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渡源 于 2019-12-19 08:21 编辑
临澧故事《五》:历史传说故事 申鸣古城的探究(二) 申鸣古城探寻 说考古发现申鸣古城原为方形城廓,有内外两重。我们所见到的是一段二、三百米的土筑城墙,中间因农田、民居有些间断。城墙是原申鸣城的东墙,正南北走向,宽和高均约三到四米。说是城墙,其实我们所见到的不过是一段土堤,这样的土堤在其他地方或许很常见,但在地势低洼的澧阳平原却十分罕见,在我们今天看来,从哪里取那么多土来筑那么长的堤呢?土堤中间一段零散栽着一些梧桐、杨树等落叶乔木,几片不多的叶子挂在半枯的树枝上,树杆不粗,都是近年才栽的,找不到古老的气息。 整个土堤上长满南方常见的荒草。荒草中露出一个个黑黑的孔洞,有时有老鼠从孔洞中钻出。仔细一看,那些大一点的孔洞却全是坟墓残缺的墓门,有的用三口老砖、几片黑瓦或是一块破钵片撑在土里面,而且,整个土堤上面一层全是密密麻麻的坟墓! 澧阳平原低洼多水,人们难找到一块高一点的地方充作坟茔,这段春秋时期楚国先民们筑的土墙,慢慢演变成了后裔们安葬故人的绝佳场所。或许出于敬慕,或许出于习俗,这些坟墓都葬得很浅,没有影响到城墙的根基,反倒代代坟墓层层叠加,保持了城墙的高度,也保持了一段楚国历史的存在。 城墙的两边都是农田,在农民的刮削和风雨的侵蚀中,一段段一片片的城墙从坟墓的筑土中裸露出来,标示着它着的不同和沧桑。露出来的城墙多泛红泛白,可能是烧制过的熟土。红的多是碎砖块一样的土团,白色的多是一些类似于石灰浆的板结,红白粘结在一起,十分坚硬。一位六十多岁的农妇正在旁边灌菜,指给我们看了一段规则裸露的地方,说是前几个星期几个大学教授考古后留下的,从那些泛白板结的土质来看,我们推测可能是石灰浆或是米浆加泥土烧制而成。从旁边敲下一块红色的土团,拿到旁边的水泥公路上,砸开里面,和我们今天的砖块没什么区别,印证了我们的对城墙烧制的判断。朋友阿丁在城墙最东端发现了一个掩没在荒草和野藤之中的洞型砖窑,最初以为是古迹,十分惊喜,仔细探查,却是近代遗留。也是,哪有这么重要的遗迹还等着我和他两个去发现的呢? 围绕城墙左右,多有一些弯弯曲曲、形状不一的池子,有的池边还有几株歪歪斜斜的柳树。这是不是原来的护城河呢?问了一下周边的农民,他们也答不上来,有的说是原来就有,有的说是早年挖的。倒是有不少老农说在五、六十年代大搞垦荒造田的时候,毁过几段古城,挖出过一些坛坛罐罐和破片,其中一位更是信誓旦旦地说当年他家里就有一个,后来打破了扔了。在城墙的东段外边,有一个长方形的池子,池水清沏,水底满池的水草清晰可见,池边用水泥砌得十分漂亮齐整。城墙和杨树倒映在池水中,宁静安详。 问及申鸣墓在哪里,乡民们还是说不上来,而且本地申姓不多,说起申姓群居之地,还在石门县易家渡镇,不过距古城村也就十公里左右。和阿丁一查,说是申鸣墓不在此地,在十五公里外合口中学院内,不过也是申氏后裔在建国前重修整造。古城村部的围墙上,有一申鸣墓联,不知从何而来,猜测可能为本地士子或后裔所做,文字颇为工整,尤其最后一句较有意味:荆蛮地,芭茅从,名贤遗迹,忠臣衣冠,历经时多少劫灰,尚留得孤坟千古;虎当风,童山月,刻木岚气,盘山烟雨,览四环三数景物,不及此荷花一池。 两千多年前的申鸣到底有何作为今天可能难以考证了,但申鸣城是真实的存在。我倒是宁愿相信申鸣城就是楚国一处王城--距此地十多公里之外的青山之尾、临澧九澧考古发现大量楚国高等级古墓群,那些王公贵族们住在哪里呢?除了这里,附近还有一个名气更大的楚国宋玉城,或者他们就是当时楚地一带的分封所就王城群落?这里不要提及城头山,它们还在此前至少三千年,与申鸣城距我们一样久远。 倒是读书人及附近的乡民们多不知道申鸣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据说申鸣直接留下来的是"因与之语"这个成语,大意是因此拿(凭)这个对他说,有要胁之意,是说白公当时对申鸣说话的态度和底气。这个成语传至今天已基本不用,我倒是希望这个成语是"忠孝两全",这才是申鸣这个历史典故中的核心所在。值得一提的是,白公作乱也是打的"孝"的旗号。白公名胜,是楚平王太子建之子,太子建在楚国受谗,逃至郑国又被郑人所杀,故王子胜对楚王室和郑国怀有复仇心理,回国后即请求令尹(这才是当时相当宰相的官职)子西讨伐郑国,子西从楚、郑战略利益考虑,不理会白公胜要求,而和郑结盟。白公胜为报父仇,发难杀死子西,并劫持楚惠王发动叛乱,兵败被杀。白公到底为谁所败,除西汉刘向外,《史记》等典籍中并无多少关于申鸣的记载,所以我推测申鸣只不是当时的最高指挥官,可能为副将或一随军高级文职官员,后不惜为忠孝一死,得封城一座,名入史册。 澧阳平原上的这一段土堤,就这样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最感人的一段尽忠尽孝的典故。作为一段城墙,它迟早会湮灭;作为一种精神,就象旁边清如明镜的池水一样,它会照彻人的灵魂。 古城社区是原楚国大夫申鸣古城遗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远在春秋时期,古城是楚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楚国大夫申鸣及其子孙后代在古城倡导的"孝义、尚友"的申鸣精神世代在古城社区传承。 现今,古城社区将申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揉合,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寻求突破口,衍生了"美、爱、孝、能、雅"五字文化。美,即组织村民进行社区环境整治及社区美化亮化,倡导文明新风;爱,即提倡村民相互关爱、和谐邻里关系,将社区建设成一个和睦、美好的大家庭;孝,即提倡尊老爱幼;能,即带动社区村民增收,增强村民致富信心,形成"个个找项目,人人忙致富"的创收氛围;雅,即倡导"舒适环境、雅致生活"的家居生活理念。他们将"五字文化"与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引导村民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每月评选"文明卫生家庭"、 "六星级农户"、"五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十佳致富能手",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荣誉感和进取心。 现在,社区里争创先进的氛围越来越浓,争先的事迹更是多的不得了。这不,8组的'好公婆'苏基树的小儿媳一直都很孝顺公婆,常被邻里夸奖,可这次却在'好儿媳'评选中落选了,她没有怨言,照顾公婆、参加义务扫路一如从前。"古城社区党支部书记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在这种氛围下,村民们已不再满足于成天沉在麻将桌的生活了。在社区公共事业建设分会牵头组建的全天候开放社区娱乐园、农家书屋、文化走廊里,每天都会有上百人来参加活动。村民们说,别看咱这地方小,我们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比起城里来,我们可是什么都不缺。同时,社区不定期会开展戏曲入社区、电影文化夜等大型文娱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面对着古城社区的一派新景象,记者不得不感叹:承继申鸣品德遗风,建设和谐农村社区,已融入到古城村民的内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