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方鹰a 于 2020-1-6 08:42 编辑
常德诗词之我见 东方鹰
一、诗词发展史。 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合称四大文明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创造过灿烂的文化。但是,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先后出现过历史长期中断的局面,只有中国,被称为“香火不断的金身”。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学艺术。我国的诗歌上起《诗经》、《楚辞》,中经汉代乐府,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诗、唐代的近体诗,下至宋词元曲,递相继承,各具特色。诗人之众多,水平之高超,堪称举世无双。 词是经过音乐陶醉的文学语言,是一种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歌,但比诗的格律还要严格。一般把词都叫做"倚声填词"。词的特点是: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有特定的格律;结构上分单调、双调、三迭、四迭;声韵上有特定的压韵与平仄。 词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词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因为,词的主要特征是: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这种句子在《诗经》中已大量存在,所以说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有的认为,词渊源于汉代的乐府。理由是长短句,可以合乐歌唱。还有的认为,词起源于齐梁时代。齐梁时代所流传的曲子,在行律与音乐配合方面与后来的词,有更多相似之处。萧衍的《江南弄》,实际上就是词的雏形。 词的发生和发展,是和隋、唐以来所有燕乐杂曲分不开的。在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上说起过:“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汉、魏以来,就有了许多外来音乐,不断地从各方面输入;到了隋代,由于长期南北分裂的局面而重归统一,这外来音乐和民间歌曲结合起来,在中国乐坛上放射出异样的光辉,从而打开唐、宋两代"倚声填词"的风气。这种综合古今中外而富有创造性的新兴歌曲,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大大受到人们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当时的诗人们,都以自己的诗篇能够被乐家们采用,配上流行的曲调,给姑娘们演唱,引为莫大的荣宠。最初诗人们是不肯牺牲个人运用惯了的五、七言诗体,来迁就“曲牌”;只是任凭乐家词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音乐对词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决定作用。唐代的歌曲及早期的词,大多数是五言和七言,这些歌曲在当时大都杂以散声(和声),后来用文字填在这些和声里,词便迅速发展起来。此外,词的长短句也是词句发展的趋势。长短句冲破了七言的限制,事故再要发展就只有另辟蹊径,词就顺应了这种形式。 唐末五代之乱,整个社会经济日趋萎缩,因而影响及於这新兴词体的幼苗,不能够很迅速地茁壮成长.只有西周、南唐,获得一个比较安静的局面。这种词种子,也就在这两个地方生起根来,以至开花结子,再散到各地去。 到了宋朝,北宋的汴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是那时的政治中心,加上商业中心的杨州,都给这种新兴的歌曲以发展滋长的有利条件。词到北宋后期,早就发展到了高峰,而渐渐脱离音乐,作为文人们用以抒情的新兴诗体了。 词是由诗歌发展而来的,因此也叫“诗余”。词盛行于宋。宋代出现过很多优秀词人,著名的有苏轼、辛弃疾、秦观、李清照、柳永、周邦彦等。 苏轼填词,既讲格律,又不做格律的奴隶,冲破了格律的束缚。苏轼常常以诗为词,诗能表现出来的内容,词也能表现出来,拓展了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霏纤弱、哀婉气息。在风格上首开豪放派之先例,对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 辛弃疾词,以抒发壮志和寄托悲哀为主,他不仅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理想、有谋略、有胆识、且有权变的英雄豪杰人物。在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收复中原。因而,他的词尤其是爱国词,豪迈奋扬,悲壮淋漓,沸腾着满腔热血,闪烁着爱国主义光彩。可惜他在南渡以后,不但遭到排斥,致使收复中原的意志不能实现。辛词虽以英雄失志的悲慨为主,但在风格于内容上却又表现出多种样式,开拓了词的领域,加强了词的思想内容。夏承焘先生将辛词概括为:肝肠如火,色笼如花。豪放是其人的本色,婉约是其词的本色。代表作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秦观词,讲究含蓄蕴藉,饶有情致。力求清丽淡雅,俊逸精妙,以婉约闻名,但缺乏深刻社会内容。他的词无论内容还是题材,都没有越出“花间”、“尊前”的樊篱,很少有独创性,有时还显得气格不高。代表作有《浣溪沙》《踏莎行.郴州旅舍》。 李清照词,在语言上明白如话,常以口语、方言入词。南渡前风格婉约,多写闺情相思,题材狭窄;南渡后经历了国破家亡的苦难,思想内容有所变化,既写闺思,也写悲愤。代表作有《念奴娇.萧条庭院》《声声慢》。 柳永词,多写当时上层社会寻欢作乐的繁华糜烂生活,或抒发离情别绪与个人身世之感,思想性不强,但艺术成就较高,在词的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席位。他的词语言俚俗,易唱易记,但又不等同于民间的俗词。他的词,俗不伤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自成一体。特别是叙写都市风貌,市民生活,或送别羁旅的离恨愁思,采用层层铺成的赋体手法,描叙得淋漓尽致。代表作有《望海潮》《雨霖铃》。 周邦彦词,多写男女之情,远离现实,内容贫乏。但他精通音律,又知音识曲。他的词讲究形式、格律,强调语言技巧,对词的发展颇有影响。他所制的词调,音韵情雅。词律严细,对宋词及元明清词的发展都起过重要影响。代表作有《瑞龙吟》《兰陵王》。 词一经和音乐脱离关系,就不复而歌了。南北曲次第兴起,跟着产生另外一种新的曲词;但它的格局,依然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道路向前发展。这“倚声填词”的办法,一直应用了一千多年,所有戏曲里面的唱词,也都不能例外。 词以宋代成就最高。宋代除上列优秀词人外,范仲淹的《渔家傲》、岳飞的《满江红》,都是脍灸人口、千秋传诵的名篇。 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小令、中调、长调。划分的标准,一般以字数的多少分类。58字以内叫“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的称“长调”。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诗词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弘扬祖国文化,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责任。
二、常德诗词物化工程。 自1990年起,至2017年10月,常德市本级及各区县,共建成诗词物化工程85处,总投资44610.55万元,其中诗墙、诗廊83处,总长17455米;诗词林园、碑园2处,总面积84000平方米,共铭刻诗词5775首。现将部分工程简介如下: 常德诗墙 常德诗墙全长4公里,1992年始建,2000年完工,2005年续建2个篇章,共有《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时代风采》、《千古绝唱》八大篇章,选刻自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诗作和中外名诗1530首。诗用书法形式表现,由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1213名书法家书写,真、行、草、隶、篆集于一墙,精彩纷呈。其间刻嵌43幅精美的中外石壁画。2000年9月5日,上海基尼斯总部正式对其命名“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使它载入了世界文化工程的史册。徜徉在诗墙旁,常德丰富的荆楚文化和湘湖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柳叶诗韵•唐诗墙 “柳叶诗韵•唐诗墙”是 常德市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环湖风光带十大文化旅游项目之一,朗诵解说分普通话版和常德话两个版本。该项目将《唐诗三百首》镶嵌在环湖风光带亲水游道的空白景观墙上,文化景观墙共计80块,总长3.8公里,再现了寄情于湖光山色的诗文韵味。“柳叶诗韵”以诗文为主、配图点缀,字体一律采用印刷体,各景观墙分别按“画轴、书卷、画框”等造型打造,独立成景,间隔配置,做到一步一景、各有特色。此外,在确保亲水游道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对各景观墙进行适当改造,增设花坛、坐椅、灯光、标号和语音配乐解读装置等附属设施。装置语音配乐解读设备,为游人朗诵解说本景点诗文。2016年9月14日,该文化墙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多媒体唐诗文化墙”,并现场颁发证书。 国艳山庄诗墙 国艳山庄诗墙,地处鼎城区草坪镇陡惠渠居委会九组张国新家庭。诗墙主人张国新在弟弟张国友、弟媳刘艳平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百万余元,于2012年2月在自家老屋场加固修围墙,开挖渔塘,栽桂花树等。同时开展在张氏家族中和民间诗友中征诗征联活动。通过造规划、筹物质、请工匠,把建诗墙的工作全面展开。 诗墙型式:保持农家草根永久性(诗联)诗墙。 诗墙材质:采用目前市面上最好的蒙古石石材。 诗墙雕刻:请创世界吉利斯大奖的常德诗墙专家和工匠。 诗墙内容:共分“家族同声”、“草根吟咏”、“书画集锦”、“名贤雅韵”、“古诗欣赏”五大版块。 诗墙竣工:2013年12月28日。 临澧县诗意公园 临澧县诗意公园位于县城安福镇道水河风光带。2007年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时,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风光带的临澧大桥 与月亮岛金龟桥之间兴建诗意公园,全长约1000米,平均宽约15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诗意公园”四个遒劲的大字由时任湖南省诗词协会赵焱森会长题写,刻在一块巨型青石上,摆放在临澧大桥北端公园进口处,十分醒目。54首古今名人和毛主席诗词用不同书体分别镌刻在54块巨型自然青石上。供游人颂读观赏。2008年建成,建设投资50余万元。这里花木葱茏、游人如织,是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丁玲广场诗墙 临澧县丁玲广场位于县城安福镇迎宾路与安福路交汇处的东北角,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1996年县委、县政府为纪念从临澧走出的现代著名作家丁玲修建。丁玲的全身花岗石坐像,英姿焕发,安放在广场中央。广场内建有两道弧形诗墙,分别为长25米,高2米,和长20米,高2米,34首名人和毛主席诗词,由名人或书法爱好者书写。分别用大小、形状不同的花岗岩镌刻,镶嵌在诗墙的两面,美观大方,为广场增添了无限风彩和文化韵味。诗墙建设投资约15万元。 桃源沅水公园诗墙
三 常德诗词 常德是一方诗的热土,是万紫千红的诗国奇葩竞相绽放的地方。王群同志主政我市,一踏上这块富有诗意的土地,便被这里的山山水水所陶醉。他登壶瓶山,访桃花源,观西洞庭,游黄山头,览常德城,每到一处,都会情不自禁地用诗歌定格游踪、抒发情怀,向常德人民献上了一份名为《沅澧情怀》的诗作厚礼。 品读王群的组诗,联系眼前常德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让人们在感受到王群同志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施展抱负的强大的工作魄力的同时,还能较深刻地解读到他是一位有着浓厚儒雅之风的领导干部。是沅澧大地的山水激发、滋养了这种儒雅之风。而这组诗作,也是作者的灵感与魅力常德的环境相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火花。诗作的字里行间放射出作者的真性情与亲和力,释放着正能量。更让常德诗界看到了我市上层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引领与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光明前景! 王群的诗,注重意象。笔触虽紧扣景物描写,但始终有“我”在其中。唯其有“我”,才能生情,才能提升意境。不是那种只罗列名物、堆砌辞藻、而意趣索然的文字。而是把景物的灵秀和语言的灵动融为一体,把常德的美景,自然而又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虽不事雕琢、不死究格律,但读来仍不失那种璞玉般的原生态之美。 王群的诗,注重气势,有雄奇之像。如《登壶瓶山》:少小闻武陵,鬓白上东峰。登高何处去,天下一壶瓶。此诗收句就有一种霸气。又如《过西洞庭》:澧沅牵手踏清波,芦花飞过港汊多。谁晓洞庭天下水,一湖星月漫银河。展开了一幅宏阔的图景。 王群的诗,充满想象。如《烟雨桃花源》:秦溪弄芳草,桃林听落英。一梦千年逝,古今烟雨中。一个“听”,想象奇特。再如《新常德畅想》:诗墙品武陵,德眼看天下。花堤观沅水,阳山沐晚霞。漫步桃花源,怀古孤峰塔。泛舟朗州城,举杯邀司马。整首古风体诗歌调动丰富的想象,穿越时空,融汇古今。特别是收句“举杯邀司马”,更是妙趣横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作者此刻定是伫立在那高耸于柳叶湖边的司马楼头,目视楼前的刘梦得塑像,默诵着刘司马的《竹枝词》,神思驰骋于千年之外唐代,与左迁朗州的刘郎对语,笑问刘郎:当时的朗州是何面貌,与眼前的常德较之如何?并热情邀请刘司马来经过精心打造后的新常德一游,相互把酒论诗,此乐何极! 除了王群书记之外,市委宣传部长胡秋陵也是诗歌高手。领导的身体力行,推动了一方文化的发展。常德市诗词学会2005年12月成立,个人会员总数有10000余人。 广大会员积极组织会员深入生活一线,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常德市“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5常德市诗词学会与常德刘禹锡研究会联合编辑的《常德古今竹枝词选》,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其后会员先后出版古诗词30余部。湖南省作家协会、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东方鹰2018年1月由北京市团结出版社出版古诗词集《诗风雅韵》,是常德市又一部诗词力作。 《诗风雅韵》,抒情言志、绘情写意。诗人在丰富的生活实践、社会活动中因情因物而感,所以创作出的诗词作品便是心中之真情,令人回味与遐想。 故乡故土,是所有诗人笔下都难以绕开的主题之一。东方鹰有一组绝句是专写《故里寻踪》的。其中:“妖娆裙摆撩山水,忽觉新荷绽一枝。洗罢衣裳回阁去,蜂儿五六紧相随”。这显然是写一位浣衣女的诗,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便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诗意盎然的喜悦,且风格清丽、内涵丰富;不仅给人“以质胜量”的哲理启示,而且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写这样的诗,最容易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这种表达把握不当就会成标语口号虽符合格律要求却毫无诗意便不成其为诗。诗人在这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转变成一首诗的意境:浣衣女来到河边,诗人眼前一亮。可他不是直接描写这浣衣女如何之青春亮丽,而是用比兴的手法写到“忽觉新荷绽一枝”。“新荷一枝”是一种“静之美”;而当浣衣女洗完衣裳回去时则又出现了另一种“动之美”:“五六只蜂儿紧紧地跟随(着她)”。这种“动之美”与前面的“静之美”就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图。诗人巧妙地将心中之情而转换成诗中之意进而又转到诗外之意,令人产生诸多联想:比如那么多(不是一只、两只,而是五六只)的蜂儿为什么要紧紧地跟随这浣衣女?这一想必然会联想到前面的诗句(新荷)。浣衣女是故里乡亲的代表,“新荷”、“蜂儿”则是故里良好生态的象征。于是乎故里人美、景美便跃然一纸上。想到这些,你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诗人这种驾驭文字的功夫。 还有一组七律,也是写《情系故土》的。在这组诗中,小到耕犁、庭院,大到田园、村庄。这些在诗人笔下,可以说是心与物交游、神与物交游。 《山水韵(组诗)之韶山杜鹃》,这首七言律诗,也写得别开生面。 古今写杜鹃花的诗词者不乏其人,但大多数者不是写杜鹃花表意的娇艳就是写其“啼断梦魂”内涵的悲凄,而东方鹰先生写韶山的杜鹃则很好地跳出了这个框架。“嫣如处子开桃靥,艳似群英喋血丛。细雨无声滋嫩蕊,轻寒有意逗新蓬……”这两联不仅对仗平稳工整,而且立意深远。 诗人因情立意,凭境立意。在韶山,诗人必定联想到革命先辈,这便是心中之激情。这种情,则为这首诗立意的前提。怎样把自己的这种主观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诗人则抓住了“杜鹃”这一特殊意义的客观事物,把“情”寄托于“物”。这样就有机地把“情”和“物”统一于艺术的形象之中,“诗意”也就立起来了。 韶山杜鹃 三月韶山峻岭葱,杜鹃一夜染岭红。 嫣茹处子开桃靥,艳似群英喋血丛。 细雨无声滋嫩 ,轻寒有意逗新蓬。 芳菲匝地长河笑,为报东君造化功。 《水调歌头·图书馆》这首词,上阕写图书馆“香染修竹护之墙”、“色满庭芳”的幽雅所在。下阕则写图书馆是“书之海,才之库,智之乡”。诗人在此连用“海”、“库”、“乡”三个意象向一个意蕴(图书馆)会聚,构成了完整的艺术画面,也就完成了诗人情感的交流。 这种表意好像单纯,其实爆发力明快而且强大。 水调歌头 图书馆 玉璧珠檐灿,琼室雅楼煌。 柏林霄夜,香染修竹护高墙。 四季风化雨,桃李争荣竟壮,色满庭芳。 无限甘露汁,浇注百花香。 书之海,才之库,智之乡. 名流哲理,藏求索莫彷徨。 学海帆扬之,坚劲劈波斩浪,放胆逞豪强。 练就千钧力,直涉万重洋。 《汉宫春·红梅》,可以说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作。作者首先把读者带到了“山川尽覆,白茫茫、云霭寒飞”的雪景之中,然后笔锋一转,极力宣染和展现在冰天雪地里红梅“玉润娇红柔嫩”、“风姿独领”的“孤芳一身傲性”。 在这首词密集的意象群里,燃烧着作者烈火狂飙般的诗情,折射出波谲云诡的人情世态。红梅,凡是诗人都爱写。然而要把这眼前熟悉之物写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没有扎实过硬的文字功夫,则是不行的。 诗人以诗照境,自然界、社会生活反映或折射在诗人心中,便形成了诗人心中之境。五绝《春笋》:“……夜雨良宵闹,凌晨即接天”。 这虽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十个字,却高度地反映了诗的意境。“夜雨良宵闹”,一夜春雨,满山的竹笋争先破土而出,凌晨便拔地而起直冲九天。就是这么的一个“闹”字,便烘托出一种无畏的不可阻挡的气势。依平常我们所见所说的,若是将“闹”换成“长”,这样也许会更合情理,但是显得平庸无气势。就是这个“闹”字,则凸显出新颖、奇崛和一发不可歇息之气势,可以说是为陌生化无理而奇妙矣! 还如《五律·江山壮观(组诗)》中,祖国的山水、洞穴、瀑布、森林至海角天涯等,都令诗人感物生情,所以便纵情歌之颂之。“…… 尘寰多梦幻,事物总情牵,霄汉宜明色,千年望眼穿”(见五律《犀牛望月》)。此诗构思新巧,乍看是写犀牛千百载望月“眼睛都望穿了”,实际上则是表达了诗人那种对沧海桑田的感怀。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就营造出了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在这首诗中,诗人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结合民间传说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千百年来“犀牛望月”这一传说的故事性与趣味性。若是直接地把自己眼前看到的“犀牛”娓娓道来,哪怕你描绘得天花乱坠反而会让读者不知所云。 东方鹰先生的这部诗集,不管是讴歌故乡风韵,还是山川秀丽、盛世华章,在以情究理,以理导情这方面都有许多佳作。因受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品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方鹰先生在诗词创作中,虚实结合把握得很到位。我们常说写诗不能无实,但也不能太实;不能无虚,但也不能太虚。太实则无诗味也就不成诗,太虚则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前面提到的《浣衣女》、《犀利望月》、《春笋》、《汉宫春·红梅》等作品中都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般合理的虚实搭配,就增添了诗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总之,东方鹰先生的这部诗集,题材多样,在创作手法上较好地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没有那种“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也不见那“老干体”的震天响的“革命口号”。诗人通过典型的人物或典型的事物来表现社会的发展和人物性格情趣,从而达到表明自己心迹、激发读者清感波澜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