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渡源 于 2020-2-23 05:57 编辑
澧水故事:澧水两岸传奇故事《十六》 土王覃添順 出石門县城,循石清公路北上,車行八十四公裏,西南望,有一山。山不大,山下綠水環繞,山上茂林修竹。 人說,這是一座靈山,活龍活脈,朝雲暮雨,靈氣無限,沐浴著萬千土家後代生生不息。站在山下仰望,山勢坐南朝北。左邊山脈從西北迤逶而來,層巒疊嶂,形似青龍東遊。右邊山形壘壘,氣勢恢宏,狀若伏虎。後山環抱,像一把巨大的龍椅,置於群山之上。山中林木鬱鬱蔥蔥,像簇擁的萬馬千軍。 盤山而上八百米,林木深處,隱現一座靜穆的墓園。數百年來,他吸引無數神往者前去頂禮膜拜。佇立墓前,眺望遠方,渫水東流,遠山重重。俯視山下,從西方崇山峻嶺中蜿蜒而來的沙潭溪水環抱山腳,九曲回腸,而後向東彙入渫水。當地人把以上景致稱之為:“隨山小水繞青龍,大朝九曲入明堂。”日夜不息的濤聲如琴弦上流出的音符,與山中百鳥和鳴。此情此景,不由人想起“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的詩句。溪河兩岸有磨香坪、龍坪、寨坪、南坪、覃家塔等村莊,廣闊平野上良田千頃,沃野萬畝。阡陌桑田中,萬家燈火如眾星捧月,千世萬代,相伴著這座山,守候著那座墓。 我们就從先輩們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中知道了長眠在這山中的墓主人乃是元末明初威震湘鄂邊陲、被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誥封為武德將軍的添平千戶所守禦長官覃添順。 老人们回忆:記得小時候,星鬥滿天之際,小孩子们總是搬上小木凳,坐在老家門前聽老輩們一邊搖著芭焦扇,一邊講述那些遙遠的故事。北宋景佑年間,鄂西施州安撫宣慰使覃友仁,出兵撫澧。景佑四年(1052年),在今石門北鄉開金雞關,立台宜寨。他的孫子覃添順(1329—1391年),自幼聰穎過人,身長一丈二尺,英俊魁梧,聲如雷霆,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年輕時,便行俠仗義,被眾人推舉為台宜寨主。是時,盤踞在石門西北境內銅鍋寨的寨主夏克武之子——夏氏五兄弟,人稱夏五郎,劫虐鄉裏,燒殺奸淫,百姓切齒痛恨。覃添順順天應命,起兵征剿,巧施計郑?P除了這一惡霸,取得了整個湘鄂西北部山區的統治權。後來,紅巾軍起義,他積極響應,集練義勇十餘萬眾,戰守腹地,殺韃子,倡民權。朱元璋建立南京順天府政權後,他揮師勤王,策應朱元璋大軍,在漢陽、嶽州、武昌等處與陳友諒軍奮勇拚殺,建立功勳。洪武二年三月,朱元璋頒布誥命,封覃添順為武德將軍,允置天平千戶所,授守禦正千戶之職,軍政一體,世守邊關。洪武五年,朱元璋再頒聖旨,謂天平千戶所之“天”與“天子”的“天”相忌諱,故改“天”為“添”。 添順受封之後,廢台宜寨,大興土木,在現在的所街鄉南坪渡村之留駕坪新建千戶所城堡。這裏東臨渫水,後枕台宜,占地百十餘畝,城牆高二十丈,周圍三百八十丈。所建署衙威嚴,堡內設大堂、二堂、迎賓館、東西議事廳、承貞百柱樓、思榮牌坊、奉天祠、鼓樂樓、講藝樓、樂訓樓、接官廳、演武廳,左右前後中內軍營房,十分豪華。城堡頭門上方高懸魏國公徐達題寫的"公侯幹城"鬥字金匾。旁出金牌對聯:一泓渫水繞門瀾甲兵盡詵,萬疊雲山堅保障蠻豹率從。從對聯中即可見當時之壯吞河山的雄偉氣勢。 後來,翻閱石門縣清同治年間申正楊、袁祖綬編修的《石門縣誌》,發現有這樣的記載:“添平千戶所,在北鄉萬山之中,為湘鄂西邊軍政所在地。覃氏世居其地,曆時四百零二年,轄疆域三千四百二十二平方公裏,統二關十隘(即今之湖南石門縣新關、湖北五峰縣漁洋關及鷂兒、龍溪、長梯、磨崗、遙望、石磊、忠靖、漁洋、走避、細沙等十隘)。明初,覃添順會同唐、鄭、陳眾姓,召集義勇,楚除保聚,效用於徐丞相部下。洪武二年(1369年)蒙軍民宣撫,舉充台宜隘員,奏準覃添順授添平所千戶之職,誥命武德將軍,統土軍十萬餘眾,隘土官百戶十員。原官不請俸,軍不支餉。軍役當於本所,兵不仿農,農不廢兵,自備衣糧軍械,把守中建、中峒、散毛、蠟惹、大旺、木柵、金峒、唐岩、卯洞、漫水、容美、桑植等十八蠻要地,為荊澧鬆宜之要衝,石慈桑永之藩籬。”康熙《九溪衛誌》也作了詳盡記載:“其本地方,東抵澧州界,南抵九溪、慈利縣界,西抵各土司界,北抵漁洋關、長陽、鬆滋縣界,四至周圍千數百裏,此形勢之大略也(本誌藏北京圖書館)。”清雍正初,諸司改土歸流,衛所俱裁。添平所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獻土,被湖南、湖北各縣分割解體。恩予所、隘官世襲,改千戶為千總,百戶為百總,考試納糧在石門,承襲事宜由澧州。 據《覃氏族譜》記載,添順將軍一生戍守邊關,首識真主,不待誥命,執土歸附,擇君而仕;榮膺誥篆,奄有茲土,設立所隘,控禦五溪之蠻,撫餒部伍,授百戶旗役,以輯邊土;奉命征討,屢著奇勳,洪武辛亥克覃垕、田大;壬午克上下酉州、招諭鐵門關答穀聚種;遣子文孫,克篤父誌,洪武甲子平容美叛夷唐大孫,庚午克叛逆宣慰夏得忠。一生境土安然,夷俗少變,逮續誥命;請吏於朝,載賜圭爵,榮其子孫,光照史冊。 明弘治皇帝首輔大臣、禮部尚書兼文學閣大學士李東陽,親筆動手為添順將軍撰寫了長篇墓誌銘,對其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讚其為:“天挺豪傑,忠孝大倫,乃文乃武,世德流芳,永保厥緒。數百年來,添順將軍在石門、慈利、桑植、永順、鶴峰、五峰、荊州、澧州、鬆滋、長陽一帶久負盛名,萬人仰慕。先輩們說:將軍死後化而為神,畢茲卡人都尊稱他為“七裏公王”,視為湘鄂土家人的共同領袖。長期以來,凡是有土家人的地方都建有七裏公王廟,供添順將軍神像。其墓地,每到過年過節,絡繹不絕的畢茲卡人前往祭祀拜謁,不論男女老幼,抬著全豬全羊,成群結隊,跋山涉水,前來瞻仰。其熱鬧景象,可以想見。人們緬懷祖先功德,發思古之幽情,念民族之團結,想國家之興盛,伴隨鼓樂,唱起飽含濃鬱民族風情的土家山歌,跳起畢茲卡人的傳統舞蹈,山歌水笑,使寂靜的陵園,頓生無限情趣。 關於添順將軍死後喪葬過程中,流傳著一段離奇的故事。安葬將軍的這座山離添平千戶所府衙有十多華裏遠,隔山隔水,交通不便,且當時山上森林茂密,罕無人跡。要將其葬於此處,路之遙山之險可想而知。老輩們說,將軍逝世後,其易氏夫人吩咐家人遍尋各地有名的陰陽先生選擇風水寶地,最後請來了蜀中極為著名的苟兆陽先生。這苟先生窮畢生之精力研究八卦地理,神目如電,上窮碧落,下盡黃泉,所察之地,山川形勝,子孫福祿不可限量。苟先生一連十數日踏遍了將軍所轄域地的千百數裏山川,最後終於發現了這片山地。他在山中轉來轉去,心中又喜又憂。喜的是終於找到了一塊風水寶地,將軍安息此處必給覃氏土家人送來綿延不絕的香火,代代相傳的富貴福祿。憂的是,此地屬上天青龍盤踞之所,一旦自己點了真穴,龍廷震怒,必遭雷劈之禍,性命攸關。是夜,苟先生輾轉難眠,思慮如不將這一神靈之地薦給將軍作長眠之所,不僅有愧於將軍家人的恩德,更有愧於將軍之亡靈。於是,他喚醒自己的徒兒,悄悄囑咐道:“明天我要把查到的風水寶地推薦給將軍的家人,隻是點了真穴,我將遭天打雷劈。要保住性命,隻有逃到銅鍋寨神廟裏的大銅鍾下才能躲此劫難。從墓地到銅鍋寨神廟有二十裏地,為贏得時間,我不便明告他們真相。你要記住,我放長衫的地方就是真穴,等我到廟之後方可告之他們。”最後他還告訴徒兒,添順已為神,下葬之時須有頭頂鐵鍋之人、鯉魚上樹之舉方為大吉大利。不料隔牆有耳,苟先生一番密囑早已被將軍屬下的探子偷聽,即時上報易夫人。夫人驚喜之餘,即刻暗地裏吩咐辦理。 第二天,苟先生帶著將軍家人踏山看地,轉了一圈後,突然埋怨天氣太熱,脫下長衫,丟於地上,借口脫身離去。添順家人見先生長衫落地,知已點真穴,即刻傳令出殯。這時,晴空突變,烏雲翻滾,狂飆忽來,天地一片昏暗。住在山下不遠的百姓見這千年荒野突然來了無數官兵,忙忙碌碌,十分驚奇,都走出家門想看個究竟。此時風雨大作,一個在鐵匠鋪裏打造了一口新鍋正往家趕的中年人趕緊將鍋頂在頭上,一個剛從渫水河打魚上岸想看熱鬧的小夥子急忙把魚簍掛在樹丫上避雨。見有頭頂鐵鍋之人、鯉魚上樹之舉,探子急報給山上主葬之人。易夫人見果有奇事,甚感驚訝,急令下葬。棺柩剛入墓坑,天空一道閃電,一聲驚雷,山崩地裂,可憐逃到半路的苟先生頃刻斃命。 在添順墓前方不遠處立有一塊“苟兆陽先生之墓”的麻條石小墓碑,倒是我们親眼目睹的事實。對添順墓是熟悉的,從我老家上山到添順墓地僅約六百米。小時候,小朋友們在墓邊玩耍嬉戲,放牛割草。不幸的是有一天,突然看見來了好大一隊學生模樣的人開上山去,他們扛著鋤頭、鋼?、錘子,不問青紅皂白就砸碎了墓碑,撬開了壘砌在墓周圍的雕花麻條石,挖掉了墓土,刨了很深很深一個大坑,把一個好端端的墓地弄得亂七八糟後揚長而去。事後悄悄問她為什麼要那樣呀,老祖母歎口氣:“那是學校正在造反的紅衛兵,上級要他們來這裏鏟除封資修。真是造孽呀!”說完,眼淚就流了出來。 從此,這墓地變得死氣沉沉,淒淒荒草掩沒了那遍地的殘岩斷碑。逢年過節,偶爾也能聽到幾聲稀疏的鞭炮聲,但那隻是虔盏娜藗兦那牡囟告罷了。時光流逝,春風再次吹綠了山林。人們又開始想起長眠這裏的武德將軍。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四年清明節,一批覃氏子弟、土家兒女自發來到墓地,再次堆土築墳,將毀棄了十七年之久的添順墓初步恢複。從此,這裏的鞭炮聲又開始響個不絕,四麵八方的畢茲卡兒女絡繹前來祭拜。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九年,石門縣政府正式將七裏公王陵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土家兒女,發起募捐,修複擴建七裏公王陵園。號召發起,應者雲集。老家人民齊心協力,修通了麻納口到陵園的公路;按國家文物保護法規定,將原有陵園重新規劃設計,修葺一新。 順著寬闊、蜿蜒的公路攀上那座山,到達墓地,但見隆於地麵約六米直徑的圓形陵塚草色青青,陵塚腳下青岩壁立,四周卵石鋪道,塚上前方聳立的三米多高的大理石碑上刻著“明誥封武德將軍覃添順之墓”十一個蒼勁有力的行書大字。碑腳刻有朱元璋為添順將軍的親筆題詞,背鐫墓主銘文,敘其生平業績,轎頂式碑帽在春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碑的兩側四株雪鬆,枝青葉茂。陵塚四周遍是鬆柏,枝幹挺拔,鬱鬱蒼蒼。碑前有三百平方米的拜台,拜台前有半圓形的大理石柱欄杆,拜台下鋪有三十米長的石級台階,還有供祭祀者小憩的亭閣。整個陵園被翠竹綠樹掩映,登臨矚目,讓人頓生無限遐思。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座山,原來並無名稱,隻因有了添順將軍相伴,人們遂給她取了個名字“官墳山”。在墓前的台階上,凝視前方,山下溪流似練,廣袤的田疇新樓林立,炊煙嫋嫋。我的思緒隨炊煙一起飄蕩,心境如層巒疊嶂的遠山難窮盡頭,此時此刻,有种默默的永遠記住您的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