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12|回复: 15

石门:六十年前 这里曾一度炮声震天 地动山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9 18: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殷远明 于 2019-12-19 18:31 编辑

175802cma3gy1mge1euaa9.jpg
黄虎港大桥

六十年前  这里曾一度炮声震天  地动山摇
——纪念黄虎港大桥通车60周年
      1958年7月,湖南省石门县石(门)清(官渡)公路开建,其中,地处湘西北的黄虎港路桥工程于1958年10月全面开工。因地势险要,需在4.8公里多长的悬崖绝壁之上开出一条宽八米的公路,而且还要在黄虎港河出口的东西两山(大面山和簸箕山)峡谷之间架设一座宽8米、长100余米、高50多米的石拱大桥,拿现在的话说,这实属是当时石门县的一个“超级工程”。在新中国建立十年不到的时间里,这样的工程建设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少有的。新中国十周年的时候,在首都北京也才只有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的出现。而恰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黄虎港路桥工程正好峻工通车,这也确属是地方建设史上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黄虎港大桥.jpg
黄虎港大桥峻工通车典礼指挥部领导合影

    石门县西北乡的泥沙(现壶瓶山镇)区,六十年以前是整个湖南省常德地区(现常德市)最为封闭和落后的地方。之所以封闭和落后,主要是交通闭塞所致。当时的物资运输除了丰水期有行船(帆船)沿渫水可直达泥沙集镇外,其余就要靠马帮驮运和人力肩挑背负。挑脚夫或背客从石门县城运一回货物往返到泥沙要用六天时间,所以石门县西北乡的人民能盼到修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实在是梦寐以求的一种奢望!记得我三岁的时候(1951年)因为长瘤弹要赶急从200多里外的临澧县新安镇去买药,就请了一位叫王昌民的力夫用五天时间从新安打一个来回,以此才捡回我的一条命,后家里为了叫我永远记得那位恩人,就让我认了那位买药人为干爹,可见当时的山里人因交通不便有多难啊!
    黄虎港自古为天险之地,清同治石门县志曾云:“黄虎港,两岸峭壁数百仞,                       中夹一水如矢,出泥沙南北要道,崎岖异常,……值骤雨暴涨,飘驰如箭,舟者惮之……”。又有清光绪二年(1876)黄虎港东岸山麓石碑文载:“黄虎港南北要冲地也,峭壁千仞,羊肠一线,结曲崎岖,摧车折轮,较险于太行之阪,年来加塌圯,殊难置足,爰集同人,鸠资补助,稍能容步,或可免折骨蹶足之苦,至若修治宽坦,为千百年计,是指望后之君子耳”。民谣“走到黄虎港,爷娘都不想”和“放排行船黄虎港,麻起胆子斗无常(“无常”俗指索人性命的差官),漩涡急流乱石滩,阎王不收算命长 ”,是最真实的写照。渫水从龙门洞流出经泥沙集镇后进入猪娘背峡谷在离泥沙集镇2.5公里处与黄虎港河交汇继续穿新本(又有名“奔”的)、长潭十多公里长的大峡谷,然后在所街乡的张家渡村才达宽阔之地。因泥沙为一盆地地形,如把泥沙比作重庆,黄虎港就恰如长江的三峡天险。
182853xrbjihzhfwrr5t99.jpg
181242c3ep83b7b3o8i4i8.jpg
泥沙老街

    黄虎港路段原只有一条栈道,是从泥沙集镇东1公里处叫金银崖的地方进入栈道的。此栈道是在悬崖绝壁中间凿挖出来的一条小道,行走在栈道上,上望不见天,下望不见底;逢下雨天经过可保头不淋雨,脚不湿鞋。有一次我随着小叔去黄虎港接从武汉读书回家的二叔,就是在栈道中躲雨的。栈道一直延伸到黄虎港河谷,然后经过用树条搭在河中的小桥过河,再经之字拐的羊肠小道爬到东面的山顶一个叫凉水井的地方,险路才算走完。有一次我随小叔送二叔读书去,就是过的树木桥,而后上山送到大面山的土地庙为止。逢上黄虎港河中发大水,河中搭的树桥就会被水冲走,过不了河,待水消了以后又得重新搭桥,否则只能涉水过河。在解放前,从外地到泥沙来的客人走到凉水井的时候,碰上天晚不敢再往前走,就只好在凉水井住下来。那时,有人就借着黄虎港的天险地形,在凉水井开着黑店,实行劫财杀人,听我父亲说,我的二祖父吴际鲁在新安、合口、津市一带收账回泥沙就是在这里被人害了的。
    1956年的37日,为了解决过黄虎港涨水不能过河的问题,当地政府出资1.5万元修了一座长60米有两个桥墩支撑着的人行铁架木面桥,这才解决了过河难的问题,现石拱大桥下方的两个桥墩就是那时建铁架木面桥留下来的。
    黄虎港路桥是当时石清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其中的黄虎港桥是由湖南省交通厅测量队设计、由交通部公路设计院派员直接指导的。修建黄虎港路桥在泥沙当地算是天大的事,一切都要服从这项工程建设。大桥指挥部设在泥沙完全小学,我那时正在泥沙小学读书,为了腾地方,我们就被搬迁到了泥沙镇对河的半山坡文峰大队的一个猪场去上课。泥沙街上住满了民工,还有的就是在泥沙集镇东面叫南树坡的半山上搭建的工棚住下来的。
    黄虎港公路开工之初,首先就要在绝壁上清除障碍物,把长在悬崖上的杂树砍掉,形成一条施工带。施工带没有砍出来,大部队民工就不能上,这砍路就是泥沙本地人干的。在绝壁上砍路,人要坐在吊框里,用绳子悬拴着,泥沙镇上的民工毕道善坐在吊框里砍路时,不慎砍断了绳索,当场跌下悬崖摔死,是第一个为黄虎港工程献出生命的人。
    修建黄虎港石拱大桥需要大量的麻条石,这麻条石是从哪里来的?在当时两端的公路没有修好时又是怎样运到大桥工地的呢? 这种运条石的方法没有见过的人还真想象不出来。黄虎港大桥的麻条石是选择当地比较坚硬的青石做的,采石场设在附近的簸箕山和磨家山打鼓台,两地的地势都比较高,借着高低的落差,修了两条运石道,一条从渫水北边磨家山上的打鼓台直达大桥工地的河谷,一条从渫水南面的簸箕山到黄虎港西端的公路边。所谓的运石道,就是用黄泥巴筑成的的一条凹形槽,在这凹槽里撒上水让它形成滑动槽。另外,用直径一尺多大约1.5米长的树筒做成一种船形状的麻条船,这麻条船前头是向上翘起的,后面是半园形的,下圆上平,麻条石就平放在后面一节的半圆树筒上,通过黄泥滑槽的作用,让麻条石船自动地往下方滑动,不动了就用木棍从后面往下赶,前面还穿上一根绳子可以从前方拉。黄虎港石拱大桥的所有石块就是用这种很原始的方法运到工地上的。
    黄虎港的公路由于施工难度大,必须要从两百多米高的悬崖顶上往下切,为此采用了开大炮硐的方法,就是打岩井。一个岩井要装几吨不等的炸药 ,这炸药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一硝二磺三火屎”的土办法自制的。这大炮井一打就是一排,一放也是一排,一炸就震天响,一响就崩塌一截山,真正是炮声震天,响彻云霄,地动山摇,方圆几十里都听得见炮声。有资料记载,当时总共开了27处大炮井,最深的达43米,平均井深13.13米,耗用土炸药130余吨,将整个大面山悬坎下切了43米,创造了大硐式爆破二万四千方的纪录,节约工日三万一千个。在开硐施工过程中,拥现了不少感人的事迹。19597 4日清晨,爆破队队长、共青团员杨万柱下到一口32米深的井里清理石渣准备装炸药,忽然一股硝烟扑来,他感到呼吸困难,立即呼救,接着便昏倒了,在此危急关头,共产党员,二号洞洞长覃事春,不顾自身安危,毅然系上安全带,直下井底,使尽全身力气,迅速将杨万柱扶上绞车,杨万柱得救了,可覃事春已开始昏迷无力,又掉下井底。这时共产党员王继美挺身而出下到井底,将覃事春与自己拴在一起。吊出井口时,王继美开始昏迷,覃事春已停止呼吸。这种舍生忘死、舍己救人、前赴后继的英雄事迹,被人们赞颂将与黄虎港大桥永存!
181155wmwve29zvc55ms9z.jpg
    黄虎港整个工程从195810月全面开工,至19591220日提前三十七天峻工,历时一年另三个月,国家交通部于1959122127日在石门召开了全国26个省(区)105名代表参加的现场会,并鉴定大桥工程质量良好。建成后的黄虎港石拱大桥高51.2米,单孔跨径60米,总长103米。当时桥正面书写的桥名是“黄虎港天下第一石拱大桥”(实际当时为中国第一,亚洲第二)。
    据史料和纪念碑碑文记载:黄虎港大桥含4.8公里的接线(公路)造价为61.6773万元。全部工程实用劳力2100人,其中石门县民工1260人,公路专业工人840人,因石工不足,从民工中培训了初级石工350人,总计工日59.3449万个 。爆破石方24.3631万立方米,彻护墙480.73万立方米。大桥使用石料0.7870万立方米、水泥269吨、钢材(铁件)32.5吨。为了节约造价,本着就地取材、自力更生的原则,自行加工石灰百余吨、火药65吨、木炭200吨、木材2300立方,此举节约资金6万元。
    今年12月,正好是黄虎港路桥工程建成通车一个甲子年。人逢甲子岁月也要庆贺一下,我作为老泥沙人,亲眼目睹了建桥前的状况和建桥的过程,凭着记忆作了一个简单回忆,不妥之处还望知情者指正。此文算作是对黄虎港路桥工程峻工通车六十周年的一份纪念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9 18: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9 18: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到石门薛家村采风经过此桥,上将军随车简介果。您写得更详细。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9 19: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9 21: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9 22: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恰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黄虎港路桥工程正好峻工通车,这也确属是地方建设史上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9 22: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9 22: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就知道是黄虎港大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9 22: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我们去过。还拍了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20 05: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1958年11月12月我参与了修建石清公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5 09:28 , Processed in 0.0391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