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狭长的山湾,村口左侧是一座刀劈斧削的悬崖。沿村口公路进入,一条碧绿的小溪在脚下流淌,依山而筑的一幢幢古色古香木质的民居和吊脚楼一级级向山腰延伸,此起彼伏,错落有致。青石铺成的弄道、石条筑成的砌级、双开大门、画格小窗、青砖、黑瓦,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篇,一探究竟。成片民居、古迹多为明清代流传下来,这里最老的建筑距今已有约300多年历史。它们历经岁月的烟云,尤现沧桑的古韵,在风霜雨雪的考验中顽强的存在下来,正如当地人们面对生活坚忍不拔的精神,它们就如一首脍炙人口诗句,记载着人类进程历史,传承着不朽民族建筑文化。
这是一座巍峨奇险名唤老祖岩的道教名山,绝壁悬崖的顶上是一座宏大的庙宇,白色外墙上写着“老祖仙山”四个红色大字。老祖岩巍然耸立,傲视群峰,前对旗罗帐伞轿顶山,后依张家界发源的四十八座马头山,站在这里,极目远眺,层峦叠嶂,奇峰挺秀,云海茫茫,如临仙境。殿堂内供奉祖师菩萨,下有四合院殿堂,中有天井,边设偏房。经殿脚下仍见残垣断壁,碑刻“唐代创办”,乃清道光年间所立,至今逾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寺庙几经毁坏,又几经修复,四面八方游人香客,慕名而来,潜心问道,香火鼎盛。
两条溪水环绕着村庄逶迤穿过汇入牛车河奔向沅江,春日的溪水清澈见底,鱼儿自由嬉戏。
原始古老的民居、巍峨奇峻的老祖岩与绚丽多姿的溪水结伴,孕育出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毛坪。如果说高耸入云的老祖仙山构成了她的骨架,那么穿行于山涧的2条溪水便是她全身流淌的血液。
一百多年前,清末进士徐家龙登老祖岩,发出“蜡烛辉煌绕帝阙,香炉紫气浮仙宫。举头阁外浮云白,侧目天涯落日红”的赞叹。诗人将眼底秀丽的山川、原始的村落以及古老的庙宇,描绘得神形兼具。
美丽毛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太平天国年间,洪秀全辗转此地,在这沟壑纵横,茅草丛生的一方山水安营扎寨,拖起队伍,长矛造反,开天辟地,因此得名毛坪,沿用至今。
这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舞龙灯、舞狮子、哭嫁歌、丧歌、土地戏、阳戏、汉剧、糊仓、草龙灯、三棒鼓、山歌对唱与诗词朗诵会把这个古老的村落演绎的不同凡响。
百年风雨桥、老树、吊脚楼、榨油坊、水碾、古井、石艺、竹艺、木艺、布艺、铸艺等遗迹让毛坪村就像是一个遗落世外的古国。
毛坪的村民们依然沿袭着古老传统的劳作方式。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农耕文化与民俗风情相得益彰,把这方山水点缀得美丽非凡,令人神往。逢年过节,杀年猪,打糍粑,写春联,挂灯笼,忙的不亦乐乎。如果是在冬日,不小心撞入这片土地,撞入到古老的民宅中,会发现,村民们安然围坐在火炕边,木柴的燃烧发出噼啪的声响,熊熊的火光照亮一张张纯扑而因岁月略显苍老的面容。火炕上面的烤笼架挂满了腊肉、腊鱼、腊肠,烟熏火烤腊货的金黄与漆黑的时代久远的烤笼架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你不能不感叹这一份安然宁静而富足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如今的毛坪村,不仅有神秘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灵颖鲜活的文化技艺,作为桃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歌对唱、三棒鼓、上刀上、下火海、舞龙灯”等距今有五百多年历史,在湘西北一带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舞狮子,更是重头大戏。现场队伍庞大,气势威武,龙狮形态逼真,维妙维肖,在锣鼓的助阵下,寄寓驱瘟、防火、祈天的意义。
毛坪是美丽而神秘的,毛坪的民居,放眼欣赏,有风光无限的凄美,用心感受,可以触摸岁月沧桑;毛坪的山,放眼欣赏,有无限的道教文化底蕴,用心感受,可以寻觅岁月烟云;毛坪的风俗,放眼欣赏,有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影子,用心感受,可以得到心灵的洗礼。闲下心来,抽一个艳丽的晴天,去一探芳踪,伴随着老祖岩顶的晨钟暮鼓,伴随着毛坪古扑的民宅,能让你的心流淌在苍茫的历史长河里,久久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