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老同志智慧,办好老年大学 石门老年大学校长 黄家军
政府主导,老同志领办老年大学,是我国老年大学创办初期的突出特色。石门老年大学自2006年创办以来,在短暂的6年多时间里,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我这样一个既没上过大学,更没办过大学的校长来说,感受最深的就是:依托老同志智慧,办好老年大学。
用情感凝聚智慧
凝聚智慧,先要凝聚人心。我生于石门,长于石门,工作在石门,同石门的父老乡亲、农民、工人、教师和党政干部都结下深深的情谊。当老年大学校长,人脉资源可能是我的最大资本。为了把老同志的智慧凝聚起来,我注重了三点。 一是在人格上尊重老同志。每个老同志,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晚年梦想。参与创办老年大学的7位老同志,有4人由县委、政府分别委以校长、副校长、校务委员兼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职务,有3人由校委安排担任系主任。对来校任教的40多位老同志,由学校按各人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聘任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在学员中,遴选出30多位锐意进取、乐于奉献的老同志担任班长、班委。这样,就为老同志释放自己的智能搭建了平台。这些老同志都很珍惜宝贵的时光,也很看重组织的信任,把自己的智慧用于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现年71岁的老同志杨万龙,一生和教育结缘,从小学教师、到中学校长,再到县委党校的书记兼校长。刚卸下身上的重担,就接受了创办老年大学的重任。他担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后,上下求索,敢为人先,开动脑筋,使校务工作既公开透明,又规范有序。其他几位校务委员和系主任,也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使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是在生活上关心老同志。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关心老同志的生活,倾听老同志声音,才能把握校园的脉搏。尽管办学经费紧张,我和老同志们还是想尽办法,添置电视、电脑、DVD、乐器,更新空调、饮水机,建立学校网站,保证教师津贴发放,并对学校和班级的一些大型活动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每逢学校工作人员、教师生病住院和大的喜庆活动,我都组织看望、庆祝。学员因病去世后,我派人吊唁悼念。文史系副教授雷建生,教学是一把好手,几次重病住院,我都带领工作人员去看望,每次一出院,他便立即重返讲台。大家劝他休息一段再看,他说:“我身体不好,但心情很好,可以站台。”2012年被评为“全省老年教育优秀教师”。 三是在工作上信任老同志。“信任”是一种无形的“社交资本”。我当校长,虽常常到师生中去,但并没有事必躬亲。我认为,这些老同志一经委以重任,明确目标,都能把事情办好。这些年,无论我们创建全省老年大学示范校,还是举行建校五周年庆典,或是承办县委、县政府的重大涉老活动,都是得心应手,马到成功。 靠总结增长智慧 人的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用之不竭的,要在学习中去追寻,在总结中去提升。通过总结,增长知识,凝聚智慧,已成为我和老同志们的一种工作习惯。最初参与创办老年大学的几位老同志,就是在学习山东、金陵、武汉、长沙等老年大学办校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形成了具有石门特色的办校思路,结果仅以一年多时间,就顺利通过了全省老年大学示范校的评估验收。在总结上,我和大家也采取了一些过硬措施。 首先是设专门机构总结。老年大学创办不久,我们就设立了研究所,面向全县聘请了20多位有理论功底的离退休党政领导和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研究员,在各系、部建立以学员为主体的校内社团。与此同时,创办了校刊《老年学苑》和几种班刊、社刊及大学网站等学习交流平台。采取教研结合,学研结合,赛研结合等行之有效的办法,更新教育理念,提振学习信心,并带领教职员工走出去,开展校际交流,使教研成果走向社会,扩大影响,让大家学习先进,感受差距,以促进提高。 其次是建有效机制总结。毛主席说:“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总结的过程,是一个归纳梳理、分析综合、提炼升华的过程。从总结的机制上讲:一是建立“五会”制度。即每学期开学前召开一次教研说课会;每期开学第一堂课定为教学意见征询会;每周五召开一次校务办公会;每学期召开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每学期末召开一次班级管理工作创新研讨会。二是进行成果展示。通过拍专题汇报片,出版文集、诗集和纪念册等,展示教研成果,进行经验总结。三是开展征文活动。组织学员撰写应征论文,积极向《老年教育》等报刊杂志投稿,不断总结,使经验变成理论。 再次是用激励新招总结。即通过“目标激励”,催生学研成果;通过宣传激励,弘扬学习团队精神;通过表彰激励,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学校在教师中设立了“教学效果优良奖”,在学员中设立了“优秀学员奖”,在校研究所设立了“科研成果奖”。 2007年12月,学校拿出5100元,对6位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的研究所人员给予奖励,大大调动了老同志们进行理论总结的积极性。 以创新激发智慧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是办好老年大学的第一推动力。以创新激发老同志的智慧,才能使老年大学充满活力。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教学创新。即在课程设置上构建“学习超市”;在教学内容上实行普级与提高衔接;在教材编写上坚持“三注重原则”(注重学员自主、注重情感调动、注重资源整合);在教学方式上立足第一课堂,开辟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员自动。此外,师生还通过学术报告会、教学成果展示会,把教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教学创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中先后有24人赢得“学教效果优良奖”;学员中先后有20多个团队和40多位个人在国内外武术交流,文体、书画竞赛活动和社会服务中获奖;学员中不仅有一大批人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100多件原创作品,还出版了不少个人专著。教学质量的提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激发了更多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在籍学员由办学初的300多人增加到800多人。 其二是管理创新。学校建立健全了学籍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对教学大纲的编制、学校行事历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考评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特别是班级管理已经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学员们按“识大体、能包容,肯奉献、愿吃苦,讲公道、守诚信,会管理、勇担当,善学习、敢创新”五大标准推选班干部,班干部以“政治导向、以身垂范、思想沟通、公益服务”为职责,以实现“晚年幸福梦”为目标,个人、班级之间实现了积极、良性互动,塑造了完美的老年人格,创设了健康的心理环境,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所以人为本,文化多元、温馨和谐、文明幸福的老年大学,在民主管理中逐步形成。今年清明节,京剧班18名学员自主组织到吉首市京剧票友协会学习交流,到凤凰古城、矮寨大桥参观,他们自选牵头人、自订规章制度,精打细算,仅用265元就实现了一次三天两晚的学习考察心愿,把自己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其三是理论创新。在办校初期,我们就把“注重理论研究”写入了学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研究性老年大学”的主张。大家在教改探索中倾情理论研究,在创新发展中深化理论研究。6年来,老同志们对老年教育的本质、老年教育的目的、老年教育的诸多理念、老年大学的发展方向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进行校本研究,还申报社科课题,开展学术攻关研究,进行理论创新。《老年教育的长宽高解读》、《创新,教学改革第一推动力》、《努力谱写老年教育科研文化新篇章》等三篇论文,连续三届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上获奖;《把理论研究贯穿办校全过程》等15篇论文在《老年教育·老年大学》、《中国教育改革论丛》、《人文科学》等书、刊上发表;《拓宽办学思路、注重内涵发展》等6篇经验材料在全国和省、市召开的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与此同时,老同志们还注重用理论研究成果催生县委、政府文件,新近出台的《石门县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暨石门老年大学成员单位职责》,既促进了“常德市基层老年大学(学校)示范校”的创建,又助推了学校创新发展大势。老同志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实干,把一所起步较晚的县级老年大学办成了“全国老年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办成了“湖南省老年大学示范校”、“湖南省先进老年大学”。 最近,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一批获得“湖南省老年大学示范校”称号的单位定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打造老年大学 “升级版”,以老同志为主的办校格局将随之改变。我们深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老年大学一定会办得更好,真正成为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方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