曲的刨花可以作为装填枕芯的材料,弹性好,且有抑菌作用。
       所有的篾都准备好后,培篾匠开始编织。编织时一把口薄的竹尺必不可少,每编入几片篾都要用尺子夹在经纬线之间往内撞几下,以保证不管是经篾还是纬篾,每一片篾都织得非常紧密。培篾匠边织边变化篾的走势,让凉席呈现出精美的图案。编织一床凉席好像要几天工夫。收边时,还要在边上装上一根结实的细绳,一是保证边线笔直,二是保证耐久结实。
       篾匠最厉害的功夫是蹲功,因为篾匠很多时间都是蹲着做事。培篾匠曾希望父母早亡的侄儿跟他学徒,初学时就是蹲在地上打晒垫,他侄儿还没蹲几天,吃不了那个苦,怎么也不肯学了。
       我们冲里另外三位篾匠也姓游,是父子三人,早在合作化时,他们就加入了毓德铺篾业合作社,兄弟俩的配偶虽然称不上完全的篾匠,但也在篾业社从事篾器编织工作。全家都吃国家粮,过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日子。可是,文革时期时兴“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除父母年老退休,兄弟两带着家眷下放到了我们生产队。那段时间,他们很少做篾匠手艺,和我们一样在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我当兵后不久,大概是1971年,他们被收回集镇,恢复了原来的篾匠工作和安逸生活。
       1976年9月,我被安排到新组建的相公山林场工作,有批知识青年要到林场落户。首先是要解决吃饭的问题,我在公社负责知青工作的民政干部那里领取粮食指标后,在粮站一次购买400斤大米,用什么东西装?马上就想到了这两位篾匠,找他们去借,一定不成问题。果然不出所料,他们毫不费事就给我弄到两担笆篓、一担箩筐。
       两年后,我到公社机关工作,经常遇见这两位篾匠和他的老父亲,有时也到篾业社去转转,了解一些对上汇报的素材,社长是我们隔壁生产队的篾匠李长青,非常乐意给我介绍情况。现在回想起来,篾业社至少50多人,生产的品种好几十,因为那时还是搞集体生产,基本上以箩筐、撮箕、晒垫等农业用品为主。


264295240443355802.jpg
(这家店铺的品种还真不少)
       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我调县计生委时,篾业社还是不错的镇办企业之一,不知道后来是改制了,私人承包了,抑或是垮台了?肯定不是破产,因为那时还没有这一说。不管是怎样的结局,我想,即使是那些手艺再好的篾匠也存续不了很长的时间,因为这几十年间,社会发展非常迅速,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强大的新兴生产力具有超凡的创造力和制造力,旧的东西不断被新的东西所替代,篾匠这一古老的职业必然消失。
       当然,任何东西的彻底消失都会有个过程,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领域,篾匠还会继续存续一段时间。不是吗?在一些旅游景点、在互联网上、在一些山区的集镇,仍然还可以看到、买到具有纪念意义和环保色彩的精致竹制品。


(照片来了网络,像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0: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0: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0: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上的蔑货堪称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0: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没几个人学了,还不拯救真的会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1:08: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长远的观点看,篾匠这个职业应该不会消失,因为有竹子,就应该开发用途,,应该传承竹工艺。
学习佳作,欣赏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1: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1: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新泉 于 2019-9-6 11:18 编辑

淘汰了一些好东西。如买菜的花篮等等。被有毒的塑料袋取代。是现代人懒惰于提篮之时投机商乘虚而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1: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6 11: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帖,欣赏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2:02 , Processed in 0.04053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