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正一 于 2019-10-20 11:22 编辑
常德是一个有底蕴、有情怀、有品位的城市,常德诗墙闻名遐迩。有“诗情”,还得有“画意”。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鼎城区委、区政府大手笔建设了沅江风光带,启动了常德画墙工程。
画墙规模宏大
常德画墙,以沅江南岸的防洪大堤为载体,西起桃花源大桥,东至沅水大桥以东300米处,总长3.756公里。画墙廊道宽约4.5米,高约5.4米,规划壁画118幅,壁画及装饰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这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壁画墙,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常德画墙能够成为“中国壁画第一墙”。常德画墙建成之后,将与沅江南岸风光带融为一体,并与江北的常德诗墙交相辉映,形成“北书南画”的姊妹篇,成为常德独有的“城市名片”。
创作队伍高大
“常德画墙”由常德市鼎城区人民政府投资建设,中央美术学院为艺术主创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为艺术支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担任画墙艺术委员会主任。2017年8月初开始,中央美术学院创作团队共邀请17位全国顶尖壁画艺术家,委托56位知名艺术家参与画稿创作,另有26位画家申报参与画稿创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常德画墙规划中,收录了多幅中国40年来的经典壁画作品,这些壁画或随时代的变迁已被拆毁,或公共场所改造已不见世人,还收录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油画作品的再创作,这些作品最终能在常德画墙上得以展示,将使常德画墙最终成为真正的中国当代壁画博物馆。
主题立意博大
创作团队根据老子《道德经》的经典,把常德画墙的核心主题定为“天下常德”,范迪安院长亲自为常德画墙题名“天下常德”。“天下”这个概念最早可见于先秦的文献中,首先作为一个地域空间概念而后演化出“公众百姓”的概念。而“常德”,作为一个城市名称,始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作为文化概念则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提出“为天下溪,常德不离”“为天下式,常德不忒”以及“为天下谷,常德乃足”等论断。在此,“常”作为形容词,意为“恒常”、“永恒”。“常德”意即“恒常的德性”。“天下常德”寓意以恒久的德性为人类做出贡献。而在壁画的分段主题与选题规划上,根据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常德”这一概念,结合常德的善卷文化、屈原文化、桃花源文化,将常德画墙提炼为“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三个篇章。天下溪即中华文化的源流,天下式即天下的规范和榜样,天下谷则表示中华文化像山谷一样汇集百川。
制作工艺强大
常德画墙上墙壁画的材质充分考虑防水防腐蚀的功能,采用石材浮雕、石材镶嵌、高温陶瓷、铸铜、锻铜、玻璃镶嵌、马赛克等工艺。每幅壁画的主体材料、工艺要求、安装方法及材料要求等均有严格的标准,挑选最好的厂家进行制作。目前,常德画墙已完成《巴蜀山水》、《山河颂》、《泼水节》、《常德会战》、《老河街》等17幅壁画作品上墙及544根廊柱浮雕装饰,作品采用高温热熔玻璃马赛克镶嵌、高温大瓷板、铸铜及石材浮雕等材料,壁画创作方和生产厂家通过反复烧样测试,克服了马赛克玻璃模拟油画颜料效果、高温热熔玻璃大块料镶嵌、高温陶瓷不规则材料拼接等重重困难,将17幅壁画作品完美展示在常德画墙上。
常德画墙,最直观、最明瞭的诠释了“大手笔”一词的精妙含义。
以下分题材介绍作品,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