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21-5-28 13:01 编辑
桃源烈士纪念碑 文/刘小明
桃源烈士纪念碑位于天梯山下,沅水河畔,松柏成荫的山坳中。该碑是以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为原型按比例缩小,位于陵园最高处,高度为19.11米,碑身高度9.7米,纪念碑座面积441平方米,用不同的数字代表了不同的深刻寓意。一级碑座上雕刻有12付栩栩如生的历史浮雕,再现了从辛亥革命到老区新貌等四个时期12个历史事件的画面。 辛亥革命期间,涌现了以宋教仁、覃振、胡瑛为代表的“桃源三杰”,他们在推翻封建帝制、筹建共和的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民民主义革命时期,省立二女师成立了桃源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省立二女师党团支部,涌现了丁玲、王一知、王剑虹、陈兆森等知名女干部,领导学生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礼教的斗争。 这一时期,建立了徐溶熙苏维埃,共产党人张祺、徐才益、周维城等人建立和领导了桃源第十七游击大队,开展了破坏敌人通讯,惩办豪绅,攻打团防局,镇压土匪,创办学校的活动。 1927年5月24日,李庆兰、袁俭予、王文蔚、刘正洪等19位烈士,在常德“敬日事变”后,坚强无畏地宣传革命真理,被国民党反动派包围在县城东街,激战中他们坚强不屈,顽强抵抗,英勇就义。 从1934年12月起,桃源境内分别发生了著名的浯溪河大捷,贺龙、肖克领导的红二、六军团打败了罗启疆部国民党独立第34旅。无数红军战士,为了贫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血洒浯溪河。此后,热水坑战斗、棠梨岗大捷,桃源民众自发配合抗日队伍,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1949年7月桃源解放后,桃源人民响应政府号召,积极主动参加剿匪,鼓励丈夫孩子踊跃参军。从1951年到1953年,全县有4965人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有257人光荣牺牲。在以后的抗洪抢险,重点工程建设中,桃源人民一如既往,把自己的泪水、鲜血甚至生命投身在桃源家乡这块土地上。 刘炎烈士,马鬃岭镇沙堰村人,新四军一师政委,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牺牲在民族解放的征程中。 陈协平烈士,盘塘镇盘塘村人,红二军团第四师政委,为了探索救国救民事业,牺牲在湖北江陵行程中。 陈兆森烈士,陬市镇酒铺岗人,第一届桃源县委妇女部长,为追求救国救民事业,年仅25岁牺牲在常德教场坪。 黎和清烈士,陬市镇畲田村木匠湾人,徐溶熙苏维埃政府财政、教育委员,桃源第十七游击大队负责人,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坚持武装斗争,牺牲在陬市镇长岭岗南界山。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前头英勇地牺牲了。据相关部门统计,从辛亥革命到目前为止,全县为中国革命牺牲的先烈15670余人,有名册登记有资料可查的共计601人(含外籍人员在桃源牺牲烈士数),其中建国前牺牲174名。看到眼前的烈士石碑,仿佛看到当年胸怀大义的仁人志士和当年峥峥铁骨的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宁死不屈,舍生取义。 我们怀着无比悲痛而沉重的心情,缓步来到烈士陵园,面对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深情地鞠了三躬,并献上鲜花,深切缅怀为了国家复兴而牺牲的桃源先驱,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革命英烈,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缅怀他们的不朽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