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市文史专家傅启芳师长在常德论坛的芷兰雅韵和正扬网上发帖:《常德七里桥的四副楹联你喜欢哪副?》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响。我仔细读了楹联名家杨善智先生、刘月忠先生、九里巴人先生和阮先先生写的这四副楹联后,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这四副楹联确实增添了七里桥的文气,给予行人以一种素雅的诗意享受。今从刘月忠先生所作的“七里桥桥非七里,半边街街是半边。”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刘月忠先生的上下联引自杨阁老修缮常德城的传说。据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在明崇祯十一年,曾任内阁首辅的杨嗣昌奏请修缮常德府城。事后他向皇上奏曰,该工程“三年而完工,撤旧易新,极其壮固”,从而在常德民间流传有杨阁老修缮常德城“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修半边”的传说。 今查阅《明史·杨嗣昌传》、《杨文弱集》等有关史料,均未发现杨嗣昌修桥修街的记载。笔者认为“桥修七里”是指距古城常德有七里路程的七里桥,“街修半边” 是指现在的芷园宾馆与金悦国际大酒店之间的一条小巷,这条小巷现名“半边街巷”,从前就叫“半边街”。至于民国时期的府坪街尾有个“半边楼”(现民主街潮流广场西侧) 的地名 ,它与杨嗣昌的半边街故事风马牛不相及。但杨嗣昌本人确实捐出了部分家产用以加固常德的古城墙。 笔者小时候常到东门外这条半边街上行走,记得当时靠近芷园宾馆一侧的街边确实有许多木板壁瓦房,而靠近市六中一侧的现金悦国际大酒店一带,基本上是荒芜之地,房屋较少。记得那时的半边街上铺有一些粉红色“沙岩石板”,遇到落雨时走路可得小心点,当脚一踩到松动的石板,石板一歪动,污水会从石板缝隙里射进裤筒,就像现在的皂果路南段的人行道上的那些水泥板,若下雨天行走时稍不注意,就会弄脏自己的裤子。 总之,七里桥上的那四副楹联各具特色,有意境,有故事,有声韵,确实都属于极佳的楹联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