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334|回复: 8

南湾湖军垦忆(之三十二)三连居然当了副班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5 20: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5123fp3hpmjvaoo5mmkc.jpg


        我们学三连的水田百分之八十是种的中稻(一季稻),百分之二十种的一季晚稻(简称一晚),为什么没有种双季稻呢?这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决定的。

      那个年代,农村人民公社都采用双季稻种植模式,理论依据就是“两个矮子总比一个长子高”。这的确有道理。那时国家的政策是“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本地桃源县著名劳模李光庆(注)还总结出一年“稻,稻,麦”三季种粮经验进行大面积推广,而我们军垦农场基本上只种一季稻的理由却很简单:

       理由一,农场田多人少,我们连的水稻面积也很大,有人说上千亩,有人说六百多亩,我也没有找到一个准确数字。我们连除开连部人员,蔬菜班,炊事班和其它勤杂人员外,下大田的人员勉强达到百人,无论人平十亩也好,六亩也罢,在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力进行原始操作的年代,栽种一季稻都做不到精耕细作,当然双季稻的种植就更加不可能完成;

       理由二,在湖南省,“插完早稻庆五一”“搞完双抢庆八一”是人尽皆知的,这不仅是个口号,而是必须落实的硬目标,并且都能够落实,错过季节,将导致水稻歉收。恰在早稻育种的关键时期的三四月份,几乎每年都有寒流侵袭,早稻的浸种,催芽,播种,对于公社生产队里那么有经验的老农来说也是个难以掌控的大自然出的难题,烂秧的事时有发生,在空旷的秧田田埂上燃烧大火升温的场景也屡见不鲜,这,军垦农场怎么能够做到啊!

        理由三,也不容忽视,就是肥料也跟不上。那时候国产化肥尚在起步阶段,连队养猪产生的杂肥仅能够满足菜地而已,没法提供给大田。

        反观中稻,在洞庭湖地区,育种时间在四月中下旬,避开了寒流,八月中下旬开始成熟,一季晚稻一般于6月中下旬播种,九月底开始收获。正因为是这样的客观条件和农时,农场绝大多数连队都只种一季稻:即栽种中稻(也称蜜谷)与一晚(一季晚梗),我们连队也不例外。这样,既不怕烂秧,又缓解了劳动力的不足。而种双季稻季节性特强,如果不能在七月底将早稻收割完毕且同时将晚稻秧苗抢插完毕(公社社员把这叫做“脱一层皮”的“双抢”),晚稻势必严重减产。

   割谷6.jpg
       一季稻的产量虽然低于双季稻的总产量,但比其中的任何一季产量都要高出很多。

       南湾湖区中稻在八月中旬已经开始成熟,我们三连在八月十四日开始试収,这一天,女生连学五连(他们没有水田)来到三连稻田帮助我们选留稻种,一穗一穗地抽取,共收二百五十斤。十五日,正式展开抢收中稻的大战。

       但仅仅三天,十七日团部下达命令,决定从十八日起全团突击抢收北大堤附近四连和九连浸泡在水中的稻谷,同学们开赴北大堤参加全团大会战。据同学们说,有些稻谷已经发芽,只能够做饲料用了。

       几天支援后,我们继续抢收本连队的水稻。

    割谷1.jpg

       那个年代,稻谷的收割没有收割机,全部靠人们使用原始的劳动工具,据同学们讲,连队连用脚踩的那种老式打稻机都没有,靠板桶板谷。我在这里将中国农民用了几百上千年还一直传承的劳作过程描述一下:

        先说割谷吧:割谷者左手握住一蔸的中段靠下一点,右手用短把割谷刀将这蔸稻谷割断,留下半尺高的稻桩,左手重新握住一蔸,右手再将它割断,如此三四次,当左手握满之后,将这一满把稻子置于田里的稻桩之上,再进行新一轮的操作,下一次的一满把稻可以子置于前一把之上,三四把之后可以挪个位置重新放置一堆,

    板桶1.jpg

         将割下的水稻的谷粒进行脱粒叫做“板谷”(也有叫“板禾”)。“板谷”用的农具叫板桶,是一个有底的倒梯形,杉木板做成,边长略小于两米,三面用蔑制席子围住避免谷粒撒出,此种蔑制席子叫“围子”,我在湘西农村参加过割谷,他们没有围子,造成谷粒外撒;板桶的另外一面里面斜靠一个嵌着竹片的“撒子”,负责“板谷”的两人各从田里将一堆或两堆合在一起,双手捧紧,靠近“撒子”站立,将一捧稻子高高举起,将稻穗重重摔打在“撒子”上,发出沉闷的“砰砰”声响,双手再将稻身重新举起前顺便抖动和转动一下,让谷粒掉下来,两人交替进行,摔打四五次后,谷粒脱尽,将稻草靠板桶侧面竖立放置,再重新去抱第二捧稻谷,大集体时代,板谷声此起彼伏,犹如田间交响曲,颇具韵律感。

        板谷者还有两件事必须随时去做,一是系稻草,二是拖板桶。当脱粒几捧之后,将稻草上端扶正,一只手抽出一小束稻草,在稻草的穗部一绕一拉一抛,稻田里就立起了如同稻草人般的一把草!农民这个系稻草的动作连贯潇洒,堪比舞蹈动作。

    山区扮谷.jpg

        至于拖板桶,就是板谷是追着割谷者的,板桶与放在稻桩上已割的稻子的距离不能太远,太远抱稻子就浪费时间,所以不一会就要将板桶拖移。随着时间的变化,板桶里面的谷粒越来越多,板桶越来越沉,拖板桶就越来越费劲。当板桶里有了几担谷后,就得将稻谷撮到箩筐挑到晒场上去晾晒。

         五零榴炮三连是有名的先进连队,不久前还受到了军区副政委的表扬,九月二日,他们帮助我们连队收割稻子。我种菜没有去大田,听同学们说,榴弹炮三连的战士那真叫一个厉害!他们割谷脱粒的动作的熟练,大学生可望尘莫及!对这些比大学生小几岁解放军战士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是佩服不已!

         晚上,榴炮三连他们也给我上了一课。那天白天天气晴朗,但晚上九时许,连队干部感到天气有变,担心下雨,组织我们都赶去几里远的稻谷晒场去将一堆堆的稻谷盖起来。谁也没有料到,当我们到达晒场时,榴炮三连的官兵早已在那里奔跑忙碌着,将稻田里的稻草快速运到晒场,一把把的堆盖到谷堆上。我们也毫不迟疑,和他们一道,很快就将所有谷堆用稻草严严实实的遮盖好。接连几天,榴炮三连的官兵一直和我们三连的学生一道抢收,直到中稻收割完毕。


        从八月十四日试収开始,到九月六日晚为止,收割已有二十多天了,拖着疲惫身躯归来的大田班同学无奈的告诉我们:“ 还剩七十多亩没有收割,大部分连队都已经结束了。”

        九月七日,这天又有三个连队前来支援我们三连:不仅有本团的学生四连,就是学五连这个女生连也来了,特别是还有一个连是四二零团的!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了,别的团,女生连,也来支援,真没有面子。好在当天下午终于提前将中稻收割完毕,可以修整一段时间,等晚稻成熟后再去收割。不过当天,团部给一营下达了一千亩的油菜栽种任务,营部便给三连下达了二百亩的油菜栽种任务。栽种点油菜挺好,可以增加食油供应,国家计划每人每月二两太少了,食油太少,这很可能也是连队用粮过大的主要原因吧。

        当连队列队集合时,每班排一列,班长站排头,副班长站排尾。已经转业的前任连长有句口头禅:“不要当副班长”。可一向被公认为“最能突击”的三连怎么这次当了“ 副班长 ”?听同学们说了很多原因:开始时支援四连与九连用了几天;大田距离连队太远;工具落后,没有打稻机,面积太大;等等。其中,我觉得面积太大是根本原因。各个连队的大田面积不知道是如何分配的,差别的确非常非常大。我看到四二零团学生十连的一位垦友的回忆文章,说他们连“ 有一百多号人,有一百二十亩水田 ”。我们连即使采用偏小的数目,也是六百多亩,估计很大程度上我们连的水田面积就是整个农场中面积最大的。

        回过头来看,抢收中稻这算得上是我们在南湾湖的一场硬仗!第一是时间长,前后达二十五天。自八月十日放假休息后,直到二十六日才获得半日休息,那天连队放半天假休息也实属无奈之举,连日割稻,稻谷没地方晒了;其次是强度大,割稻时腰恭得很低,时间稍长一点腰简直会疼炸,而且全神贯注,否则会割伤手指,板谷者用的力度是打乒乓球所无法比拟的,我们都有体会,乒乓球玩一两个小时就非常之累,而我们每天劳动的时长远超八个小时,手臂酸痛异常;其三,稻田里还有半尺深的水,时间又逢甚夏,头顶烈日晒,脚下热水蒸,稻谷上的水连同汗水,使得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不少同学的脚趾间发生了溃烂。当年时日之艰辛,不堪回首!

        现在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农民也不会再吃这般苦了。

    晚稻脱粒.jpg

      注: 李光庆,维吾尔族,常德地区桃源县庄家桥(今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人, 1961年,李光庆任中共枫树公社庄家桥大队支部书记。
     1966年春,李光庆参加全国水稻生产科学实验交流会,萌发了“稻—稻—麦”三熟制(即在同一丘田土里,春种早稻、夏种晚稻、冬种小麦)的想法。10月,他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时,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从北京回到桃源后,当年割了晚稻,就种下小麦。
     1973年,他的5亩“稻—稻—麦”三熟制实验田,亩产创下了3328斤的高产纪录,湖南电影制片厂实地拍摄纪录片《三熟夺
高产》,在广大农村上映,“三熟制”种植在湖南大面积推广。
     1975年1月,李光庆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成员。这时李光庆年满70岁,新华社发出题为《人满七十,粮过三千》的电讯,报道了李光庆科学种田的事迹。1977年3月,李光庆当选为全国科学大会代表。8月,当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1978年3月,他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当选为中国农学会理事。同年,国务院授予李光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2月16日,李光庆因病逝世,享年84岁。
       公众号二维码.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5 21:35: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5 21: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205318ho2ozo1ssxnf69so.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6 03: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6 04:52: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6 13: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205318ho2ozo1ssxnf69so.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6 18:31: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南湾湖军垦农场好象是47军耕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8 10: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农民也不会再吃割稻、扮谷这般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29 1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好文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6:15 , Processed in 0.04256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