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前文)
寒冬的阳光,消除了旅途的倦意。蓝天,银海、青山,金屋。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迎接我们的是多宝塔。塔前一方泓池,几片残菏,三面环山,玉液拥抱,粉墙环绕,古樟参天,这就是海印池。海印池南北横跨三座石拱桥,我们跟着导游参观中桥。
桥头御碑亭中竖立一方白玉碑,高五米许,碑文谱写着普陀山沧桑历史。遒劲刚健的书法,为雍正皇帝手笔;碑额上的雕龙栩栩如生。穿过桥中八角形湖心亭,不经意就到了池边寺庙山门。陈旧的朱红正门庄严地闭门谢客,只有门楣上四个大字告知这是“普济禅寺”。那副庄重而寂静的门联,也炫耀此地乃“五朝恩赐无双地 ,四海尊崇第一山”。
乘导游购票、团队小憩的那点间隙,我和古董先生乐得自游,信步在古朴典雅的东桥。这桥也称永寿桥,建于明万年间。两边石栏由四十根石柱组成,每根石柱顶上雕刻有一石狮,形态各异,生动形象。注目桥前,乃菩萨墙影壁,五尺高的“观自在菩萨”几个大字,苍劲庄严。墙旁刻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
哦,观音却原本勇猛一丈夫!正在琢磨观音性别之际,导游一声招呼,只得随团鱼贯入寺。
广阔的普济寺院,建筑雄伟精湛,古树参天抱舍,佛像高众威仪。游人接踵如织,香烛闪烁弥漫。前后十座殿、十二座楼、六进堂,自南向北贯串在中轴线上,既对称又规整。尽管记忆有些模糊,但天王殿和大圆通殿清晰如昨。
天王殿,快乐的殿,无忧的殿,哪怕你愁肠百结进去,定准满面春风出来。天王殿也叫金刚殿,重檐歇山,宽五间,深四进。弥勒菩萨盘坐大殿正中。四大天王手执法器,侍立大殿两旁。背面的韦驮菩萨,昂然挺立,手持宝杵。
弥勒佛笑笑盈盈地,赤着头,袒着胸。他拿捏着的那只布袋,一定收勒了世人千般苦、万种难!“慈颜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间难容之事。”欣赏着这各地一语的弥勒楹联,瞻仰着弥勒的慈容大肚,豁然开朗,轻松畅快,什么功名利与得失,都随香烛飘绕而去;什么屈辱与尊严,也伴罄钟悠扬而走。就连心脑血管疾病,也不在话下。菩萨那副比啤酒肚还啤酒肚的大肚,实际就是向人们宣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与肥胖大肚根本与关。
迈着轻松的脚步,春风满面地跨进了圆通殿,挤插在人中,虔诚地向菩萨三叩首,默念三声“南无观世音菩萨”,既为自己和亲人们祈求平安吉祥,也为赞许观音不舍万里,不辞劳苦,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国际主义精神。
圆通殿乃普济寺主殿,相当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
圆通是观音菩萨的别号。观音乃梵文意译,又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从字面解释意为“观察世间民众声音”的菩萨,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普济世人的仁慈思想。观音既是和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之首;也是同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一起的“西方三圣”之一,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人们崇信他,是因为他智慧无穷,神通广大,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
圆通殿宏大巍峨,阔七间,深六进,可容数千人。重檐歇山,琉璃黄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殿前平台丈多高的钢鼎炉上铸刻着“普济禅寺”、“千秋宝鼎”。端坐大殿正中的观音菩萨,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身高九米,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站立身边的善财和龙女,神态逼真,活泼可爱。
受益匪浅的是,观音塑像的的独特之处:在东西两壁,三十二尊观音像形态各异,服饰不同,妙趣横生。导游叫他三十二应身,即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的现身说法形象。每尊都有身名,我还清楚记得什么“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长者身、居士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等等。这三十二身,加上中间供奉的观音佛身,共33身。不知何故,千手观音却不在此列。菩萨是变幻莫测的,只要教化和度济需要,身份是不成问题的。
因为观音的显赫地位,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紧随观音,分别于东西配殿:十八尊罗汉也在两侧回廊随时听从调遣。
午餐,兴致勃勃的伙伴们,天南海北地侃起普济寺的历史,感叹着菩萨的艰辛与人世的沧桑。
普济寺的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后梁末帝贞明年间扩大为寺。宋代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作为专供观音的寺院,香火始盛。宋嘉定七年,皇帝并书“圆通宝殿”匾额。明洪武年间海禁时,烧殿毁佛,僧人迁移,直至弘治元年,才迎佛重建。嘉靖年间,寺庙又毁。万历年间,朝廷派太监张千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庙规模宏大,一时甲于东南。清康熙八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康熙三十八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清雍正九年,扩建殿堂及用房,寺庙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抗日时期和文革动乱也遭遇厄运。
几度兴废,几经沧桑;一千二百年,弹指一挥间!
菩萨依旧,人心不古。
南无观世音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