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0-10-10 14:18 编辑
汉寿县委党校恢复的前后
[size=29.3333px] 汉寿县老干部网宣协会 粟绪华
党校是一级党委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场所,是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培养教育干部的学校。它的宗旨是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头脑,实践党的纲领和章程,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规模作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汉寿县委党校在过去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中,曾为发展壮大党的基层组织,培养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冲击,经历了停办、以“五七”干校代替,直到恢复的过程。 一、内调受命。1967年10月,我从西南边陲的四川得荣县调回到富庶的汉寿,由雪域高原的康巴来到了洞庭湖之滨的鱼米之乡。满怀建设家乡的激情和喜悦,归心似箭,忘却了长途跋山涉水的疲劳,走进了县委组织部大楼报到。组织部的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嘘寒问暖,告诉我先在家里休息七天再来。我如期到达组织部,由县委领导谈话,分配我到县革委“五七”干校工作,尽管对这个单位和工作心中感到陌生,但我一生“以服从为天职”的组织观念,迫使我“服从组织决定”。同时亦考虑到组织上是在我的人事档案内,文革前有过在县委党校工作的经历,所以才这样决定。 我独自来到西竺山“五七”干校报到,向学校负责人袁序巧同志递交了我调入的所有手续,如行政、组织、工资、主副食供应等介绍信,老袁向我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办学的宗旨与任务,就此我开始熟悉环境、人员及工作。 二、文革后期的“五七”干校。“五七”干校,是文革的产物,曾在文化大革命中,扮演过不光彩的角色,是当时造反派惩罚和残害革命干部的场所。1971年10月4日,新建立的县委决定,将汉寿县“五七”干校,改名为县革委“五七”干校,校址由清水坝迁往西竺山。1973年5月,“三支两军”人员陆续撤离,老干部先后推选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逐渐恢复工作。西竺山“五七”干校自搬迁后,上级拨款8万元,经过定时干校同志四年的努力,在冠冢遍野、荒山草地之上,新建起了初具规模的干校学校。拥有二十余亩校址和生产基地,有教职工7人,200余米长的围墙,可供200余人生活的厨房、食堂一栋,新建了一栋二层楼约2000平米的学员宿舍,新挖掘了地下水井,还建有水塔、传达室、厕所、浴室及养猪、养鸡场等。 1975年11月13日,县委以汉组发(75)57号文件,任命我为“五七”干校校长,此时,我正准备带领县农业学大寨洲口工作队全体人员,赴洲口公社搞中心工作。我在干校和党校工作达四年多,其中约两年在农村搞党的中心工作,两年多在县党校恢复的前后主持工作,因此,我也是这时期“五七”干校结束,党校恢复的见证人。据查有关资料称,自县“五七”干校迁移到西竺山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惩罚干部的错误办学方针,以学习政治理论和党建理论及政策时事为主,辅之搞一些建校的劳动,一手抓学校的建设,一手抓干部的培训。几年间,共办各类学习班23期,训练各级干部1959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共办学习班5期,培训干部400多人其中一个有乡干部和财贸系统的干部参加,时间三个月的学习班,一边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一边搞建校劳动。由在校蹲点的时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蒋祖发带队,抽调30多位较年轻体壮的学员,为党校新建电力照明、自来水设施,从周文庙抬水泥电杆到西竺山,运送输电电线和变压器,竖立电杆,安装自来水管,干得热火朝天。把城内的电源牵引到了党校,结束了党校点煤油灯和吃井水的历史。同时,给学校附近的单位和群众也带去了光明,收到了当地干群的称赞。 三、党校的恢复。1976年10月,打倒了“王、张、江、姚”四人帮的反革命集团后,党中央从思想战线拨乱反正,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由上至下地恢复了各级党校。1977年3月8日,县委以正式文件恢复汉寿县委党校,四月底,我受组织的派遣,随同县委分管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和宣传部负责人,参加了省委党校“第一期县干读书班”,学习了两个月。此时,县党校虽然挂牌,可“五七”干校也还存在,就以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实际以党校的名义行使职责,完成训练党的基层干部和骨干的任务。1978年我下乡搞中心工作,袁序巧同志调组织部任职,从宣传部调来刘平正同志任党校副校长。不久,刘即调往常德地委办公室工作,这年的10月,我完成了下乡任务后,回党校主持工作。为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建设,县委于1979年3月,以汉发(79)41号文件,任命时任县委书记的周立民兼任党校校长,组织部副部长袁序巧兼任副校长,主持党校工作的副校长由我担任,还有一位负责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刘凡庭。继而在4月13日,根据国务院(1979)40号文件精神,县委决定,撤销县“五七”干校,从此,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五七”干校历史。 1977年3月30日,党校恢复后的第一期党员干部学习班,100多人聚集于党校大会议室,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被邀出席了开学典礼,县委主要领导作了报告。从此,开启了党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三年间共办各类学习班二十一期(77年4期、78年11期、79年6期),训练各类干部进2000人。为加强党校的自身建设,提高教学水准,县领导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了大的支持。增加了学校的行政编制,调来了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建立了教研组,调整和增强了后勤管理人员。同时,还新修了一栋教学楼、学员宿舍综合楼,学员食堂和职工宿舍。图书馆也开始建立,教学设备亦逐渐购置。 每年年初,根据党和国家的政治任务及县委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的拟出训练基层干部的计划,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向党校提出培训本系统党员干部的方案,提请组织部审批实施。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这些重大课题,在学习班开展了真理标准的讨论。用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原著,进一步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精髓实事求是。引导学员把以“阶级斗争为刚”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阶级建设上来。为了清除“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组织学员利用大小会,深揭狠批他们政治上以“左”为荣,经济上以“穷”为荣,思想上以“粗”为荣的错误观点。与此同时,学习了党建理论、哲学和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以及人口规律,工业企业管理等。在毛选五卷出版时,举办了多期读书学习班,重点辅导学习了毛主席《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论据。为加强党对学习班的领导,每期办班都建立了有组织部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临时党委,各中队建立党支部,班建立党小组。为解决党校老师的不足,除理论课由学校负责人和专职教师授课外,还聘请了宣传部领导和理论教员,资坤利、康礼成、何英满(后为师大副主任)等同志授课。部门以班代会的课程由单位领导讲解,如讲社会主义人口理论,就由时任计生委副主任的胡冬英同志担任。在办知青学习班时,为提高学员的写作能力,请来了在县委办公室工作的孙载夫同志(后任省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撰写文章的方式方法等。 党校在教学方法上,当时采用了“五个结合”。即:“学原著与重点辅导”、“授课与小组讨论”、“学政治理论与政治形势”、“小组提问题与校部梳理解答”、“脑力与适当的体力劳动”。每次办班前根据所教学的内容,都给学员印发了大量的参考辅导资料。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能者为师,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做到不抓小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以理服人,尽一切努力把学员中的各种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学员学习后一般都认为理论上的知识有了一定提高,回到工作岗位均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1979年12月,我调离党校,到卫生局任职,由彭孟芝(后调任常德市委副书记)同志接替了我的工作。那个时期的党风、政风、民风都很好,干部中的学习空气很浓,单位和部门所定制的学习制度,且坚定尚好,大多数干部职工都很关心政治和时事,热爱学习,这是我有着亲身的体验,也是值得我怀念的啊!今日,我访问了前期建校重病中的袁序巧同志,他以怀念过去艰苦创业,赞誉改革,吟了一首《七言诗》,来结束我的文章。 原本城西一荒原,野坟杂草布满山。 白天少有人行踪,晚上常见鬼火源。 我们受命建干校,旧貌开始变新颜。 纵横大街相交会,车水马龙市中间。
(注:原稿作于2008年4月,曾被四川《德荣县文史资料》第二期刊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