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03|回复: 9

石门地花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3 11: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门地花鼓
  石门地花鼓民间叫“打花姑”,又叫“花灯”、“跳花灯”、“耍花灯”,俗称“打花姑儿”,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戏曲。它流行于湖南、湖北、四川、贵族四省边境的土家族聚居地区,一般都有一百年以上和数百年的历史。每逢婚期、祝寿、报喜或劳动之余就喜欢跳这种舞。
  灯照天,花映灯,花从何处来?灯从哪儿兴?蜡光仙人显神灵,花灯灯哥创花灯。太子加冕登龙位,皇母娘娘瞎眼睛,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流传两盏到如今。
  这首流传于四川、湘西的花灯词,道出了花灯的起源。传说北宋仁宗皇帝是妃子所生,她生下仁宗之后,被正宫娘娘夺子赶出宫门,气瞎双眼。仁宗登极后找到了生母,许愿元宵展灯三千六百盏,祈求光明,照亮了皇母娘娘的眼睛。流传到现在的两盏是:六片花瓣扁形吊吊灯、吊吊花絮吊吊灯,花灯戏子称“金花小姐”、“银花二娘”。奉为花灯神,演唱时要高高举起。
      地花鼓内容主要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爱情、生产知识、历史传说等。花灯舞各地表演形式不大相同,但演员都只有两个角色:一旦一丑。旦角叫“幺妹子”或叫“花姑”,丑角叫赖花子或叫“三花脸”。跳花灯时,锣鼓一响,一男一女来到场坝,对唱对舞,加以板乐很有节奏。幺妹子头梳长辫,身穿大襟罗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拿花彩巾,伸直腰杆,踏着丁丁步,秀丽端庄,天真活泼,放浪泼辣。“三花脸”把头巾扎成“半边月”,身穿对襟衣,腰系红绸带,手拿大蒲扇,踩着矮桩步子,用“风摆柳”的动作围着幺妹子打转,舞步粗犷有力,表演滑稽诙谐。唱词句型灵活,可长可短,既可长篇道白,也可随故事情节需要而中途搭腔上板。有时台上演唱,台下帮腔,演员与观众互相交流,融为一体。土家族以前每年正月初三的“舍巴日”花灯演出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年一度的跳花灯活动才结束。现在花灯舞多在戏场演出。
  打花鼓在初只不过是一种民间歌舞,每到新春佳节花灯班子穿街走巷,挨家落户祝贺主家。至于场地,院坝堂屋,街头巷尾,只要有十来平方的平地就可以表演,所以流传很广,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花灯班子每到一家先要演唱这样一段花灯词,恭贺主家新禧:
  夏季财门春季开,开开财门大发财。左开一扇金鸡门,右开一扇凤凰城,金鸡叫呀凤凰城。南京城里进,北京城里行,南北二京好不快呀活。花正开,绣龙来,快开财门大发财。
  花鼓戏班子受到主人接待后,便根据喜庆内容跳花灯。有《小幺妹迎春来》、《拜年》、《盘花》、,家有老人要唱《送寿月》,再演唱本正。如歌舞《十二月古人》、《十二月花开歌》、《十月怀胎》等。花灯演员受到主家茶水烟酒菜饭款待,告别主家要唱:“谢茶”、“谢酒”、“谢烟”、“谢饭”或“谢主”的小调。比如“谢茶”:“吃得主人茶,道谢主人茶呀,主呀人家呀儿子儿孙干也劲大呀;金啊花银啊花,金花遍地银花满山比啊不上啊大红花。”
又比如“谢烟”:“吃了主人烟哪,道谢主人烟哪,恭贺主人家的儿子儿孙有吃穿啊。”
  后来跳花灯由歌舞发展为搭花类灯台、表演花灯单边戏和现代花灯戏。歌舞花灯每段唱词内面都有“妹呃,我的妹呃”、“我的哥呀,哥呀”之类的亲呼语,单边花灯戏内却没有呼语;现代花灯剧则揉进了汉族文学小调以及采茶戏、花鼓戏等地方戏曲,表演方面也有不同流派,但它仍然保持着“二人转”的古昔风貌:一定要供灯神,唱词凭借乡土味浓郁的土家族民歌铺陈内容,表现故事,载歌载舞,连说带唱,妙趣横生,吸引远近观众。八十年代初,石门所街创办的戏班就以表演花灯戏见长。2004年第四届中国(湖南·石门)柑橘节曲艺大赛现场,来自磨市雁池的“喜鹊演唱团”就表演了花灯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3 12: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有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3 12: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这帖子比较完整了叙述了澧水流域的民间艺术《地花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3 14: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看过一次,印象不是很深。看您的文章,石门把地方戏传承得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3 14: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门地花鼓,流传比较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4 08: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良好的民俗要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4 08: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良好的民俗要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4 08: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良好的民俗要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5 16: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5 06: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0:23 , Processed in 0.03556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