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是临澧的新生经济。明清时代,境内只有个体手工业。民国十九年(1930), 临澧始有机械化的织布、织袜工厂。民国三十八年(1949), 全县的工业企业只有私营的3家火电厂,5家制锅制犁贯头的铸造厂,2家印刷厂,8家油榨坊,31家煮酒的糟坊,从事工业的不足2000余人,工业产值仅50万元左右。
建设和探索社会主义时期,境内工业开始形成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产业。
“一五”期间,境内在完成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开始兴办县属国营、集体工业企业,工业经济得以发展。工业产值,1952 年完成226.68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产值50.25万元。1957 年完成418万元,比1949年增长7.4倍。
1958年至1960年,中共临澧县委遵循党中央提出的“以钢为纲,全党全民大办工业,大中小与土洋群相结合,全面开花”的方针,地方工业有很大发展。“大跃进”的1958年,银行发放100万元贷款支持发展国营工业,县政府办起国营织布厂、机械厂、牛角垭煤矿,县直部门办起八一水泥厂、跃进水泥厂。各公社、建制镇、生产大队也投入办工业,合口镇办起糕点厂,各公社自办小火电。全县新建扩建砖瓦、石灰、陶器、采矿、机械煤炭、水泥、建筑等企业1010家。其中,县办23家,部门办28家,公社办226家,大队办631家,生产队办102家,从工劳力达到15300人,共完成1028.84万元。196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448.25万元。1961 年,临澧县委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中共中央《工业七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的政策规定,对工业经济实施合理调整,全县工业企业压缩到只有74家。县属18家国营工业企业保留的有印刷厂、机械厂、电厂、轧花厂、食品厂等11家,社镇办企业保留12家。工业经济步入健康发展轨道。1965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恢复到660.57万元。
1966年以后,临澧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全县掀起大办“五小”工业的热潮,工业经济赢得持续发展。至197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3097万元。境内国营工业企业增建31家厂矿,其中小钢铁2家,小水泥2家,小化肥2家,小机械3家,小煤窑4家,产值增加到1887万元,年递增17. 1%。工业产品增建合成氨、碳酸氢铵、硫酸、过磷酸钙、发动机、电动机、小拖箱、进排气门等新产品40多种。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0%左右。县属二轻集体工业企业发展到9家,分别建成喷雾器、色织棚布、耐火砖、油毡、 包装纸、鞋钉、标准件等新产品机被化生产线,甩掉“小手工业”的帽子。产值上升到1210万元。同期,还先后办起60多家社镇工业企业。县农机厂先后成功批量生产拖拉机、汽车进排气门,获国家一机部 “产品质量信得过班组”奖,被评为全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县氦肥厂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境内碳酸氢铵的供需不再依靠外调。县水泥预制厂生产的小型空心砌砖,被国家建委批准列入国家新产品并向全国重点推广。县油毡厂年生产量突破1万卷,成为常德地区第一大油毡生产企业。九里公社农机厂被地区农机公司确定为生产拖拉机冷水泵的定点厂家,成为常德地区唯一承制大型农机配件的社办工业企业。
1978年,全县掀起工业学大庆高潮。县电机厂开展技术革命,研制生产F0560—LMY—40型水轮机,填补国家中小型水轮机系列型谱空白,获省科技成果奖。县氦肥厂生产能力提高到4万吨,被湖南省革委会命名为大庆式企业。公社一级新上水泥、机砖、造纸、精制茶叶、草编工艺品等13家现代工业企业,社镇办工业企业总数发展到91家。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163万元,相当于1949年的84倍。
来源:《临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第二篇
编辑:史小杰
一审:朱 菲
二审:涂曼妮
终审:万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