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95|回复: 3

毛氏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2 17: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毛自银 于 2015-12-12 17:28 编辑

毛氏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一)

毛自银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毛泽东的诗词,随言几句,便一览无余地概括了整个地球人类的史前史。我中华,旧言伏羲之后,黄帝第二十七世脉传中,出了个周文姬昌。至第二十八世,武王姬发,代商而立,封其八弟叔郑于毛国,即今之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县一带,其子孙繁衍,遂有毛氏。经考古学家考证,毛国受封之时,系公元前1043年,故我毛氏的出现距今3056年矣。
      古老的毛氏族,曾经拥有过巨大的辉煌。从周初的辅佐共主、拱卫首都、营建洛邑、绥靖东夷、经略濮楚、佐王西巡、获赠宝鼎、屈尊借葬,历中古、近古的脱颖自荐、传诗注经、捧檄奉孝、洁廉清能、持节安兵、铁面弹奸、疏浚宁波、汲古藏书等等,到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扭转半封建半殖民地乾坤的毛泽东,我毛氏人杰辈出,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上刻下了厚重的烙印,功垂人寰。
      宋朝人编纂的《百家姓》,以人口计,居第七十六位。进入新世纪,几次统计,毛氏人口约350万以上。历史上,多种姓氏皆源出于毛;又毛氏多次蒙受变故,为避险避嫌避难改姓者,如陕西的“外杨内毛”、福建的“生陈死毛”、江西的“名万实毛”、安徽的“口罗心毛”等,都是载之史册,有案可稽的。
      哲人云:“一切历史,都是文化史。”中国上古之书《尚书》的开篇《尧典》给中华文化定下的基调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要求每个人应备之“德”起始, 和睦“九族”, “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其所阐述的人世伦理可谓大矣!就毛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和贡献而言,无论是谁有如何博大的才力,要很完全完美地表述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天下毛氏,源出一家。一旦介入修谱,便深觉凡我毛氏,皆天伦血缘,休戚与共,于是有了亟想从国家统一、经济民生、文化建设、民族精神,以及毛泽东的业绩和影响几个方面,就我毛氏氏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试作一番阐述的考虑。下面,我将不避鄙吝,聊叙于次。
一、对国家统一的贡献
1、作为周室重臣拱卫周天子政权的贡献
      氏族融合成为民族,再形成国家。国家的统一对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定和事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任何一场战乱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的破坏都是巨大的。因此,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臣都是应当受到后世尊重的。
周朝是我国先秦极其重要的朝代,其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华夏民族的形成、对于民生的安定以及国家制度的规范国家疆域的维护等方面,有着很高的的历史地位。
      史不绝书的我毛氏得姓始祖叔郑,曾为王前驱,大会孟津,先入朝歌,纣王授首。因兴周功高,故武王登基之日,叔郑“奉明水”,即双手端着承露盘,里面收集着黎明前收取的明净的露水庄重地敬献给祖宗。显然,无论是谁,在天子登基的场合,无功或者功劳很小的臣子,都是没有这个资格的。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叔郑的资格,已与曹叔振铎、周公旦、毕公高、散宜生、太巅、闳夭、康叔封、召公奭、师尚父等齐名。武王薨,成王立,周公代政,叔郑属于顾命重臣,有《尚书•顾命》和最新的《清华简•保训》为证。从地下发掘出的西周国宝重器和甲骨词句可以知悉,成王封叔郑为伯爵,任职将军靖东国,复任司空筑洛邑。其子孙亦世代辅佐王室,有大功于周。
      两周时期,文化发达,周室出现了采写诗词的专门官员,赞美毛氏之诗出现,为天下传唱。青铜鼎铭文中已经发现。有诗歌赞美一个姓氏,除了证明这个姓氏曾颇得民心和资格尊贵之外,就是以“诗”这种舆论形式,巩固了作为国家重臣的“人望”,使其执政的地位巩固牢靠。
      一篇《毛公鼎》篆文,足可抵得上一篇《尚书》。周室中毛氏的重要作用,于此可见。毛氏与周室共命运,史载周襄王驾崩,毛伯卫奉顷王之命委曲至鲁求金安葬。公元前516年,因支持王子朝执政,毛伯得被逐出王宫,不得已奉王室档案入楚。毛国灭亡,封地没收,子民散居各地。毛伯得是第一个敢于冲破历史上长子嫡传制而拥麾德才兼备者上位的朝臣。虽然他的这一方失败了,但其秉公选贤任能的作为和气魄是可以充分肯定的。
      有关这一时期的资料,主要见于先秦文献,地下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字和青铜器上的大量铭文,还有当代考古界的研究论文等。
2、历代重臣以军事、行政手段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
      在中国历史上,东晋的毛宝,加上之后陈朝的毛喜、五代十国时期蜀国的毛文锡、明朝的毛纪三大名宰相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作的贡献不可低估。
      毛宝,字硕真,荥阳阳武人,东晋名将,在苏峻举兵叛乱士卒不稳的时刻,挺身持节安兵,率众平定叛乱,又阻后赵石虎,不幸为国捐躯。其长子穆之、次子修之,及孙子毛珍、毛璩、毛球、毛璠、毛瑾、毛瑗等,均一代名将名宦。从毛宝到毛璩三世,拥旄开国者四人,被《晋史》称为“将帅之家”,为维护东晋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是为大多江南毛氏的祖先。
      陈朝毛喜,初任中权司马,为当朝提出了一整套安邦定国之策,计十三条,参与军机,决断军政,勤心纳忠,治下有方。升任宰相,又使江东之地农富商裕,欣欣向荣。无论主管中枢,还是地方,均能使生产发展,地方安宁,维护了陈朝的一时兴盛。
      毛文锡,年仅十四岁,就进士及第,后升礼部尚书、判枢密院事,行使宰相职权,参与蜀国大政。履职时节,颁布一系列符合当朝实际的对策,安定了底层社会,赢得了中上层人士的支持,蜀国经济发展,军事强盛,被誉为“天府之国”。毛文锡本人身体力行,政事之余,写诗作词,论事著文,成为一代名家。
      毛纪,进士出身,任礼部尚书期间,在和拢西藏,平定江彬等方面,彰显了自己卓越的才干。升为首辅之后,在劝农减灾安民、秉公救护忠臣、协调人事各项方面,正直不阿,深得官民拥戴。其所留世诗文集类26卷,并一应其他手稿,至今存世。
      这些历代重臣,所处当时权位,被置于举国官民监督之下,而当时各项事务,上有皇帝,下有老臣,稍有不慎,国事有亏不说,个人身家性命不保是很自然的。我毛氏先辈却能于此调和鼎鼐,做到了政出令行事兴,于国于民补益甚大。
二、于经济民生的贡献
      周朝建立,毛氏开祖叔郑即为司空,营建洛邑,古文献资料翔实。在文明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设想主持当时中央王朝首都的市政建设,必然要先拿出一套完整的布局计划和具体建造方案,交天子审核通过之后还得由“监造”者时刻盯着不能违反原有设计出现“走样”事故。由此可以看出,叔郑必是一位伟大的城市规划大师和街道宫室建筑学家。高级房屋的居住有赖于食物的有保证的供应。历史地看,当时的享受者是天子,但是后来者到今天的一般民众,不也是在先祖的那个生活基调上循进的吧?观其毛国失国即毛得奔楚之后二百多年,屁股大一块东周竟分裂成了新的“东周”、“西周”,乃至出现了“东周欲为稻,西周不放水”的可悲的内残局面,哪里谈得上民生?“二周”最终势必被秦一口而吞。
      曹魏重臣毛玠,年轻时为县吏,以能办事闻名。曹操征召为治中从事,即献“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主张和发展方向,意即“表面上尊重皇帝位置,实际上扫除不听曹操号令的各路诸侯”。《三国志•毛玠传》载毛玠说:“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地。兵夫义者胜,守住以财,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后人认为这是一篇比诸葛亮《隆中对》提出还要早的最终被落实了的毛氏《隆中对》。曹操当即全盘采纳,毛玠不断擢升,从东曹掾、典农中将、水军都督、右军师,到尚书仆射等官职,为曹魏集团开创了一个粮食供应充足兵源稳定而“治平尚德行”的良好政治局面。
      我本宗入澧八世祖山甫公,明主即位后对湖广无主之田“诏民认垦”。山甫公即与母舅、生员李滨(字淑先),至大野湖滨,插草为据,占地万亩,东起安邑,西至嘉山,组织群民耕种,时有“八百牛儿耕夜月,三千种子播阳春”之美赞。可见我毛氏先祖深知“民以食为天”的至理,为本区域内的民生立下巨功。天下未安,洪武所部动兵缺粮,山甫等即指仓任其就食。终于助其成为一统。《子良坪毛氏族谱》载,洪武之四王子尤感山甫长子景悠公之德,与为“契友”,欲悠出仕,悠感建文之嫌,以长子颖随上。颖亦以学入仕,后入中枢。《澧纪》、《直隶澧州志》载颖后祀澧乡贤祠。         山甫献粮之事,官无记载,现在推测,应是1368年以后徐达率兵平定先是附于元朝后又依托陈友谅的大武陵一带苗蛮土酋时的事。土酋即平,百姓落业,民生得以改善,后世亦有此番传言。
      约1520年,澧州毛氏颢公后裔毛藩,见于澧州东部巨浸淤堆出水,于是率领子孙乘舟东下,开荒斩草,围湖造田,一连数代,到1608年澧水在观音港改道南行以后,毛氏子弟来此定居者更多,挑土修筑起了毛家台,以此为中心形成了今天九垸乡的中心地带毕陈垸。不久,原居于新洲嘉山以南鲁家坪的毛氏子弟跟步而上,对洞庭西侧淤积地带进行围垦,土地渐至二三十万亩。尽管更多为官家及大户所有,却使不少佃农得以生存发展,曾有人佃田达数百数千亩,虽解放初此类人家多划为佃富农成分,毕竟他们为开发澧州东部垸区生产粮食供给官民生存,写下了重重一笔。
至于更多地方的毛氏,除了农事生产之外,有的在经商、营林、养殖、住建等方面福泽一方,其贡献于民族的历史功德未可限量。
三、于文化建设的贡献
      千百年来地下发掘出或者民间官宦人等传世的青铜器中,为两周毛氏先祖特制的甚多,毛公鼎的政治、文化意义之大,郭沫若说抵得上一篇《尚书》。西周青铜器之类国宝有字的无字的成千上万,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与毛氏系连。毛天哲曾考出数件国宝,上面刻着抒写毛氏先祖事业的诗行精品,这些诗行的文学价值一点也不逊于《诗经》。
      公元前516年毛得等奉周王室档案入楚不久,中国春秋战国之交,中原大地诸子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大多数学者们认为,当是毛得所携王室文献广泛播散民间之后才有的事。稍前天下还安定些,读书人读书的环境也宁静,为何没能出现如此的文化大普及呢?这是因为周室将文献资料限制在一个小圈子的缘故。诸子百家的出现,导致了中国这一个时代的文化大普及和大繁荣。特别是孔丘、孟轲等因有珍贵文献可读而成才,毛得的功绩实在太大。
      秦始皇统一,与秦相李斯及著名法家韩非曾同在荀子门下求学的毛亨首自将孔子修订的《诗经》熟记于心,又完成了他的《毛诗训诂传》。汉朝建立,立即开课讲解《诗经》,再传于毛苌。其他三家所谓传齐、鲁、韩诗者,因资料及宣讲皆不及亨苌二公,遂致泯灭。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被称为“诗国”,亨苌二公的注诗传诗勋业德高千古。
      其后,历代学者,无不从学诗入手,走进文字世界。至隋朝科举取士,到唐代成为诗的世界,又经宋元明清到今日,毛氏诗家词家文学家多如繁星,辰光灿烂。《全唐诗》《全宋词》中大家数以百计,越是后世,文学才人大作更是感人和震撼历史。《三国演义》若非毛宗岗的入理评点,就不会有渗透于整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全民诵读大普及。毛泽东的革命传统诗词,硬是改变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书法、美术、器乐、各类篆刻雕刻及建筑艺术等,在陶冶人的性情,归心家国恢宏先绪垂裕后昆方面,其精蕴决非一言而能道尽。
       文化能够改造世界,文化能够改变世界,我毛氏世世代代,确有高人做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2 21: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氏对中国的历史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2 2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氏对中国的历史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2 22: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思想万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4:10 , Processed in 0.0376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