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92|回复: 8

谈我国最早的范仲淹纪念堂的前世与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30 10: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安乡范仲淹研究会 刘学敬会长

        今湖南书院洲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广场东北约一公里是范仲淹童年发蒙的读书堂遗址,又是中国最早的范仲淹祭祠堂即纪念堂之遗址。
微信图片_20210130094131.jpg
六、七十年代时书院洲洲头全景
微信图片_20210130094136.jpg
微信图片_20210130094141.jpg
昔日深柳书院遗址、今日安乡书院洲国家湿地公园

        为什么这样说呢?据公元1196年夏历4月16日澧州学教授王仁所作《重修范文正公书台记》记载,在1195年,宋宁宗赵括起用殿中侍御史范处义(南宋学者——编者注),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巡视荆湖北道15州,秋9月到了安乡县,听取县令刘愚汇报后,来到当年范仲淹发蒙的读书台一看,范文正公(文正公是古代官方对死者文人道德极美者的谥号)读书堂还在啊!相传范公继父长山(今属山东邹平县——编者注)朱氏(朱文翰——编者注)到安乡任县令时,范公(当时名朱说(读yuè,苦读及第后(约29岁左右)改回本名范仲淹——编者注))随之来安乡。范公1052年逝世,噩耗传来,安乡人立即以他当年在安乡发蒙的读书堂作为纪念范公的“祠堂”,用今天的说法就是纪念堂。这是不用新修的纪念堂,也是现存的纪念堂,这无疑是我国最早的范仲淹纪念堂!
微信图片_20210130094147.jpg

      从995年学童朱说在安乡读书算起,至1196年王仁为年前刘愚修复范公读书堂作记,整整二百年了。(此处原文略有删节——编者注)

       范公于993年来安乡,先在家中由父母进行了两年(虚年,下同)的学前教育,接着于995年即7岁时拜太平兴国观(太平兴国观即北宋君主宋太宗赵匡义时期的道院——编者注)司马道士为师,在观之东隅读书4年,至998年9月随母从继父去山东淄州。(北京大学方健先生考证认为,范仲淹995年—1003年随继父朱氏在安乡读书有9年。笔者认为范仲淹从995年拜安乡太平兴国观司马道士读书至离开安乡不足四整年,连在安乡家中的学前教育也不足六整年。(详见拙文《范仲淹安乡读书探微》及《范仲淹家世、求学简录》)范公是993年随继父来安乡仅一年多即从995年开始,在安乡太平兴国观发蒙读书,到1195年南宋御史范处义发现该读书堂还在,已整整两百年。王仁之《记》已准确算出“今二百年矣!”且历经天灾兵燹(读xian),其读书堂即去世后的祭祀纪念堂仍被安乡人保护着。其实,这两百年中老百姓可能对此有所维修,因战乱等原因,没有人作详细记载或有记载已遗失,但见诸文字中,仍有此消息提及。范公于1052年逝世,安乡人即以此处作为纪念范公的祠堂。这次是殿中侍御史拿出自己的薪傣,责成县令修复,不但修复了书堂,还割田十余亩,解决祭祀之所需。其办事之周详之快速之精神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到王仁于1196年作《重修范文正公书堂记》,已有144年。而1196年离1130年杨幺农民起义失败时,则是一个甲子六十年。这60年之前即1130年,正是金兵攻入潭州(今长沙市),北宋溃兵形如土匪一般地由宋将孔彦舟率领窜到澧州(今湖南澧县东部及津市、安乡)一带。史书还记载了鼎州(今常德市)人钟相此时起义,在鼎、澧、荆南(今湖北西南)一带“焚官府、城市、寺院及豪右之家”的行动。1130至1134年南宋朝廷曾七次派兵围剿过该农民起义军,直到1135年岳飞下令封锁洞庭湖,接替钟相(因钟相去世)的杨幺被俘,起义失败。以上战乱使得太平兴国观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但作为连年祭祀范公的“原文正范公读书堂”仍然“在焉”(即“范文正公读书堂还存在于此”。)经范处义与刘愚主持修复后又经后世十多次重修,为今人留下了我国第一个范仲淹纪念地之读书堂遗址,而在读书堂修复的次年,就有了王仁的《重修范文正公书台记》一文的产生。文中还记载“又得耆(读qi)老所藏范公遗像模而绘之”。这足以说明,144年以来,安乡人尽可能地保护、维修了范公读书堂,并在战乱中收藏了范公遗相,以备重修该读书堂时“模而绘之”,以悬于中堂,顶礼膜拜。该《记》还说,我王仁任职州学教授,想到当初设立范公祠在他的读书之地,并以此激励后生学子,于是深有感触。有一天,我(指王仁——编者注)召来莘莘学子,教导说:“读书求学,应当以范文正公为楷模;奉命负责郡县政务,应该效法御史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由于范文正公具有崇高的德行;载驰载驱,深入访问百姓,这是出于御史公勇于担当的精神啊!你们要记住!”(此处原文略有删节——编者注)以上是该纪念堂实为中国最早的范仲淹纪念地的文字根据。

        除此之外,范公祖籍苏州、出生地河北正定县高平村(数百年来,范仲淹出生地成历史之谜,有说出生于江苏苏州,也有说出生于江苏徐州,本文作者认定出生在河北正定——编者注)及其继父原籍和为官之地,均没有将其读书地作其祭祠之地的史料,至今也没有这种遗址的报道。(实为遗憾之处——编者注)而哪能有比发蒙读书之地更早的学堂呢?元代脱脱丞相主编的《宋史》之《刘愚本传》则对此作了详细地、充分地肯定,是为旁证。在南宋王仁于1196年为修复书台作记之后,1227年南宋澧州军事推官任友龙又作《文正公读书堂记》,其中提及王仁所记刘愚“整修”读书台还是宋代第二次整修,第一次整修距范仲淹去世的年代则更近。此后,南宋理宗时(1225-1264)安乡县令李元举修缮书台并建思贤亭,为之立碑。由此可见:北宋范公童年的读书台,安乡人在范公去世后即改为祭祀堂,从北宋到南宋144年间就修复了三次。元代安乡县令塔彦翚(读hui)也重修了书台。到明代,又重修三次。其中1475年,明代岳州(今岳阳--编者注)知府吴节重建祠宇,又增其祭田,1516年,湖南巡抚法办侵占书院洲(因范公读书而得名,现为安乡县深柳镇书院社区)祭田者,追回了祭田,修缮了祠堂。清代则修复了八次。其中,1657年,清代安乡知县辛良器在毁于明末的读书台上斩草新修;1663年,知县王之佑捐俸修葺;1674年,吴三桂反清,兵临安乡,祠堂被烧,4年后知县王基巩再次修复;1745年,知县张绰率百姓在书台原址垒石建楼,周围植柳树,从此该读书堂即俗称为深柳书院;1795年至1812年,经几度修缮与扩建,书院“规模宏焕”有正殿三间,上悬康熙所题“济世良相”大匾,殿后学楼三间,左右厢房六间,还有面南的门楼一座,祭田增至今安乡县书院洲全境.公元1903年即清代光绪29年,改深柳书院为高等小学堂,安乡县内始有正规的小学教育;到民国时,于1942年,在此建安乡县县立第一所初级中学。1947年下学期,安乡县县立初级中学在与深柳书院隔鹳江相望的龟山坪开办,而与设在深柳书院的原安乡县县立初级中学的简易师范科合并。至1949年,此地为安乡县初级中学的师训班,在中共安乡地下党领导下,不少进步师生参加了“安乡县中学生联谊会”活动。1949年7月30日,安乡迎来和平解放,此时在深柳书院设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临时疗养院。1950年5月,设在深柳书院的简易师范班正式称为设在龟山坪的安乡中学分部。1955年年末,该分部被拆迁,建材搬入本部,笔者与同一年级共四个班的同学在此读完初中一年一期后转入本部,于1956年年初曾参加了力所能及的搬运所拆建材的劳动。我们都是原范仲淹读书台遗址的见证人,至今还记得刚在此入学时,任课老师们语重心长地以范公事迹激励我们这些新生,作入学教育的情景;也记得1942年建校所作《安乡县县立初级中学校校歌》的歌词:“穆穆书台,昔贤遗风,忧乐己任,千古所颂。继往开来责谁贷,承先启后我安中……”现《湖南省安乡县第一中学校史》“概述”指出,(1942年)草创伊始,校舍三遭焚毁,校址四度变迁,断续七年,有6个初中班和1个简师班毕业。深柳书院1955年末拆迁后,在安乡龟山坪于1958年发展成完全中学,再次更名为“湖南省安乡第一中学”。从解放到文革停课止,共送走了初高中、简师、师训等109个班。原深柳书院七个班毕业的学生,不少人成了安乡县在解放初期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骨干与中坚,对安乡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作为纪念堂的读书堂从1052年范公逝世到1955年的903年中共修复19次,平均约47.5年即修复一次。该书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用范公忧乐为天下的思想永远激励着后人!安乡县原鹳江西岸即今湖南书院洲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广场东北约一公里的范仲淹读书台遗址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敬仰祭拜的名胜之地,历史上来此祭拜的官员、文人墨客与普通百姓不胜其数,如当时南宋桃源钦州人刘子澄(官永州监簿、曾任澧阳县尉,也有人认为是澧阳提刑)亲临该地祭拜,并作有《范文正公书台》诗,现刻于中国常德诗墙之上。其诗云:“安乡楚下邑,公偶混迹居……我来拜遗像,悲风咽黄垆。公今倘无死,此地正堪娱!”自宋代以来,范公读书堂曾有“读书台”、“深柳书院”、“安乡县高等小学堂”、“安乡县立初级中学”、“安乡县立初级中学简易师范科和安乡县立初级中学分部”之称。历经的纪念活动与祭拜特别频繁,留下的诗文很多,这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财富。由此可见:范公读书堂在历史上即是一个“秉方正而备贤良”的传统教育基地。2006年6月,“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书库”在“齐鲁书社”出版了曲延庆、孙才顺两先生所著《先忧后乐范仲淹》一书,书中说作者“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收集资料,十几年来,曾先后涉猎并收集了范仲淹莅政或生活过的地方的方志典籍资料达三千多部,族谱五六部,地方研究资料三十多种,各种研究论文近二百篇,并通过一些途径,深入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其“考证”的结论是“范公故里在邹平(今属山东滨州市——编者注)”,并说这个论断“填补了历史研究之空白”,认为“范仲淹幼居安乡说证据不足”,认为“范仲淹从未到过洞庭湖”。认为“范仲淹在邹平长山二十年,度过了他的幼年和青少年时期。”还说:“‘范仲淹幼居安乡一说’是带有一定传闻性质和牵强附会之意。对于这些问题,清乾隆时期大学者、安乡人潘相早就产生了怀疑。同时,潘相还对《宋史》中《刘愚传》所载刘愚曾建范公祠一事提出了质疑。由此可见,潘相的这篇辩说(指潘相所写《范仲淹读书堂辩》一文——笔者),早就使这些疑惑得到澄清”(即潘相肯定范公幼时曾居住过安乡——编者注)。于是,笔者先后在常德市2011年《教科文通讯(第6期)》发表《范仲淹家世与求学探微》一文,在安乡县文联2017年《深柳文苑(总第5期)》发表《范仲淹继父其人其事》一文。笔者与现代出版的宋史专家程应鏐所著《范仲淹新传》和2012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名人传丛书》中诸葛乙兵所著《范仲淹传》所认定童年范仲淹曾随继父流寓安乡的看法一致,但笔者还具体考证了童年范仲淹在安乡生活与读书的时间及其继父的原籍与任职等情况。当今中国,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习近平主席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根据习近平主席的指示,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大量的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要抓紧做好。
        最近,经中共安乡县委决定于2011年2月23日成立的安乡范仲淹思想文化研究会在2020年10月21日对县内深柳镇范仲淹遗址进行了一次调研,“发现我县多个单位以多种形式坚持继承和发扬范仲淹思想,传承深柳文化,把范仲淹忧乐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开展思想教育”。如县中医院修建了思贤亭并立了碑文;于2018年迁入县城深柳镇子龙社区的湖南省安乡县第一中学修了洗墨池、纪念亭,又立了范公雕像等多样人文景观
微信图片_20210130094155.jpg

        同时,转进原龟山坪湖南安乡第一中学老校址后的原城北中学改名为深柳中学后,即以电子屏幕宣传范仲淹思想文化,正计划着进一步打造深柳文化教育基地;书垸洲国家湿地公园在附近原有纪念亭和园内已有范公塑相的基础上,又开辟了以范公诗文为主的历史文化墙;在“名流天下”、“江南水乡”等居民小区亦立有范仲淹塑像或相关纪念性建筑。

        早在上世纪初,国务院曾把1994年定为“文物旅游年”。时任中共常德市委书记的庞道沐同志于1993年来安乡县检查,指导工作,他见到安乡深柳书院图时,惊叹道:“你们有这么好的历史古迹,为什么不修复?桃花源修复后,对我市的经济开发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应该很好地利用!”中共安乡县委常委会当即议定,以安乡大桥集资余额50万元为启动资金,配合安乡大桥建设工程同时建一座以范仲淹读书堂为主体的深柳公园,并责成城建部门将公园建设列入规划,提出将大桥捐款功德碑刻在读书堂的围墙上,以修复读书堂来庆祝安乡大桥的落成。县委书记亲自组织县委常委、老干和有关人员为公园选址,由县建委勘测绘出了图纸。接着由公园筹建指挥部制定了《关于筹建深柳公园的构想和实施计划(草案)》。县委书记派县政协熊常青副主席赴省汇报,省领导认为构想很好,副省长潘贵玉同志指示,只要县委或政府一把手表个态,拿出50-70万元,省文物部门一定拨款资助。1993年春节期间,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听了汇报,立即表示支持,由他亲自落实40-50万元国家补助。(以上情况见于1994年1月27日安乡县政协全会发言稿《重修范仲淹读书堂(博物馆)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一文,发言人:熊常青同志。)

        但是,这一修复千古书台的大好时机我们没有把握住,只有立于书堂遗址的安乡县人民政府所立的一块刻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石碑,在书台之上望城兴叹!到了2008年,笔者所写题为《重修深柳书院,传承深柳文化》一文,作为安乡县政协大会对口协商发言材料,在县政协全会宣讲后,引起了中共安乡县委领导的重视,于2011年建立了安乡县范仲淹思想文化研究会,以县委副书记及四大家领导、县委宣传部长等人为正、副会长,其研究活动至今已达十年,出版了专刊,宣传了安乡对范仲淹和范仲淹对安乡以至世人的影响。2017年,安乡县人大又将人大代表傅仙兰同志所写《关于重修深柳书院传承深柳文化的建议》一案定为2017年的一号议案。2020年初,有前县领导等退休老同志退而不休,策划并撰写《〈范仲淹在安乡〉编辑思考》一书。(此处有删节——编者注)对一个5-8岁在安乡发蒙读书,后来也没有来安乡做过官的人,采取“铺张图景”“作硬骨干去啃”,达到“美文可读”的“市场价值”和“历史价值”,以此洋洋数千字的《〈范仲淹在安乡〉的编辑思考》来指导安乡的作家们的创作,这表现了传承范仲淹思想文化的一种迫切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令人深感遗憾的是:范仲淹读书台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早没了,台上台下已被经国务院审批将县城命名为深柳镇的县城居民的新房所占满。

        这之前,笔者于2003年年初提交了两个提案,一个是《以范仲淹读书堂为主体的安乡旅游资源应有计划地抓紧开发》的提案,经我们十一名市政协委员签名成为集体提案;二是《以深柳书院为重头的安乡旅游资源急待开发》的个人提案。(以下有删节——编者注)
微信图片_20210130094203.jpg

        从2011年年初开始,笔者在安乡县范仲淹思想文化研究会已坐了十年冷板凳,早在2011年即在研究论文中指出安乡范仲淹读书堂是“中国第一个范公纪念堂”,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千古基地。这正如前引习近平主席所指示的,它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要按习近平主席的指示去作好应做的工作,不要让它淹没,要按习近平主席的指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安乡范仲淹读书堂既是范公童年发蒙读书之地,又是中国最早的范仲淹纪念地,是个魅力四射的地方,是个万古流芳的地方!在中共安乡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随着县城深柳镇(缘于深柳书院的名称)景区及历史名胜的重点开发,随着安乡县健康有序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方略的实现,伟大祖国的第一个范仲淹纪念地的修复会后来居上,会更加辉煌!
微信图片_20210130094208.jpg

2020年11月12日于乐天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30 11: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典有实,认真的考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30 11: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您认真做学问的精神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1: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对安乡的关注、支持!是我们安乡范仲淹研究会刘学敬会长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30 11:33: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报道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30 12: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30 12: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好文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30 16: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贴!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30 17: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言,永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14 07:51 , Processed in 0.0502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