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志气——自力更生
临澧是常德地区最小的一个农业县。小县办大工程,无论是财政承受能力与工程投资需求之间,还是科技水平和建设要求之间,都存在很大差距。出路只有一条:自力更生!可以说青山水轮泵站工程,从始至终都是一部自力更生的史诗。
自力更生筹资金。青山工程批准立项之初,省水利厅只批给260万元的专项贷款,对于建设大型水轮泵站来说,这显然是杯水车薪。但是,临澧没有依赖“等、靠、要”。县委1966年8月16日《关于修建青山水轮泵站工程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就奠定了自力更生的基调,决定筹措资金68万元。当时确定的资金来源有五条:一是压缩预算内支出和清理其他收入,二是征收水库、电排水费上交部分,三是青山水轮泵站直接收益单位的投资,四是征收抽水机租金,五是收回历年水费、电费尾欠。青山水轮泵站直接收益地区,每亩交投资三角。实际上,青山工程的总投资远远超出最初的预算,其筹资难度也远远超出最初的设想。据估算,青山工程的建设投资,包括民工的劳务费、生活费、工具费、保障费在内,总计高达3亿多元,国家、省、地三级的专项拨款仅仅2057万元,将近94%的投入都是靠临澧人民自力更生的承担。当年民工上青山,一律实现“三自带”,即自带口粮,自带经费、自带工具。各个生产队几乎倾尽所有积累保青山。为了保证工地的供给,生产队的年终分配由开初“三年不办分配”的决心,延长成“十年不办分配”的付出,每年除了保证社员的口粮分配,基本上没有现钱找补,将近两成的农户变成超支户。《临澧县志》记载,全县每个农业人口,负担了工程集资181元、粮食300斤。这种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壮举,在临澧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青山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无论是工程技术还是施工经验,临澧压力都很大。解决这个难题,靠的还是自力更生。工地的各级干部,坚持在“游泳中学游泳,在工程中学工程”,逐步由外行变内行。缺少技术人员,指挥部就从工地挑选了一批青年民兵,由省、地支援的专家进行培训,组建起自己的年轻技术队伍。修筑拦河大坝需要施工测量,指挥部把这个任务交给罗承齐等5个青年。这5人当时文化最高的只念了两年初中,连竖尺都不会操作,硬是跟着水利局的“科班生”干中学,学中干,很快掌握测量的基本知识,按要求完成了大坝施工测量任务。制作安装副坝大闸门,更是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副坝的大闸门,最初设计是用钢板制作,由于当时钢材奇缺,没办法实施。指挥部组织技术攻关组,大胆改革设计,用钢丝网混凝土制作出薄壳弧形闸门。改制成功的大闸门,长8米、宽5米、重32吨,没有吊装设备,简直无法起吊安装。吊装班的民工们就发挥“干、闯、造”的勇气和智慧,搞土发明。转运闸门没有起重机,就自己动手制拖船,在拖船底下放粗钢筋作滑轮,把闸门套上钢丝绳,用绞车拖运;吊装闸门没有吊车,就用两块槽铁、四块角钢、三根大圆木,捆在一起代替桁架梁,用两个土绞模和两台10吨的启闭机代替起吊的卷扬机。一批被打成“臭老九”的科技人员,更是在自力更生攻克技术难关中发挥了中坚作用。监测仪器不足,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土监测仪;没有提升设备,他们就自制土卷扬机。一句话,自力更生是青山工程克服一切困难的法宝。
来源:《临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编辑:史小杰
一审:朱 菲
二审:涂曼妮
终审:万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