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碧绿,波光粼粼的沅江像一条彩虹逶迤淌过“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沅江河畔,被基尼斯总部确认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的中国常德诗墙,诠释着中国诗词的灵魂、气质、精神和常德的历史、文化蕴涵。其中,大型石壁画《沅江春暖》和许多本土诗作,吟诵着常德人水和谐的诗情画意。 常德毗邻洞庭湖西部。江河、湖泊、湿地星罗棋布,享有“鱼米之乡”美誉,也是鱼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伊甸园。常德人深爱大自然赐给的异彩云霞、山环水绕、鱼游豚泳、芷兰芬芳,知道应该如何珍惜它、呵护它,知道它们和自己的福祉息息相关。因此,这里是人与水,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天堂。 “上善若水,善利万物”。早在远古时期,枉山(德山)上就有圣贤善卷先生教化民众仁善之德,开启民众与大自然、生灵万物和谐相处,奠定了“德行天下”的德文化。如今德山孤峰岭下的沅水岸边,遗留有善卷先生当年的钓鱼台供人观览。 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行吟在沅江之滨。他在《涉江》一诗中吟道:“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在《渔父》一文中又有漁夫的高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抒发了对常德人与水的浓浓依恋之情。 其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的开篇语中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描述了这里的自然美景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令人心往神驰。 由此可知,常德是座充满诗意的城市,也是个香格里拉式的“梦里水乡”。天佑常德城中有湖,湖边有城,湖滨有山,山下有湖,城包水,水环城,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在全国地级市的城市里都极为罕见。这是世世代代常德人民修来的福! 常德的湖泊和亚热带沼泽型湿地比比皆是。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最适合人类宜居,例如常德城区的柳叶湖就是个浓缩的洞庭湖,水域面积达1693公顷,鱼类达54种,誉为“中国城市第一湖”。一代伟人毛泽东住在“西方山洞”时,对“柳叶鲫”最是惬意。 美丽的常德如诗如画,亦画亦诗。然而有段时间原本和睦相处共天下的人水,却因人类的活动步步进逼,使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例如:鱼类的容身之处越来越小。气候变化、水利工程、湖区开发、水体污染……严重威胁着鱼类的生存,也扭曲了大自然。人与水之间有时还演绎恩怨情仇的“三国演义”。为此,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及时用科学的发展观治理江河湖泊污染,重建和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主要措施是:对沅江流域重点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和水土保持重点区实施控制性保护;对环洞庭湖区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水源污染进行防治;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美化、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珍珠退养、低碳经济;帮助渔民洗脚上岸,安居乐业奔小康。同时还大力发展人工养殖,用网箱科学养鱼;持续开展增殖生物资源,造福湖区人民的“洞庭湖生物增殖放流”活动。近十年常德沅江流域每年都坚持放流,累计放流鱼苗5000多万尾。仅在2010年4月22日活动中,就放流了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在内的鱼苗1000万尾。这一系列举措重塑了常德人与水和谐的诗情画意。 如今的常德城市生态最美、水体最优,鱼儿最旺,人气最盛,是人与水天人合一的天堂。笔者借用明代诗人薛瑄的《武陵晓泛》一诗,赞誉常德民众与水,与大自然的和谐包容共处的美丽胜景: 今朝风日好, 来泛武陵溪。 碧水寒依岸, 苍林远护堤。 沙光摇野马, 人语散凫鹥。 二月桃花发, 还因处处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