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0-12-8 15:23 编辑
【名作欣赏】(2) 郑愁予:《错误》 《错误》诗意画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他的名字来源于辛弃疾著名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1933年郑愁予生于山东济南,台湾中兴大学毕业,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郑愁予的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他的诗婉约如李商隐,豪放似李白,诗的意象多变,温柔华美,又自成风格,处处透着古典韵味。 《错误》这首诗的主角是以郑愁予的母亲为原型,该诗源自童年的逃难经历。1948年12月,他来到到江南的一个村落,这里唤起了他有关炮车,有关战马的马蹄声的回忆,他把这些回忆艺术化,写成了《错误》。 《错误》最大的特点是叙事、画面的象征化以及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从第一节开始,在一个叙事的语境中, 季节、容颜、莲花就共同型塑出这些词语的象征意味。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这句诗十四字却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它对“容颜”这个中心词的前后修饰,使简单的借代获得了微妙的情景性和独特的心理内涵;它又采用了将叙事情景象征化的方式,使诗歌言简意丰,富于诗性的密度。 诗歌第二节相对于第一节同样是一个转折——叙事视角的转换。第一节的镜头对准“我”——打江南走过的“游子”;第二节的镜头则对准着上面“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工笔细描,一唱三叹地推进到这个等待中人枯寂的内心。这一节全用比喻,不同的喻体都指向于相同的本体——“你的心”,在喻体的暗示中企图将闺中等待女子的心理具象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全用情景化的比喻:“东风不来”暗示静寂,“柳絮不飞”正是一幅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的情状,“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更是凸显等待者内心的封闭(小城)和寂寥。这种以画面、情景来外化内心的方式接下来得到反复、强化,但又有些微不同。“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让人联想起以下的画面:天边一轮将落的夕阳(向晚),脚下是狭长冷清小巷中的青石板路。同样采用形象的画面外化内心,这个画面的意味却隐藏更深,因此也更加隽永。 第三节又是一转,镜头重新聚焦在“我”身上,但却又进入了“我”的内心: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只是过客。这里迅速地引起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马蹄是美丽的,却又是错误。显然,第二句正是对第一句的回答。而这种回答又必须回归到“等待者”的心理感受中才能得到解释:因为马蹄声引起了等待者的期盼,让她错以为是归人;但是这马蹄声却是过客带来的,所以,这女子必然又重新陷入更深的失落中去。 全诗的情感脉络因此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设想这样的场景:闺中女子枯寂的等待中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这声音像曾经有过的无数次一样,引起了她的满心期盼,她听着这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却又越来越远,她终于明白:这不是一个归人,只是一个过客。她又一次体会了“过尽千帆皆不是”的煎熬,仿佛让人看见这个女子期盼时迅速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凝神侧耳倾听,多么像一朵莲花的绽开;又仿佛看见她在马蹄声远去之后失望地、颓然地重新坐到椅子上,像一朵莲花的花瓣在风中凋零。
我阅读郑先生名作《错误》有更亲切的感觉,因为1993年3月我调市文联,奉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常德市委、市政府在桃花源举办的国际丁玲文学研究会期间,负责参会贵宾的接待任务。郑先生于会前三天就到了长沙,我到黄花机场接机,并且陪同他游览张家界;大会期间,我又在开幕式举办后,邀省作协主席李元洛一起陪同诗人游览桃花源桃花山,两位先生老友重逢,沿途兴致勃勃,谈诗论文;我只是学生,听众,受益匪浅。大会结束,我送郑先生和其他贵宾到湘江宾馆才分手道别。李元洛主席和我的堂兄应雨田(湖南文理学院教授)是北师大同学,当时他的著作《吹箫说剑》即将出版,老师热心提携后学,拨冗为我的著作《桃源佳致》赐稿。眨眼过去27年了,借此机会,对两位老师表示我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