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应运 于 2019-12-3 16:32 编辑
文/夏应运 学诗心得 入门学诗的肤浅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诗界前辈、各位吟友: 今天,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站在这个平台上,吐露一个渴望学诗弟子的心声。同时在这里又有点忐忑不安,我在各位前辈面前只不过是班门弄斧,说得不好请各位批评指正。下面就谈谈我在学诗过程中的几点肤浅体会。 一、入门学诗就得从零开始,要有谦虚的态度。 月落曙光明,晚秋适逢春。 六旬诗协入,喜作洛生吟。 我是去年加入县诗词学会的,当时年近花甲,我便写下这首诗。我以前一直在中学教语文,对诗词内容的分析、意境的理解颇知一二,入门学诗自己认为很简单,小菜一碟。于是就仿照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写了一首同曲牌的《校园愁思》: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勤奋拼搏潜心读。 望成才,千百度,囊莹映雪焚膏油。 沙场千次向谁诉,败,读书苦;成,读书苦。 自以为这首“元曲”会得到老师的首肯,沾沾自喜。送给专家指点,这只能免强算自度曲,相距元曲的要求还有十万八千里。元曲有一定的平仄,有规定的谱调,要学好它,非一日之寒。后来通过多次听课,自学了有关的曲谱知识,才真正认识到那种初入门时满足于一知半解,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态度。这正如古代的一个故事,一个刚入学的孩子,学了“一、二、三”认为什么都学会了,就“得也,得也”沾沾自喜,殊不知面临一个姓万的先生,就不知所错。做学问,首要因素是谦虚,学诗更要如此。 二、初学写诗,不仅要有谦虚的态度,还要有勇敢精神。 同几位刚入会的诗友聊天,他们对学写格律诗都有一种谈“律”色变之感。我也有同样的经历,记得刚入会不久,我便应制作了一首《颂中央一号文件》。 一号文件似阳光,神州大地暖洋洋。 赋税全免得补贴,合作医疗保民康。 通村达户农机忙,五谷丰登牛羊壮。 科技下乡万家发,全民和谐国富强。 这是我学诗的第一只丑小鸭,自己认为立意较好,也符合格律标准。但给老师一看,老师直摇头,原因是根本不合平仄。因为以前教语文,通常讲普通话。不知还有入声韵之说。从那以后,我就不敢再拿笔写格律诗了,一是怕中间两联的对偶,二是更怕平仄。后来,老师鼓励我不要害怕,只要用心学,没有学不会的。首先掌握格律的几种基本格式,准备几本韵律的工具书,了解相应的韵律知识就可以了。后来听了专家的几次讲授,我便茅塞顿开,真有一种“诗道漫漫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大胆拿起笔,又开始学写格律诗,我的几首“小丑鸭”先后发表在市县两级的诗刊上。以上可以看出,学诗像学走路,难免摔跤,因怕摔跤就不敢学走路,那永远也无法直立行走。 三、入门学诗,就要专心致志,发扬“画蛋”精神。 “名师出高徒”,这话一点不假。依我看,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师教之有方,二是徒之学不怠,后者更重要。学诗如画画,刚学者必须从画蛋开始,每天对着自己的“蛋”作品找出其不足,加以修正,天天如是。只有这样才会写出成功的诗篇。就拿我最近为《浮山新韵》创刊写的一首小诗来说,就是如此。初稿是: 诗赋花开陈二乡,农村环境大变样。 田间地头欢歌起,美韵绘成百果庄。 毛稿写好,我总在茶余饭后要看看,想想,我觉得初稿不合平仄,只能算一般的古绝,于是,便改成: 诗赋花开陈二乡,农村环境换新样。 田间地垄欢歌起,共绘和韵百果庄。 二稿出来,晚上睡在床上苦思冥想,觉得二句不合启承转合,第四句存在动宾搭配不当。于是将第二句改为“芳香翰墨满农庄”,第四句改为“共谱和谐美韵章”。三稿便是: 诗赋花开陈二乡,芳香翰墨满农庄。 田间地垄欢歌起,共谱和谐美韵章。 三稿仔细推敲,心里还是很不踏实。先后作了如下多次修改:将第二句先后改成“芳香翰墨润农庄”、“芳香翰墨溢农庄”,第四句先后改成“共谱和谐‘小岗庄’”、“共谱和谐雅韵章”。最后在老师的建议下改为“共谱和谐锦绣章”。这就既合格律,又合语法了。当然我还想过几种不同的改法:例第三句修改成“田间地垄欢歌涌”第四句修改成“共谱和谐雅乐章”等。究竟怎样修改,我还得请各位大师指点迷津。尤此可见,修改诗词永无止境,只有发扬永不终止反复修改的“画蛋”精神,才能使自已的作品更加完美。 四、入门学诗,更要发扬求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诗刚起步,其路之漫漫,应该发扬苦苦求索的精神。 1、求索首先要求于书本。 我为学诗,跑了不少书店,买了许多工具书,如《词海》、《现代汉语大词典》、《成语词典》、《诗韵新编》、《诗词曲联写作基础知识》、《诗词曲韵律谱》《唐宋词格律》等。我深知,学知识离不开工具书,工具书像学走路时的拐杖,缺了它就要摔跤。每天茶余饭后,都要看上一二十分钟,就连字典也不例外。其次购置了相应的专业书,如《唐诗欣赏》、《唐宋词欣赏》、《元曲欣赏》等大部头的书,闲余时总是要多看看那些名家名作,在他们身上多吸取营养。 2求索要求于前辈行家 行家的书,我如获之宝。只要领到学会发的诗刊,我都有要从头至尾细细的品味,体会最深的是这次编辑《浮山新韵》,让我学到了书本上难得学到的东西。在编辑过程中,我之所以要坚持亲自打字,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好好的向各位前辈诗友学习。例:我打字打到黎文兴老师的诗时,我发觉他的诗能从多角度取材,反映主题深远。尤其是他的组诗更值得一学,如电影中的镜头,一首诗便是一副优美的图画,一组诗反映一个大的主题,就象一部小电影。如他的《渔歌子十九首》、《步杨瑛韵咏太浮山二十四景》。吴开科老师的五律诗写得较好,语言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就连我的学生文定华的诗都值得我学习,他虽不懂格律,但他思维敏捷,善于抓灵感,立意新颖。在打字中,我逐字逐词逐句的理解,感悟颇深,受益非浅。 3、求索要珍惜每一次讲座。 诗词学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每月十五号我堂堂必到,从未缺席和迟到。每次不仅认真的听,而且用心做笔记。并结合讲座知识对照自己的诗找差距。如我听了王季成老师的“诗词的启承转合”,我发觉我的《武昌起义》在转和合上存在不足,经过修改,诗的结构就完美多了。听了颜奉锡老师诗词意境知识,我觉得我的一首《叹秋》调子太低沉,便修改为《咏秋》,并将消极的内容改为积极的内容。意境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总之专家的讲授给予我不少的营养,使我一步一步的从爬行到勇敢的站起来。 以上从“无知狂妄”到“胆小心虚”,从“胆小心虚”到“勇敢提笔”,再到“专心致志”以至“苦苦求索”,这就是我学诗短短历程中的几个小插曲。我相信,有各位前辈的牵扶,自己发扬苦苦追索的精神,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一定就在灯火阑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