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后的竹林 我出生在津市市新洲南面的一个小山村,老屋后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它伴我度过了童年的时光,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40多年过去了,对故乡梦魂所依的,仍是那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儿时好玩,竹林是我经常去的地方。每到仲春,一场春雨下过,竹笋们便尖头探脑从地下冒出,星星点点,遍地皆是。这个时候的竹林是禁止孩子们进入的,因为竹笋不仅矮小,而且脆嫩,一不小心绊到就会折断。伴随着竹笋一起出现的,还有一些淡红色的辣椒形状的东西,我们管它叫“鬼打伞”,据说那里面有蛇卵,会从里面孵化出蛇来。胆小的孩子总是绕道而行,胆大者则用脚把它们踢翻踩成泥浆。
夏天,密密匝匝的竹林又是我天然的避暑胜地。越往深处,竹林越是遮天蔽日,而竹竿本身就散发一股清凉之气。风吹过,竹叶互相抚摩拍打着,成为我所欣赏到的最优美的音乐。下雪的时候,竹林就成了洞府仙境。远远看去,中间入口的小路被压弯的竹子搭成了一条银白色的拱门。从拱门里一路走进去,整个竹林粉妝玉裹,煞是好看。雪被竹枝托住了,地上的雪很少。这个时候你就要小心点了,因为刮风时,或者伙伴淘气,故意摇晃竹子,上面的雪都有可能落在你的头上身上。那时下雪,孩子们没有更多的去处,竹林边成了我们必去的地方。 竹子的用处很多,竹笋可以吃,而且是美味。竹叶可以入药,三伏天,因为热,农民们常常会害火眼,双眼又红又肿,疼痛难忍,用鲜嫩的竹叶洗净了熬成竹叶茶,是医治这种病的良方。深秋天气,是老年人和小孩子的咳嗽多发季节,把鲜竹子在微火里面烘烤,竹子就像冒汗一般,滚出大颗大颗的水滴,收集起来,是治疗咳嗽的良药。竹子还可以做篾器,那时,我就经常用篾刀把竹子劈成竹片,用来编织鱼篓,鸡笼,筲箕、箩筐、筛子等。还用它做过斗笠,夏天遮太阳,雨天挡风雨。文革时代,谁的斗笠制得好,还可以成为小伙子送给姑娘的情物。可惜我制作的斗笠不精致,只能自己用。 去年过年回老家,我仔细地看了一次竹园,园子虽然还在,竹林却已经荒芜了,以前的秀挺高拔已无处可寻,不少地方露出了大片的空地被大哥补栽了橘树,只剩下东一处、西一丛的些许矮竹夹着齐身高的杂草。我问大哥,他说竹子现在没用了,很多篾器已被塑料制品替代,用篾器的人一少,制篾器的也少了,现在的农村,几乎没有篾匠这一职业了。
时代的变化,竹林的走势渐趋衰败,篾匠职业的消失,我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只是小时候以为能天长地久居住的竹林,如今变成了废院,用途广泛的竹子,成了农民不屑一顾的废物,在我心中还是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