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84|回复: 9

澧水故事:澧水两岸传奇故事《十五》 临澧楚風历史(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0 07: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渡源 于 2020-2-20 07:31 编辑

澧水故事:澧水两岸传奇故事《十五》
临澧楚風历史(一)
      春秋战国時期,临澧地處雲夢之野與巴楚之地接合部,北麵離楚紀南城僅100多公裏,且有古河道由澧入長江;南麵緊連常德,毗鄰古吳越之地;東麵為煙波浩渺的800裏洞庭湖;西麵巴蜀崇山峻嶺連綿黔地。其官亭洞穴遺址、竹馬遺址為舊石器少有的南方遺址,杉龍遺址、荷花台遺址比澧縣城頭山、彭頭山、八十土當文化還要早幾千年。由於臨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因而被楚國選為越境稱霸、保土安民的大後方。在楚國延綿數百年中,凝聚成曆史的厚重,為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鳳為陽鳥非梧桐不棲,楚國的根在長江,楚人的最大歸宿之地在臨澧。臨澧,不僅地理位置極佳,且臨澧境內的道、澧二水發源於湘黔十萬大山,上遊滔滔河水,在峭壁尖聳的岩石中九曲回腸數百裏飛奔而下,到臨澧百餘裏,波流清澈,平拖如練。兩岸山勢平緩,青翠欲滴,花繁似澹瑸闀汛?荣t理想的安居樂業之地,因而,楚人首選此地為後花園。
丰富的曆史文物古跡
      公元前六世紀,楚人經過數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奮鬥,疆土日漸拓展,江南大部盡納其版圖,成為物富民康之泱泱大國。楚人也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產。現探明:道水兩岸有姑兒山等15處楚墓群,約有楚墓5萬餘座;澧水兩岸有楚墓群12處,約有楚墓10萬餘座。其中臨澧楚墓群麵積90平方公裏,約有楚墓7萬餘座,規模之大全國罕見,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 楚墓
      神奇“八寶山”九里楚墓群界跨九裏、官亭15個村,位於臨澧縣西北角九裏、官亭鄉的丘崗地區,東西長15公裏,南北寬6公裏,屬於武陵山脈的刻木山延伸向澧陽平原的丘陵地帶。它的西邊和北邊與連綿的刻木山相連,東邊、南邊為澧陽平原邊緣,北邊尚有澧水支流——涔水回轉而過,南約10公裏有澧水注入洞庭。九裏楚墓群的土質為第四紀紅色網紋土,經調查勘探,這裏的墓葬有密度大、等級高等特點,堪稱楚國的“八寶山”。   
      2004年10月,臨澧縣文物管理所在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官亭青合村在離修建村級公路的動土場僅1分地,就有中、小型楚墓12座。當地居民講,經常在農事活動時發現墓葬,有時栽種,一鋤頭挖下去出現器物多件。
      九裏楚墓群等級之高也是全國罕見的。墓區中、小型墓已無封土堆存在,但大型、特大型墓多得驚人。站在九裏茶場放眼望去,那層巒疊嶂、煙霧繚繞的一個個封土堆時隱時現,一種肅穆之感油然而生,此時,叫人仿佛看到了2000多年前,楚國殯葬時,旗幡蔽日、車馬浩蕩、笙鼓喧天的壯觀景象。當地農民稱99個大封包,實際上就是一座大墓,其中大如山阜的大墓有40多座。按照《春秋緯》“天子墳高三仞,樹以鬆;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草藥;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墓葬之製,九裏楚墓群99個大封包實際上是諸侯及以上封君大墓,那40多座大如山阜的封包就是楚國天子大墓。天子大墓構造極為壯觀,一般從封土底部到頂部有10層樓房高,且下方上圓寓方地圓天之意。這裏大墓如此之多,且保存完好,不僅楚國的名都壽春沒有,在全國古墓群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楚國“八寶山”主要成因是楚人為了雄霸天下,在完成了對黔中和江南地區巴、濮的征服後,己將常德以北地區牢固控製,進而向吳越步步緊逼。將軍百戰死,為了安撫亡靈,他們選擇了道、澧二水沿線為安葬戰神的陵園是可以理解的。那麼九裏楚墓群諸多的天子大墓從何而來呢?據《漢書·地理誌》載,澧水東至下雋入江,而下雋縣治在今湖北省通城縣西北。又據《鄂君啟節》舟節西南路載:“自鄂往上江,入澧。”從而得知,在春秋戰國時,澧水不是注入洞庭湖,而是直接注入長江的。因此,從楚國的江漢地進入澧水有很方便的水上交通。而今雖經數千年變遷,但在九裏楚墓群的東北角尚有古河道遺跡,古河道和澧水兩岸有45處戰國遺址。其中鄒家山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自新石器時代起至戰國時期的繁華古城,數千年間形成的文化堆積層在7米以上。在新安至九裏不到60平方公裏的澧陽平原上有楚國遺址數十處,足以說明這裏是當時楚國人口稠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是又一都城。
      楚人貴鬆、尊鬆,天子之墳必須樹以鬆。江漢平原山林稀少,九裏、官亭群巒遞翠,古為八百裏黑鬆林,楚國選擇這塊交通方便、鬆林茂密、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建立都城,並建造皇家陵園,足見非一般睿智。
二、 器物
      中國文化之所以能數千年傳承至今,是因為有獨特的載體,除了文字記錄,更重要的是器物遺存。臨澧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因為處處埋藏著能夠體現楚文化深刻內涵的重要器物。這些稀世之寶不僅數量多,且製造精美,韻意深遠。
從1979年起,考古工作者連續多次對臨澧遭破壞的楚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並對57處戰國遺址以及澧陽平原一號楚城、宋玉城、申鳴城等城址進行了認真的清理,發掘清理出鏤空高腳杯、罐、圈足盤、銅鼎、陶壺、敦、陶釜、竹節豆、鬲、盂、蓋豆、高領罐、帶蓋壘、陶管、車馬飾、木甬、漆耳環、漆案、竹簡、瑟、鎮墓獸、雙虎座鳳鳥鼓架、玉佩、玉龍、瑪瑙環、琉璃珠、琉璃壁、玉亙、玉珠、水晶器、礫石、青銅劍、匕首、戈、矛、戟、箭簇、銅矛鐓、回文邊式短劍等珍貴文物3000餘件,其中不少稀世之寶填補了國家文物庫的空白,對研究楚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極高的價值。2004年5月,官亭馬路村出土27件青銅馬飾以及2004年11月佘市殷家村出土的邊紋青銅劍,都是全國罕見珍品。2005年元月4日起,常德市文物處和臨澧縣文物管理所對臨澧九裏鄉泉水村11組在山地整改中所發現的楚墓進行為期10天的搶救性發掘,其中12號中等墓出土了大批完整的青銅器和陶器。
      特別值得一書的是九裏黃家包一號大墓所出土的器物。1980年,湖南省博物館為了配合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會年會,為研究楚文化提供新的資料,經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批準,於6月至10月對九裏黃家包一號大墓進行了發掘。這座墓是一座典型的天子大墓,出土珍貴文物300餘件,棺槨板200多立方。從墓口往下有20級台階,有一條長約19米的墓道。墓口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2.8米,直徑35米,墓坑深20米。外棺長8.8米,高、寬4.1米,在外槨的內外壁之間,留有四個存放隨葬器物的邊箱,外槨內有內槨和三個套棺,其規模比馬王堆一號漢墓還要大一倍多。黃家包一號大墓出土的300餘件文物,件件皆為珍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為漆雕雙虎座鳳鳥鼓架,此文物曾在國外巡回展出引起世界轟動。雙虎座鳳鳥鼓架,是一種高雅的樂器,它的始創意是:楚人實現了夾江而治的夢想後,堅定了雄霸天下的決心,於是橫掃黔中收降巴地,躍馬衡嶽征服南疆。楚人鍾情於鳳,鳳是楚人的精靈,漆雕雙虎座鳳鳥鼓架,表現了一對氣宇軒昂的鳳鳥腳踏著匍匐在地的雙虎,顯示楚人已經完成了對黔中和江南地區巴、濮的征服,其深睿的意境蘊藏著博大精深的楚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07: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07: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07: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20 09: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涨见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20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20 11: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20 16: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20 20: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点赞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21 16: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给您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20:20 , Processed in 0.03517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