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28|回复: 1

红色常德五:红色摇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4 09: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瓣心雨 于 2016-1-4 09:21 编辑

红色常德五:红色摇篮

    (一)省立二师——革命大潮中的红色师范
    常德各地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起源于五四运动以后。常德省立二师和桃源省立二女师,是常德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风气最浓的地方。五四运动前,省立二师就有一些学生公开、半公开式秘密传阅进步书刊,谈论国家大事,思想很活跃。他们当时学习的进步书籍和马克思主义刊物,主要是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谢觉哉主编的《湖南通俗日报》、李抱一、龙兼公主编的湖南《大公报》等报刊和《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讨论集》、《唯物史观浅说》、《共产主义ABC》、《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等通俗小册子。他们在比较隐蔽的情况下,不拘形式地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许多学生以博学马克思主义书刊为荣耀。1922年春,以蒋希清、严正谊、姜见善、丁勒生、汪德基、曾亮、左天锡等学习积极分子为主,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这是湘西北第一个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组织。
    这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非常热情,他们采取多种形式传播:一是传递进步书刊,交流阅读心得;二是举办校内墙报;三是帮助附近学校建立学习组织;四是街头地头演说;五是开展思想大辩论。有一次贺龙听了二女师学生们的辩论后说:“我是从枪杆子爬出来的,是个直筒筒,我认为还是共产主义理论对头!”这也是贺龙第一次接触共产主义概念。
    二师不少学生这个时期接受进步思想,后来出现了一大批爱国者、革命家、学者,如林伯渠、粟裕、滕代远、廖汉生、李蚀尘、辛树帜、翦伯赞、卓炯等。
    (二)省立第二女子师范——湘西北妇女革命摇篮
    1912年,由宋教仁定址在桃源县创办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由湖南省教育司直接掌管,向绥宁、通道、龙山、古丈、常德、澧县等29县定额招生。1912年至1922年每年招生一个班60人,1922年至1926年每年招生两个班120人,学制开始为5年,1923年改为6年。学校免收学杂费、食宿费,发给统一服装。学生毕业后,由政府统一分配回县从事小学教育工作。
    省二女师的创办,为女子走出家庭,进入学校,走向社会,提供了一块坚实的阵地。陈敏文、张祺等进步知识分子,先后来校任教,向学生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思想,反对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同时,各种新思想、新思潮不断涌入学校。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五四爱国运动、工农革命运动和反抗蒋介石的武装斗争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二女师成为湘西北妇女革命的摇篮。从这所学校走出的王一知、王剑虹、丁玲等学生先后投奔上海党组织,王剑虹与党的领导人瞿秋白结为夫妻,王一知与党的著名工运领袖张太雷结婚,丁玲成为左翼革命文学阵线骨干。龙阳的朱家瑛,常德的欧阳熙、欧阳芙华、周紫玉,大庸的胡希昭,保靖的彭衡、陈敏贤,凤凰的田玉英,麻阳的田湘,芷江的龙承惠、龙承德……不胜枚举,都在当地,特别是对妇女传播革命思想,并投身革命实践,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组织领导者,在各地党史、革命史中,都占有一席地位。
    (三)澧州政治讲习所——南昌起义贺龙部骨干的培训基地
    1926年8月,贺龙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中共湖南区委组织的北伐军左翼宣传队,自长沙抵达常德。这支宣传队由周逸群、贺声洋、杨杰卿、袁国平等30多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初次见面后,贺龙就再三要求周逸群留在他部队工作,经请示上级党组织同意,周逸群就在贺师担任政治部主任,从此,一直随贺龙南征北战,直到牺牲。周逸群留下后,向贺龙提出了开办政治讲习所的建议,以培养干部,改造部队,贺龙完全同意。结果周逸群只用大半月时间就招收学员3000名,贺龙十分赞赏:“过去军阀招兵,一靠钱,二靠绳,我们招兵讲革命道理……政治工作太重要了。”
    9月20日,新学员在常德集中后开赴澧县,几天后,讲习所正式开学,所址设在县城文庙。在讲习所,每天6小时政治、军事课,每周两次大演讲,每周一至二次民主生活会,检查军人风纪,业余时间开展文娱活动。由于鄂西战争紧张,讲习所在11月底暂停训练,于1927年3月正式结业,先后培训了2000多人。
    澧州政治讲习所虽然时间短,其历史功绩却不小。首先是为贺龙师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基层军官和骨干,使该师能得到真正改造,最终成为南昌起义主力部队。其次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随后贺龙师在宜昌战斗、河南战役中,一路过关斩将,捷报频传,战斗队伍也不断扩大到2万余人,在1927年6月扩编为第二十军。此外,讲习所的开办也促进了常德地区的工农革命运动和党、团组织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抓军队建设提供了具体的、宝贵的经验。
    (四)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苏区之一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两省边界地区,包括洪湖、常澧、襄宜、巴兴等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等开辟的根据地。1928年,贺龙、周逸群、邓中夏、段德昌、贺锦斋在湘鄂边领导进行游击战争,并开辟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此后于1930年开创了洪湖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7月两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从此,湘鄂边、洪湖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革命委员会机关,红军发展到3万余人,5万地方武装,地域扩大到58个县。1932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退出根据地,这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苏区之一,也被迫放弃。
    这块土地上,不仅有周逸群、贺锦斋、贺英、段德昌等无数英烈长眠;也哺育了元帅贺龙,上将贺炳炎,中将廖汉生、王尚荣、成均、顿星云、黄新廷、杨秀山和30多位少将;不仅烙下彭德怀、许光达、谢觉哉、关向应、帅孟奇、何长工、蹇先任等一批革命家的深深足迹,而且留有毛泽东、董必武等领袖的履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4 09: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4 06:52 , Processed in 0.0311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