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15-12-6 21:44 编辑
卢国珍的桔苗人生 石门县蒙泉镇原彭山庙村的卢国珍今年65岁。他高中毕业返乡后就开始从事柑桔苗木培植,至今已整整46年。认识他的人都说,芦卢国珍实实在在把自己一生的精力献给了石门的柑橘事业。 十九岁当“官” 卢国珍是1967年的高中毕业生。由于文革原因,这届毕业生全部被推迟一年毕业。1968年7月,作为“回乡青年”的卢国珍回到了自己家乡石门县蒙泉公社彭山大队从事农业生产。 卢国珍回乡劳动时,正赶上大队建了一个柑桔及柑桔苗繁育场。大队党支部一下就看中了这个全大队唯一的高中毕业生。卢国珍就这样成为了大队园艺场的一名柑桔苗木培植员。 彭山大队柑桔及柑桔苗繁育场是当时全县开办的四个柑橘示范园艺场之一,面积约50亩,1968年春季刚从县园艺场移栽了5000株桔苗。担任场长的是大队刚退下的老支部书记。 蒙泉区历来主产水稻,被称为石门的粮仓。突然转栽柑橘,这里的农民们对柑橘育苗一脸迷茫,不知所措。村里正好回来了卢国珍这样一个既肯干活、又肯动脑的“知识分子”,老支书一眼就瞅中了卢国珍。不久便力举已经在场里已经干了一年多技术培管工作的卢国珍当上了自己的副手。从此,十九岁的卢国珍便担起了全场生产和技术工作的重担。 十九岁就当上副场长及技术员这个“官”,卢国珍顿时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和压力。为了不负重托,他三天两头就跑到县园艺场求教。当时交通便,来去全靠步行。每次取经回到园艺场,他连家也不会,就直接去园艺场呆在桔园和苗圃围着桔苗捣鼓。没有资料参考,他把上高中时用的生物书找出来钻研,两年下来,终于摸出了一些柑桔和桔苗的培管方法,他将刚开垦的生荒生土进行土壤改良,再加上一些技术处理,那些栽下去不到三年的桔苗就开始大量挂果,育苗工作一下在全县开办的四个柑橘示范园艺场中占据了首位。一时间,年轻的卢场长便成了全县柑橘界的知名人士。 小场长成了大师傅 1974年,卢国珍接下老书记的接力棒,担起了场长的担子,并凭着实干和科学态度,很快创出了彭山大队园艺场更新的局面。他培育出的橘树结出的果实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培育出的桔苗也开始外销,彭山大队园艺场由此名声鹊起。为了响应县委的号召,尽快把蒙泉区的柑橘生产搞上去,时任区委书记覃道崇召集全区7个公社的领导和各大队的干部,到彭山大队园艺场开推广柑橘生产现场会。在彭山大队园艺场会议现场,一株株结满了桔子的小桔苗,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浓厚兴趣。会后不久,全区110多个大队全部建起了园艺场,从而迎来了全区的第一个柑橘发展高潮。在这个发展高潮中,为各大队园艺场提供桔苗的就是彭山大队园艺场。而为了培植出这些桔苗,卢国珍付出的心血因他一直少言寡语、只做不说而鲜为人知。 各大队园艺场建起来了,树苗栽下去了,紧接着就是管理。区委领导明白,掌握柑橘树苗培管技术,对于初接触柑橘生产的农民来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于是,区领导把这项重要任务交给了卢国珍。 自这以后,卢国珍因额外多了全区柑橘技术培训的责任而更加忙碌。兄弟大队园艺场派人来学习,他要负责介绍情况,并给他们现场传授柑橘栽培和育苗技术;有人请他下去指导,他拿起剪子就随他们走,从不讲任何价钱。然而,自己场里的事情不能丢,他必须挤时间自己去做。这期间,他先后培训出了柑橘育苗的技术人员200多名,下到各村园艺场现场辅导近千次。全区所有大队园艺场只要育苗和栽培上出现什么难题,第一个想找的就是卢国珍。而卢国珍也不负众望,总能手到病除。于是,“卢大师傅”的称呼随即在整个蒙泉区传播开来,他的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大。 为了石门柑橘更甜蜜 有人说,卢国珍在桔园里忙了一辈子,没得任何名无利,究竟图个啥?然而,钟情于柑橘事业的卢国珍却说,石门的土地适合种柑橘,而种柑橘可以给农民增收,何乐而不为?这个信念,促使他始终热爱柑橘事业和柑橘钻研栽培技术。 1974年,蒙泉区在全区各大队建立园艺场的同时,利用兴修蒙泉水库移民的时机,在岩巴佬兴建蒙泉公社园艺场。筹建负责人是芦卢国珍高中同学陈家义。陈家义深知卢国珍在柑橘育苗上的能力,便专门请他当了技术顾问,并搞了一块试验地。卢国珍根据当时区委想尽早出效益的思路,进行“密、短、早”试验。他每天起早贪黑呆在桔园里观察、记录、研究桔苗生长情况。这项试验虽最终失败,但为他今后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经验。因此,他认为是一次失败的成功。 1977年元月7日,卢国珍清楚记得那个给了石门柑橘致命性打击的日子:一场低达零下7度的特大冰冻,几乎将所有桔树冻死。不少人随之发出这样的叹息:石门的柑橘完了! 然而,卢国珍不这么看。凭他的经验,他认为,只要及时将树上枝锯掉,跟上后期培管,即可一年重新发苗,两年基本恢复,三年重获丰收。于是,作为有200亩面积的公社园艺场的场长,卢国珍率先亲自带领员工抓紧锯树,狠抓培管,并及时嫁接优良品种。果然在第三年喜获大丰收,亩产达2000多斤,在当时已是很高的产量。公社园艺场的这一示范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植柑橘的热情,各村园艺场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规模迅速扩大,农户也自发加入了种植柑橘的行列,种植地还从山坡发展到农田,每个村柑橘种植规模达到了300多亩。到1985年,整个蒙泉区由此出现了第一次柑橘生产的大发展。见到这个局面,卢国珍更觉自己的责任之重,因为,他想到的是要钻研培育并为桔农提供更优质的桔苗,让石门柑橘更加甜蜜。 那时,他除了在家从事桔苗培植研究外,大量时间用于外出参观取经,县柑橘办、西洞庭农场、省柑桔研究所等地方是他常去的地方。为了培育出更优质的桔苗,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在地里钻研、忙碌,并常与多个产桔省的相关人员保持联系,以关注柑桔品种改良的动向。 1994年,石门县的柑橘生产再次进入发展高潮。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站、柑橘办联合在蒙泉的红家坪和彭山庙建立苗木基地,请卢国珍主管技术工作。此间,卢国珍先后将四川的“72—1”脐橙、湖南新宁“79.4”脐橙、江西宁都纽荷尔“朋娜”脐橙等优良品种引进了石门进行改良培养。由于他培育出的桔苗品质优秀,每年外销竟达200万苗以上。尤其原主产香梨的湖北宜昌、公安等地购进石门桔苗后,居然纷纷砍了梨树,改栽石门柑橘。此间,他还应邀对二都乡三花村的脐橙生产进行生产布局、苗木支持和技术指导。 2007年,石门县“国家无病毒柑橘苗圃(石门)繁育基地”在蒙泉镇白洋良种场成立,“石门桔友柑橘科学技术研究所”同时挂牌。县农业局将这副担子交给本土柑橘专家、原县经济作物管理站站长周耀武,其职责是引进外地新品种后,在此再次试验成功后,再向全县推广。由周耀武看来,最适合担当这幅重担的就是卢国珍。 卢国珍没有辜负石门桔农的期望。几年中,已满头白发的他背井离乡呆在这个繁育基地,将自己夕阳的余热倾撒在了基地培植桔苗的大棚里,他在这里默默无闻地先后试验出了20多种柑橘优良品种。其中,包括“南柑20”中迟熟品种、兴津品种、以及已经成为石门最优品种的“赣南优质99纽荷尔”三个支柱名牌。 如今,已年近七旬的卢国珍依然把自己钉在这个基地上。他决心要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石门的柑橘事业。他说,十年树木,只有为桔农提供出优质的桔苗,桔农才能真正从柑橘中获得效益,才能确保石门柑橘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他自己也才心安理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