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46|回复: 9

傅衣均回忆录《风雨人生路》(一)纯朴童年(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3 12: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毛自银 于 2016-2-23 12:13 编辑

傅衣均回忆录《风雨人生路》

(一)纯朴童年(下)

      光阴似闪电,时光如流水。形势变化突飞猛进,就全国范围说,仅仅两个来月就由高级社转为人民公社了。东风吹,战鼓擂。1958年9月12日,我和同学们手举小红旗,来到现在行政区划属于澧南镇的大堰村小地名鸡公垱那儿的一块大田里,只见龙腾狮舞、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一阵鞭炮声过后,主持大会的同志宣布:“澧县红旗人民公社成立了!”当时“红旗人民公社”是澧县成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范围包括今天澧南镇、道河乡、张公庙镇滟洲、盘山村、澧阳镇襄阳、澹阳村,一万多户、三万多人,6—7万亩土地,1959年改称“澧南人民公社”,1961年4月份又再分为澧南和道河两个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一大二公”,其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那时候,上层开始几步走得太匆忙,基层一些积极分子又没有组织群众进行正常的集体生产和妥善安排群众一日三餐生活的经验。结果事与愿违。好些时候,我看到陈家湾的张克正老人拿着粉笔,在每家每户的风车、水车、犁耙等大型农具上写着:“家有农具属于全社集体所有”。不少农户把没有做记号的小型农具、柜子悄悄运出去卖掉,有的干脆打烂当柴烧了。
      1958年农业大丰收,粮食、红薯到处成堆。我们湾子150亩水田,产稻谷9万多斤、亩产超过600斤,这在以后的十年里,都没有超过这个数字。那时,我年纪还小,只看到到处——墙上、水库堤上、田墈上、山坡上写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万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标语口号。(注:1958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的”三面红旗”,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公社化,农村办起了公共食堂,农民集中餐宿,集体安排出工劳动。办食堂开始,粮食比较充裕,也算够吃。但是到第二年年中时,粮食紧缺现象顿现,这年下半年,由于干旱严重,早稻歉收晚稻失收,食堂蒸的钵子里放米减少,到1960年发生了男正劳力每钵放米才4两、3两甚至更少的现象。大队、生产队负责人多吃多占现象随处可闻。上级开始指导群众寻找“代食品”自救。到往后群众主要靠在自己的食堂蒸钵里加苦菜干末、萝卜菜干末、红薯末蒸熟当饭吃。我的母亲本来身体状况就差,作为家庭生活的安排者,在那个艰难的日子里,既要顾及大人,又要照料小孩,出集体工每天上午下午都有一小段大约半个钟头的“歇会”即工间休息时间,母亲就随手拽些在田头地边、大堤上、山坡上、到处生长能吃的“苦菜”、“鹅儿肠”、“地牯牛”、“车前草”、“麦蒿子”等野菜和烧过火土的粪塌上生长的小萝卜菜苗、红花子苗、兰花子苗之类,回去在饭盆里剁碎,在堰塘里淘清水之后,放在全家安排在食堂的钵子里,像麦蒿子老萝卜叶子实在太苦,则先剁碎,在锅里煮一会儿后,到清水里淘掉苦味,淘清水了再端到食堂去,然后由食堂炊事员给放入应系的那几两米,以便让我们在吃饭时吃得饱些。母亲是大人小孩睡了之后还在为我们的生活忙碌着。她是我们家睡眠最少的人。由于解放前的苦劳以及这几年睡眠太少的“积累”,散食堂后几年母亲就深陷沉疴常年卧病在床了。
      1958年9月公社化开始办食堂,到1961年4月食堂解散下户,这段日子群众称之为“搞食堂的时候”、“搞跃进的时候”,“过苦日子的时候”。灾难来临,人民政府中众多干部深入群众,回过神来果断决定食堂解散,对不少饿病群众弄到县城集中救治,在农村实行半日制劳动,指导群众“借田”生产度荒,战胜了因荒唐地一呼啦办“食堂”和天灾带给人们的种种困难。
      1961年,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开始“五定大包干”,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给每户划出一定自留地,所有产出归己。1962年全面完成。乡村文艺活动恢复,湖区坪区还给当地农户放假让其到山区砍柴方便他们一日三餐生活之用。农村经济开始全面好转。实事求是地说,散食堂后,上中层领导审视了自己这几年的严重过失,党的政策做了重大调整,干部的作风大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大大提高了,给国家的贡献也增加了。不久,学习文化(主要是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和他的语录的形式)、科学种田、发展电力,部分地方田园化、逐步走向农业机械化的做法也一步步来到了基层。
      大跃进时关于教育的口号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党的中心工作和社会活动是牢牢联系在一起的,小学教育也是如此。小学生也一样。我们彭坪三所小学集中到了鹿山大队,借用农户住房做教室、寝室。一呼啦贪大集中办学的时间也不长,仅一个学期就“各归原位”哪来哪去了。眨眼间,我的四年小学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完了。1959年,我考上了大岩完小(当时属于澧南公社,1961年4月改名道河公社),在那里,我度过了两年紧张的学习生活,经历了艰苦的劳动锻炼。
      道河公社大岩完小原是“张家祠堂”,座落于高堰村湖水堰东南角。大跃进时期,新添了几栋房子,成为一所中心完全小学。从1958年到1970年,造就了不少精英人才。1970年大岩完小迁址大岩厂雁门山天子湾,办起了中学,还兴过十二届高中。1959年,我在大岩完小寄宿读书,担任少先队大队长职务,跟随老师参加过农村扫盲工作。围绕党的中心编一些文艺节目下队搞宣传。农忙季节,支援生产。1960年春插,我为高年级同学送饭,从学校到磨子坪中间的高堰,雨天泥泞小路又远又滑,挑得我满头大汗浑身湿淋淋,棉袄脱下无法带走,只好放在大路边。送完饭转身回学校时,棉衣已经被别人拿走,冻得我浑身发抖。工友金伯特地帮我找来一件衣服御寒。这不过是我读书支农经历中的一点回忆吧!为了支援农业,我们那一届原只招两个班,中途凡年龄超过14岁的要下放,毕业时只剩一个班。那时,每逢寒暑假,我都参加了留校劳动,养猪、养羊、种菜,跟公社的下属单位打勤杂,有时还做一些简单的文笔工作。
      1959年4月18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主席辞去国家主席职务,仍是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
      1959年3月党中央的郑州会议,内容是坚决反对、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
      上述情况,根据政府文件和网络上的资料,全国上下,现在都已清楚,实际工作中,在中央是毛主席最先警示和发现这些问题,并且首先大力纠正这些问题的。在《毛泽东文集》中,从1958年下半年到1961年他老人家在这个方面纠正“左”的错误的文章达27篇。
      1959年7月2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庐山召开,8月2日又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反右倾机会主义,批“彭、黄、张、周”,由纠“左”急转为反“右倾”。
       1961年,我高小毕业,那一届,由于老师的辛勤教学,同学们的努力学习,大岩完小在全县统考中位居前三名。我和十多名同学考入澧县一中读初中。
      澧县一中,设立在津市皇姑山麓,坐北朝南。旧时系大卢家村范围,原来是湖南省立第四职业学校,简称“四职”。国民党统治时就建起了的,那时面向全省招生,中专级别。主要是面向洞庭湖平原农村教授农业科技。校内还设有几个大专级别的“高职”班,故又称“高农”。大约1948年起称“津市农校”,50年代中期迁常德改称“常德农校”,林业专业并入中南林校,蚕桑专业并入长沙农校,“高职”并入湖南农学院。解放前校内有许多进步师生就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为澧县和津市的人民解放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我们入学时,改“澧县一中”还没几年,有初中班高中班各十几个,每班五六十人,学生总数2000人上下,初中主要面向澧县县内招生,高中主要面向原澧水流域各县招生,也有长沙和常德的,还有湖北的。1961年底以前,高中学生全部从原籍把户口转进学校,其生活待遇与城里人一致。校本部300亩,农场[主要是稻田、棉田(解放后在澧县今之张公庙镇建湖南省棉花试验站,据说就脱胎于“高农”)、烟草田(据一些老革命讲原来是准备在津市建卷烟厂的)150亩;果林50亩;山场300亩,植有蚕桑[用于养蚕缫丝纺织教研,官垸鸡母洲有分所,县城有省蚕站,津市有缫丝厂]、油茶[食用]、枳壳[用于制药和作柑橘类砧木,校本部有几块园艺圃就是特地密植百十米枳壳树作篱笆的]、黄花[食用]、红花、杜仲、丹参、黄连、川芎、白芷、连翘[后面的都是高农时种的药用植物]等,与津市一中隔一个面积在200来亩水面的汤家湖[主要服务高农渔业教研]而相望。教学楼、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农艺馆、大会堂、师生宿舍等建筑很宏伟,给人一种既大气又素雅的感受,这在当时是全省一流的学校。1977年下半年,学校又迁到澧县县城,和二中合并。一中校舍划入“湘澧盐矿”,成为他们的办公区、技术试验区、家属宿舍区及盐矿子弟学校,部分地块划入津市人民医院,部分地块成为津市通往常德等地的公路路面和津市市民住宅区。1985年后,盐矿出让办公区连同建筑成为湖南省包装学校,1990年后改称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后该院迁长沙,校址建筑由津市管领。
      澧县一中,花园式的学校,有花一般的少年。啊!澧县一中,我的梦想。那时,我不知什么叫“情窦初开”,不知“花花世界”为何物。在我们班里,有一位我看惯了的同学,她叫N,N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一张秀气的脸庞。她常在我脑海里晃动。我是班委,N也是一位班委,我们经常在一起开班委会,也常常交流作业,相互学习。我们常常打个照面,不由自主的对面一笑……啊!我想起来了,我和N还有一次旅游,那是54年前的事了:

       记九九重阳远足

      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今天下午两点钟,一阵急促的铃声后,全校师生一千多人,在大操坪集合。肖老师宣布了重阳远足的路线,纪律。一声哨响,学校运动队员在前,远足的大队伍就出发了。
      一路上,我们的队伍经过芦家峪,同学们歌声嘹亮,惊动了正在田野里割稻谷和摘棉花的社员,他们放下手中的活儿,为我们拍手鼓掌,齐声欢呼:“祖国的花朵来了!”我和N相隔只有数米远的距离,我们的队伍像一条巨龙,不一会儿就钻进了山肚里。
      来到半山涧的“古大同”,只见古树参天,一座气萧阴森的古殿呈现在眼前,有诗为证:“我等三人进大宫,如来古神坐当中。八大金刚排两旁,大鹏金翅绕上空。”我和N等绕古殿一圈,继续前进,不一会,来到了“中武当”。相传这是为纪念三国英雄关羽所修,寺内还有一块大磨石。据说关羽还在这块石头上磨过战刀。
      走出“中武当”,站在山顶,俯瞰澧阳平原,广阔的田野上,棉花白如雪,稻谷黄似金。社员们正在争先恐后的劳动,远处传来阵阵歌声。
      山脚下的澧水,河水涛涛,流入洞庭。河中上下来往的帆船,百舸争流,货运畅通。啊!澧水河啊!我的母亲河!我的家乡。

       这篇日记,至今54年了,此处献拙,未必一字不漏。它曾经在校刊上发表,在全校学生中传观,也得到了N的赞赏。
       1960年7月5日,中央工作会议提出“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0年8月,中央要求各地肃清“五风”(“共产风”、“强迫命令风”、“浮夸风”、“特殊化风”、“瞎指挥风”,俗称“黑五风”)。1961年4月,上级开始组织“退赔”,就是把公社化开始从各家各户收去的“充公”的家具农具统统返还给群众。5月21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农村60条”,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核算单位到生产队,公共食堂在全国各地完全解散。刘少奇同志曾说:“过去三年的粮食分别比1958年减产40%,既有天灾又有人为。”全国各地出现了定产到田,责任到人,借田生产度荒,休养生息的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2: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傅衣均回忆录《风雨人生路》(一)纯朴童年(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3 15: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期我也经历过!历历在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20: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将军 发表于 2016-2-23 15:01
这个时期我也经历过!历历在目!

我代作者感谢上将军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4 10: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候能吃饱就非常幸福了,和我们现在简直没法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2: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付蝶 发表于 2016-2-24 10:36
那个时候能吃饱就非常幸福了,和我们现在简直没法比!

感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7 12: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7 22: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晚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6: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李姐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8 22: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必须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2:19 , Processed in 0.0341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