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46|回复: 3

傅衣均回忆录《风雨人生路》(六)效命村官(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3 13: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毛自银 于 2016-2-23 13:22 编辑

傅衣均回忆录《风雨人生路》

(六)效命村官(中)

      1976年元月2日,即农历1975年腊月初二,我与现在的妻子结了婚。我们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不久,我们生下了第三个女儿傅清平。
      我从一个搞小孩子工作的,忽然接手主持全大队工作,从全大队社员的生产生活到一家一户的柴米油盐,心上压力之大,一时真是难以想见。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我只好带领一班人,闯一闯难关。那时候,农村出集体工,为了季节生产不违农时,必须维护十几个生产队队委会成员的团结,指导他们相互之间不闹别扭。每个公历年初,要挑选好各生产队班子,有的中途不干,丢了“木杯”(指自动去职),或者班子内部闹矛盾出了“乱子”,你就要去“救火”——到他们那里找他们谈心做细小严密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勇挑重担,稳定班子,特别是做好“一把手”的工作。农村月月有中心,常常有紧要任务,初上这个岗位,我小心谨慎,尊重老同志,融洽一班人。这幅担子任重道远,我要做出一点成绩,回报我的村民们。
      因为成了“一把手”,为了更踏实的指导生产,又是多少个夜晚,在忙完一天的全村走转说导之后,我拿出关于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栽培书籍,强力睁开眼睛细读着。这一段日子,我借阅了几乎全部当时出版的《作物栽培学》《杂交水稻栽培》《棉花栽培》《小麦栽培》《土壤学》等书籍。像水稻的“感光性、感温性、基本营养生长性”,杂交稻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是一回什么事,水稻幼穗分化的21个时期由一位科学家缩为8个时期,又把这8期再编成“一期看不见,二期苞毛现,三期毛丛丛,四期粒粒现,五期颖壳分,六期谷半长,七期青绿色,八期穗出现”的顺口溜,重要的是要特别注意第五期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其自然气温不得低于一个临界温度,防治大螟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螟、稻飞虱、黄矮病、青矮病、白叶枯,以及水稻生产应该“前期争苗,中期争穗,后期争粒重”等,这些很快我便熟悉。棉花怎样整枝打叶、控蕾铃、争铃重、争绒长,有效防止茎叶早衰等;小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怕寸水”,要怎样灭蚜和消除赤霉病,达成三个“四”(即亩40万穗、每穗40粒、每千粒40克重)亩平800斤的丰产要领;土壤团粒结构、自然氮含量、腐殖质、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之类知识,也知道了不少。于是,在许多场合,很多领导人提到这些时顺口问我,我也不仅回答正确,而且还能联系我们大队实际随侃一通。时任道河公社党委副书记的赵正容同志好几次当众调侃我,称我为“傅大学”。到后来全面下户时,我家的责任田被全村群众评论为是栽得最好的。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举国哀悼。11日下午,北京市,十里长街送总理,百万群众哭英灵。
       1976年4月5日下午6时,吴德宣布天安门追悼活动是反革命破坏活动,是一场反革命事件,后台是邓小平,撤销了邓小平一切职务。
       1976年7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全国人民再一次陷入哀伤之中。
      1976年9月9日,我们全大队干群,在仙公大队,道(河)灵(泉)公路段挖路基,捡石头,铺路面。忽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大新闻:“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当时,我真感到天塌下来了,毛主席一生为我们打天下,全家牺牲了那么多亲人,他是世界上最无私的人民领袖啊,他去世了,我们今后怎样才能继承他的遗志把他所开创的事业进行下去啊!我看到公社党委副书记赵正容同志,把刚才听到的毛主席逝世的新闻低声向他说了,赵书记说:“哎哟!这不知今后党中央华国锋同志的工作顺不顺利!我们都担心啊!”
      9月18日,中央召开全国性的毛主席逝世追悼大会,全村男女老少到大队小学操坪集中收听,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深情和尊敬,从几岁的小孩,到几十岁的老人都沉浸在无限的哀伤之中,认认真真聆听,全场庄严肃穆,一片寂静。大会主旨是,就是缅怀和追思纪念毛主席,高举他老人家的伟大思想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在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上,排除万难,奋勇前进!没有毛主席便没有中国人民的翻身和解放,便没有我们穷苦人民今天当家做主的的一切。会场上,不少群众脸上挂着泪水,有的老农老婆婆还禁不住大放悲声。
      当时我内心只是无比哀伤,主持会场时说了一些我们要知恩感恩和希望大家继承毛主席遗志的话。后来我反复思考,觉得老人家对中国的贡献确实谁也无可比拟。再过一千年,国人将只称颂毛主席和秦始皇。秦始皇唯一的历史功劳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才能使中国两千多年来不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基本上维持了中国的大统一,国土疆域基本得以传承,中华民族基本形成。毛主席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和部分原始社会过渡到了现代社会;完成了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尤其是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的基础性建设,使生产、生活、国防、科学、教育、卫生实现了换代转变,构建了现代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毛主席的政治、军事、外交、哲学、经济、社会、文化包括文艺、诗词、书法、美学思想将永远传承;关于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思想至少比与他同时代的人先进50—100年,尽管他去世30多年来社会上不少人歪曲实事,对他进行攻击、漫骂,仍不能遮挡他的光辉。民心是杆秤,今后的实践和实事将证明毛主席当时的许多决策和做法是正确的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包括很多反对他的人内心深处其实也是承认这一点的,只不过是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心故意歪曲而已。论改革,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彻底的改革家非他莫属;论开放,最具开放观念的人非他莫属。他多次说过“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的问题最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的问题是第一件大事”,恰恰因为历史和当时的基础与环境条件的局限,人生苦短贵在他已经尽心尽力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只争朝夕的奋斗了,他活着时确实没能很好地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大量兴修水利,大量引进化肥生产设备,大规模培育优良品种,大规模改田改土,大规模整治江河,全面耕作制度改革,改冬水田,推广两季以上作物栽培,已为国人全面大繁盛的富裕文明提供了9个饼了,只是给最后一个饼时他老人家已仙逝……。
       10月22日,县委组织工作队进驻我大队,一行10人入队后,主要学习中央16号文件,拥护华主席,粉碎“四人帮”。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反对资产阶级法权,打“土围子”,将历史以来的宅基地彻底清丈,统一规定,每户屋场在房屋齐墙脚,之外只保留“前三丈、后四丈、左右二丈”地面属于家庭所有。在此范围之外,所有农户的原有衣木树砍掉,不砍的统一收归集体。这一“指示”,是散食堂以来背离党的农村政策而又伤害农民的一次的“左”的行为。除少数屋基地较少的人比较赞成外,大多数农户都不高兴。我当时也处于无奈,在工作队和社员之间当“磨心”。一棵树很难得长大,看到树木被伐,心里也痛。工作组另一件事是,解决喂私畜吃公粮的现象,不能让鸡到处跑。家家门前鸡下业,要拦鸡圈。当时还可以,但不耐久。现在拦鸡圈很简单,栽几根桩,拦上尼龙网,就成了,还耐用。
      “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口号,就是这时喊出来的。这个口号的提出,在我县解放以来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其随之而来的动作并未形成“风暴”,除极个别点队外,缘于广大干部群众的软磨硬抗或当面顶撞最后不了了之。因为他们的部分言行不为大众欢迎,比起四清干部,虽然同是出于壮大集体经济的好心,因各方面的原因很难去谈论罢了。1962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早就深入人心:允许社员家庭养殖家畜家禽等增加个人收入;社员房屋四旁衣木树永远归社员个人所有;农户自留地不少于所在生产队田地的5%。中央一天没有宣布《六十条》失效,每个农户就有资格把这柄“尚方宝剑”高高擎起来。
      1976年冬,滟洲小河桥工地开工了。我们大队去了100多人,以生产队为单位办伙食,补粮补菜钱。王家厂水库工地也派有十多人的常年工程队。
      1977年8月,中央下达24号文件,邓小平同志再次复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1977年,大队办了一个砖瓦厂,烧砖烧瓦,筹备了一些木材,在原小学对面,修起了一幢七间的大队部,把加工厂、代销店、合作医疗站集中在一起,开个群众会就不再侵占学校了。此大队部后为陈章生所租用。
      1978年11月,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倡解放思想,批判“两个凡是”。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的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1979年,我村完成了水稻“高秆改矮秆,单季改双季,常规稻改杂交稻”的转变,由于常规高产水稻的引种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全面推广种植,我们大队粮食总产量超过165万斤,比1976年增产40万斤。红薯几乎全部拿来养猪,可以说解决了温饱。
      七十年代末,华国锋重申毛主席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号召,各地农民向荒山进军、要钱要粮。我村农民又把58年大跃进时铲草皮的山开成荒地,有些稀林也开垦了,种上了花生各种旱作物。全村310亩熟地种上了棉花,开垦出来的荒山有972亩,除鹿山杉树林、向家峪南山少量成林地未开垦外,其他大山、小山都开垦了。不仅生产队集体开,每家每户把自家住宅地能开的都开挖了,我家3亩宅基地就全部开了,加上生产队分到户的自留山,全家足有8亩山地都种上了花生。到收花生的时候,漫山遍野,白天黑夜,都是忙碌的人群,大人小孩都在山上,还有在山上餐宿的。我常不在家,爱人晚上一人扮花生(花生脱粒),扮到子夜过后,举目四顾,发现各家各户已沉入夜静,才匆匆收场。那几年,花生产量高,全村人均超200斤,有的农户总产过吨,全村不完全统计,种植面积超900亩,最高年产量超20万斤。我村曾获得全县秋杂小产品上交先进单位。后来劳力外出打工赚钱,加上国家号召,保持生态平衡,要退耕还林,现在这千亩荒山又栽上了各种各样的树木,葱葱郁郁,一片蓝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3: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傅衣均回忆录《风雨人生路》

(六)效命村官(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4 20: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我而言,这就是一本历史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1: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付蝶 发表于 2016-2-24 20:42
与我而言,这就是一本历史书。

我代作者对您的关注和点赞表示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2:03 , Processed in 0.0340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