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林清 于 2020-10-16 10:59 编辑
浅谈如何防治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及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万物土中生”,人类95%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土壤,人体需要的25种元素来源于土壤;地球上形成一厘米厚土壤平均需要178年,土壤极其珍贵。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和农业耕种方式的改变,致使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土壤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一、土壤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1、土壤中的三类污染物及其来源:⑴有机污染物,主要有苯类物质、三氯乙烯、多环芳烃、有机农药类;⑵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及其氧化物、酸、碱、硫化物、盐类;⑶生物污染物,有多种细菌、寄生虫卵及病毒。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耕种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农用地膜、污水灌溉、秸秆焚烧;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以下称“三废”);还有人畜粪便、病畜尸体、生活垃圾、污水、医院废水和汽车尾气,等等。 2、土壤污染的主要危害:一是化肥、农药残留于土壤,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土壤酸化板结,耕地退化,肥力下降,作物减产;二是农产品污染物超标,品质下降,人类长期食用可能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三是引起周边的空气和水质变坏,污染人居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二、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建议 ㈠全力搞好农业面源土壤污染防治。根据调查,我县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非常普遍,现在农民种田基本不用农家肥,致使庄稼对化学肥料产生依赖性。城郊菜农种菜,为使蔬菜生长快、产量高,全都使用氮肥。作物生长靠化肥,防治病虫靠农药,大量化肥、农药残留造成土壤污染。为确保农业耕地永续利用和公众食物安全,必须认真搞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1、标准化施用化肥、农药。一要合理施肥,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农业生产中要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按照作物生长需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尽量减少化肥使用量。施用化肥要调配好氮、磷、钾肥的比列,使这些元素利于作物的吸收,减少其在土壤中的残留。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施用沼气发酵等沤制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作物高产、安全。二要采用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农技部门要进行技术培训,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灭蚊灯、防虫网等传统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2、严控农用地膜污染。推广使用可降解生物农用地膜及耐使用、耐腐蚀、抗拉力地膜。地膜使用完后要及时回收,对历年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要尽量耙捡干净,以便提高土壤的通气性。耙捡回收的地膜要送到废品收购点处理,不能就地焚烧污染空气。3、发展沼气,消除畜禽粪便污染。利用沼气发酵技术处理消化畜禽粪便,既可将畜禽养殖废弃物变为清洁能源,为农田提供高效有机肥,又可消除污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一举两得。 ㈡科学防治工农业复合区土壤污染。我县西部山区工矿企业较多,有些矿区生产时间长达一、二百年,厂矿排放的“三废”含有大量重金属等污染物,对当地农田、河流污染很大,需要采用科学办法进行防治。第一,通过改变耕作方式减轻污染。对污染严重的地块,要采取水旱轮作、作物轮种、选种抗污染作物和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等办法减轻污染。第二,采用农艺修复措施改良土壤。通过增施有机肥、深耕土地、调节土壤酸碱度(PH值)、通气度(Eh)等办法,实现对污染物所处环境介质的调控。第三,加强田间管理,提高防污效果。镉、铅、汞、砷等物质属于强致癌物,耕种过程中应尽力避免其污染农作物。①土壤淹水能降低作物籽粒中镉、铅含量,在水稻开花前后三周田面要保持2-3公分水层,降低水稻对镉、铅的吸收;②在田中适当掺撒石灰调整土壤酸碱度,使土壤PH值达到6.5以上,水稻吸镉量会大大减少;③在田中施用高度腐熟的猪、牛粪,保持土壤疏松通气可降低作物对重金属和砷的吸收。 ㈢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我县是个农业大县,也是个土壤污染比较严重的县,解决全县土壤污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办好。首先,全县上下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共同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其次,依法管理农用土地。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既要防止农田污染,也要防止随意改变农田用途,造成耕地流失。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保护耕地意识。要利用新闻媒体、农村有线广播等宣传手段进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促使大家自觉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常德市生态环境局澧县分局老科协分会 刘林清 2020年9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