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37|回复: 5

一个可亲可敬的群体——安乡知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1 10: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可亲可敬的群体——安乡知青
作者:安乡论坛网友:安乡佬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安乡县知青文化交流协会历经多年艰苦曲折的努力,,经县民政局登记注册,于2021年6月18日隆重举行挂牌成立典庆。这标志着“安乡知识青”这个特殊群体终于有了一个合法社团身份,可喜可贺。
     在我创建的安乡地方文化博物馆 “北有安乡、自强不息”展区,设有“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专题展览,有安乡知青历年下乡上山资料情况介绍、专柜内陈列有知青农村生活时期老照片、证书、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生活用品、展台陈列当年各种农耕农具。每当各地知青朋友前来参观,看到这些陪伴他们走过人生芳华青春岁月,曾经使用熟悉的物品都激动万分,倍感亲切。

    五十多年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新中国一段重要而特殊的历史。他们响应国家号召陆续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家乡城市亲人,激情满怀下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每天做饭等日常生活,干农活下田插秧割谷、车水排渍、抗洪挑堤,从不懂到慢慢学,到独挡一面。七十年代安乡沟渠水利排灌、园田化建设能成为全国典型红旗,也有安乡知青们参与流血流汗、改天换地辛勤付出劳动的成果。


    据《安乡县志》记裁;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移风易俗的革命行动》的社论。9月,安乡县委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至1965年,动员256名知识青年到农村落户,并接收安置长沙、常德市、津市知识青年267人,共523人,集体插队参加农业生产。1966年1月5日,召开安乡县第一次城镇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
    “文化大革命”初期,知识青年工作受阻,180多名知识青年返回并逗留城镇。1968年6月,县革命委员会制发《关于进步做好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意见》,9月12日召开群众大会,欢送安乡一中66~67届初、高中毕业生到农村去,至月底,全县共组织580名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
1    968年12月21日,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发表后,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形成制度。至1979年,共下放知识青年6237人,至1979年,3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985人加入共青团,1人当选为中共安乡县委委员、常德地委候补委员,1人当选为共青团常德地委委员,6人当选为团县委委员,5人担任县妇联委员,38人担任公社党委、团委和妇代会领导工作,95人选进大队领导班子,173人担任生产队干部,314人担任民办教师和赤脚医生,89人担任农业技术员;先后有700多人评为县、社两级积极分子,1700多人评为五好社员。
    1969年6月,根据省革委会发出从城镇下放农村的知青中招收工人的通知,安乡即成立招工领导小组。在知识青年中开始招收工人,至1980年,除参军、转干、迁移等离开安乡农村者外,共招收4669人,仅有6人在农村安家落户。
  

    安乡知青召工回城后服从工作安排,任劳任怨,曾在全县各行各业单位工作,他们是单位管理、企业生产业务骨干力量。最有担当,有责任,能吃苦,讲无私奉献。多年知青农村艰苦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练就了他们坚强不屈的性格,留下了一生中不可磨灭的烙印,成为回城以后工作和生活取之不尽的源泉动力。

    安乡知青中优秀代表,安乡广大人民群众熟悉的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周德再就是一位下乡知青。他出生干部家庭,父亲1949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周德再下放农村,通过几年农村与农民共同劳动生活,深深体会了农村农民生活艰辛疾苦。后来考上大学学医,毕业后不留到条件好的省、市大医院,坚持回到家乡为安乡人民服务。他工作兢兢业业、勤奋好学,擅长重症急救、呼吸内科等内科疾病的诊治,救治了不少人。
    工作时穿上白大褂、戴上工作帽,但平时下班日常生活朴素,穿着简单,就是因穿着朴素还闹出广为流转的一个笑话。上世纪九十年代,某单位在常德市芷园宾馆举行医药医疗器械订贷会,邀请各县市医院负责人参加,作为安乡县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理所当然前去参会。当他穿着平时穿的白背心汗衫,外套一件旧衬衫,下穿一条兰布旧裤子,卷起裤脚,脚上穿一双黄胶鞋,提着一个人造革提袋。当走到宾馆门口要进去时,被门卫保安拦下。与其他西装革履的来参加订货会嘉宾相比,他怎么也不像个邀请来参会嘉宾。他好说歹说就是不让进,正好订货会举办单位工作人员走过看到周德再被阻拦下来,马上跑过来向门卫保安介绍说;“这是安乡县人民医院主管业务周院长”,保安这才惊讶望着他,连忙给他陪礼道歉,恭请进入会场,闹出这一笑话。
    即使退休十多年,他不忘初心,时刻牢记自已的职责。已古稀之年的人了还在一线兢兢业业工作。时刻怀着医者仁心,为百姓着想,几十年从医生涯中,结下了不少普通农民市民患者朋友,他是安乡卫生医疗界楷模,在老百姓心中永远留下了“好医生好人周德再”的口碑。
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安乡知青最年经都已是年过花甲,有的已有七十多岁奔八十的人了。他们的知青情怀却越来越浓。这种知青情,也是他们这一代人最不舍的情怀。像王佑贵作词作曲的《我们这一辈》歌中唱到:
“ 我们这一辈  和共和国同年岁  有父母老小  有兄弟姐妹      
我们这一辈   和共和国同年岁  上山练过腿  下乡练过背      
我们这一辈  学会了忍耐    理解了后悔    酸甜苦辣酿的酒    不知喝了多少杯  嘿哟
我们这一辈 和共和国同年岁  熬尽了苦心  交足了学费
我们这一辈     真正的尝到了  做人的滋味  真正的尝到了做人的滋味  人生无悔”。
这就是一代知青人真实写照。
    九十年代,他们有的又遇到单位改制,买断工龄下岗。他们不怨天怨地,不给政府添乱,作为家中顶梁柱,又自谋出路,自强不息,重头再来。为一家老小生计操劳奔波。
退休后,安乡知青们牢记“传播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为已任,在全县各个社团协会发挥每个人爱好特长,从事;唱京剧、跳红歌广场舞、玩收藏、搞摄影、参与慈善事业等,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弘杨正能量活跃的身影。
    历史造就了知青,知青也造就了历史。他们这一代人吃苦耐劳,知青岁月的历程,他们看着是人生的一种磨练,把曾经上山下乡艰苦经历作为人生无怨无悔宝贵精神财富。这就是安乡知青人一种高尚情怀。
    他们有个终身共同信念——永远跟党走!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一代人——安乡知青!




安乡知青13.jpg (142.88 KB, 下载次数: 0)

[url=][/url]
安知07.jpg (173.83 KB, 下载次数: 0)

[url=][/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21 11: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弥足珍贵的老照片。珍藏照片就是珍藏历史,珍藏那一段激情燃烧的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21 17:51: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師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21 21: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你点赞!
131001qh55pj7zid7zdn7q_jpg_thumb.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09: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利剑老师厚爱!
感谢各位老师对安乡的支持、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4 12:22: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报道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5:54 , Processed in 0.0625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