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应运 于 2021-7-2 08:41 编辑
文/夏应运
一门忠烈 珠日桥乡七张嘴有一个张氏革命家庭,他们家的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至今在沅澧大地广为流传。 这个家庭的主要成员张应培是湘西红军游击大队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机智勇敢,有反抗精神。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务农,练就一身好臂力,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一九二九年,邱育之、邹墨池先后从安乡来到珠日桥开展地下活动。在他家里建立了一个交通站。二十七岁的小伙子,深受党的教育和实际工作的考验,很快发展为地下党员,并担任了珠日桥混合支部书记。他带领同志们坚持在珠日桥与柏枝台、陈二铺接壤的边缘地带,发展党团组织,培置革命力量,唤起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打击当地豪强劣绅,劫富济贫,搞得有声有色。后来由于党内出了叛徒,一部分领导同志被捕,张应培转入地下,继续带领同志们坚持战斗,与敌人作殊死的斗争。敌人对他恨得要死,怕得要命,曾多次派团丁捉拿他。由于他机智勇敢,巧妙周旋,敌人总是扑空。后来,敌人恼羞成怒,纵火烧了他家的房子和全部家产,硬逼着他老母亲和妻子交出张应培。他们在敌人的淫威面前豪不畏惧,坚贞不屈,没有吐出半点真情。于是,伪县长邬光兴歇斯底里地狂叫:“活捉张应培,赏大洋三百块,打死了抬尸来,赏大洋一百块”。房子烧了,搜捕更紧了,他母亲和妹妹张么妹无处安身,只好躲到安乡帮人绣花糊口,妻子刘腊年带着一对儿女,在外地讨乞四年。 张应培跟随红军游击大队转战于常德、临澧、澧县、安乡……经历了大小十多次战斗,为革命多次荣立战功。 一九三二年夏,张应培潜回家乡开展地下活动,敌人派兵“清剿”,他便潜伏在山林起伏,树高林深的缸家湾的丛林深处。那里有一处密不透风,荆棘丛生,藤蔓缠绕的小干堰,挖了一个可住人的土洞。张应培就栖息在洞内。白天张应培就看书,晚上,常常在这里开会,研究对策。在严竣地对敌斗争中,他的行动深深地感染了自己的亲人。弟弟张应海对哥哥很敬佩,爱哥哥之所爱,恨哥哥之所恨。哥哥经常分配他探听敌情,送信件,取联系,他总是冒着生命危险,出色地完成任务。妹妹张么妹,也经常为哥哥分忧,经常为哥站岗、送信件,开会时,他每次主动望风,她机灵,善于应变。有情况就学三声鸟叫。由于弟妹两为党工作出色,忠诚可靠,很快都加入了共产党。他七岁的小女孩张年秀,也经常扮成拾干柴的伢儿,先把吃的东西装在罐里,用竹篮提着,上面盖些松毛、小干树枝,为父亲送饭。 土洞旁有棵大茶树,张应培用刀子刻了一首顺口溜:日游团,夜游团,游得老子心里烦;先杀团总后杀官,不与百姓“卵”先干。 从字里行间可看出他对敌人的那种刻骨仇恨。 张应培在土洞里坚持战斗了一个多月,这天,他为了筹备活动经费,再次去叔丈刘保大汉家借钱,因为他曾向叔丈借过几次钱了,叔丈再也不愿给他借钱了,便暗中与团总张应茂密谋,假意答应借钱,秘密向铲共义勇队报了信,借张应培取钱之机,约定暗号,乘其不备将他抓获。 一九三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农历五月廿日)夜,天黑沉沉的,几只乌鸦在一棵枯树丫里叫过不停。张应培象往日一样,摸黑来到叔丈刘保家,妻弟媳提着一串粽子假惺惺地请他吃。她发现张应培身上未带枪,便端着油灯在门口晃了几下,藏在屋后的铲共义勇队第九分队得到暗号蜂涌而入,其中一个壮汉打手进门一铁棍打中了张应培的左膀。另外几个一涌而上,将张应培五花大绑,连夜押解县城。几天后,反动派以极其残酷的手段将他杀害,割下脑袋,肢解四肢,分挂在五个地方,脑袋悬挂在珠日桥场上的一根木杆上,爬满了蛆虫!,反动当局为了嘉奖这帮刽子手所谓“英勇”,当即悬赏大洋一百块。 张应培英勇就义了,牺牲时年仅三十岁。他牺牲后,弟弟张应海只身逃往安乡杨家垸,不久投奔了红军,后升任排长,一九三八年在山西对日作战时英勇献身。妹妹张么妹在安乡成家后。他积极投身革命,曾担任过乡妇联主仼。张应培的战友、游击大队政委邹墨池在回忆当年游击大队的战斗历程时赞扬说:“珠日桥附近的张应培、张应海、张么妹和他们的老母亲,经常给红军游击队送茶送饭,探听情报。张应培就是最坚定、最勇敢的游击队战士,最后英勇献身。他们真是游击队的好后勤、好情报员、好战斗员,完全称得上‘革命家庭’”。 张应培一家真真是“一门忠烈”,是湘鄂边革命老区“红色革命家庭”的典范。 四新岗镇 杨文德口述 夏应运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