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圭传略》(六十六) 作者 李德若 再次正家风,李如圭深知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风尚。家风的好坏,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有着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五千年来,我们老祖先在生活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人生准则,道德伦理,处事学问。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公、廉、耻十个字来引导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家风。前辈们的一代一代的实践继承,发扬光大,孕育出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前赴后继,欲血奋战,才有中华民族的不断崛起。要继续繁荣昌盛,兴旺发达,需要家风好,社风正、国风优。国风优是家风好的体现,所以自家以“祖训家规”,“弘济艰难”为准则,照镜子。教化子孙们“迎难而上”“见难就帮”“遇难勇为”“化难为顺”“克难取胜”的良好风气,一代一代的继承发扬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致仕归籍,虽年高六十有三,看到左邻右舍,家境贫寒学子无法上学,便在自家办起夜校,收集了十来个学生实行义务教学,不取分文,还供书本、纸、笔……受他的模范影响,其子孙们的表现如下: 长子,李献阳,字惟忠,以郡学优授例贡。选为光禄寺掌醢署监事,任时,宦官縻肉帑,献阳抗言裁省,是岁减十六万银。未几,归田耕耘。荆南守道刘公见峰,聘首次编修《嘉靖澧州志》其文以传。 次子,辅阳,字惟正,以郡优学授例贡。性廉静,父在朝,不受官,辄闭门为学,国人称其有“李伯坚遗风”。 三子,承阳,字惟礼,郡学优授廩生。官南京中军都督府都事。 四子,启阳,字惟义,官宝应主薄。 义子,习三,庠生,州吏目。 孙女,辅阳公女,适监生鲁自谊,年仅十九岁,谊即辞世,失夫守贞,受朝廷旌表。 李如圭在丁优,治疾,致仕归籍的时间里,一个朝廷高官,舍弃自己的所有,家居茅茨土垣,食粗茶淡饭,衣麻纱粗布,行不车马。而不忘乡愁,不忘故土做好事、善事,尽赤子之心,感动了高官,州、县、乡绅、贤士、大户,带动了周边一群好人、善人捐资、义工主建书院,使学子就近苦读,人才层出;修桥梁,使州人路畅通衢,经济活跃;造祠庙,使天下士庶效法楷模,坚定信仰;救民扶贫,使前途迷茫的人,起死回生,焕发精神;办夜校,使困入深渊的苦童如鱼得水,欲跳龙门。免澧州丝绢三十年,救州人出水火,发展了经济。他的品性使州人理智,他的人格使州人向上,他的风尚使州人文明,他在历史长河中传颂,在史册中生辉,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消亡。可那些挤他,妒他、劾他、要罢他的人又如何呢? 挤他,取而代之的户部尚书王杲,从州官、漕运总都,仓场总督,贪得无厌。尚书两年,金库粮仓将如圭积攒掏空。东窗事发,入狱后,判戍边,死雷州戍所。
妒他,首辅大学士翟銮,嘉靖二十一年任首辅,为报复,妒罢李如圭户部尚书,嘉靖帝不勘圭,致仕回籍。严嵩入阁,恶銮,不能容。嘉 靖二十三年(1544)年八月甲午,劾乡试廷试銮二子,汝俭、汝孝同中进士,舞弊。廷试主考江汝壁,乡试主考秦鸣夏,下诏狱,仗六十。褫其官。二子罢进士衔。翟銮罢官回家,三年卒于家。 劾他,吏科给事中周怡,嘉靖二十二年六月,狂妄上疏,帝怒,召责其谤讪,杖之阙下,锢诏狱。 要罢他,礼部尚书兼大学士严嵩,集投机取巧,狡诈,谄媚之能事。杀害首辅大臣夏言,残害忠良,罢黜异己,全换私人。秉政二十年,父子弄权,朝廷上下只知有严嵩。官吏行贿,受贿不拒,儿子勾结倭盗,倒卖皇粮,引狼入室,外患内空。朝廷自此走上衰败,幸得夏言举荐贤者徐阶,徐阶荐张居正、邹应龙等,将其子严世藩纯之伏法,没家共没黄金三万余两,白银二百余万两,其他珍宝服饰、古玩、值数百万余两,是明朝最大的贪官,最大的奸臣贼子。被流放,不耻于人类狗屎,乞饭饿死在路途,遗臭千古罪人。 李如圭致仕归籍年余,随他一辈子的师兄益友文达先生病逝于他家,一家人风光送他上山。从此少了一个情笃谊深,伴他事业有成的手足兄弟,圭悲痛万分。他待夫人相敬如宾客,梁夫人更是举案齐眉,常陪伴他放情丘壑,纵歌湖畔,对联和韵,泼墨涂鸦,或躬耕于小园,浇花种菜,忙闲默契,琴瑟和谐。也常与夫人梁月娥上惟武、文达师兄坟台斟酒、烧香钱、攀谈。他与儿孙们平等相伴,融会共处,谈今博古,辩论讨研,不强加于人,以身作则,忠国治家,决策规矩,不以长者自居,谆训善导,平易近人。李如圭六十五岁的那年一天,他带着十五、六岁的孙儿李应谦在澧水河畔的仙眠洲上研讨学问和游玩,他们看到那逶迤的彭关山脉树木郁郁葱葱,绿液欲滴;碧蓝色的澧水河面上樯棹竞渡,鹜鹭翻飞,鱼虾争跃,水天一色;仙眠洲上靓女嬉游,顽童打闹,翁妪坐憩,爷孙谈天,牛羊斗角,蜂蝶夺蕊,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爷孙俩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